加强宏观调控 深化金融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金融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宏观调控
关于宏观调控,我讲三点。
第一点,我国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对宏观调控的成绩不可估计过高,因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并没有完全解决。大家知道,2001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经济总量的增幅差不多每年都增加0.8个百分点,2003年达到9.1%,2004年尽管进行了宏观调控,还达到了9.5%。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经济效益降低的问题,所以中央决定从去年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把住土地供应和银行贷款两个闸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深层次看来,现在的经济增长还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的。2004年我国外贸总额达到了1.15万亿美元,增长是很快的。投资的拉动作用有一个指标可以衡量,就是弹性系数,就是投资增加1%,能拉动GDP增加百分之多少,我国以往最高的时候超过1,一般是0.5以上。但是近两年来则是在0.3~0.4。这说明我国投资对GDP拉动的作用在减少。马凯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今年的目标是GDP增长8%,投资增长16%。这就意味着希望把弹性系数提高到0.5,就是要提高投资的效益。但是从上半年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来,可以说情况不大理想。一是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所以投资热还没有很大的降温。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5%,投资增加了25.3%,弹性系数还不到0.4,这样全年的投资增长率就难以控制在16%左右。另外,因为上半年经济增速已经到了9.5%,下半年即使有一点减速,我估计全年的GDP增长率有可能还要在9%以上。
我个人认为,造成投资过热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追求GDP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各级政府追求GDP的内在的动力还很强,而提高GDP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所以,尽管实行了宏观调控,但投资还是在增长。
第二个原因就是很多地方还是热衷于新建项目,2005年上半年新建项目有91000个,比2004年上半年还多。我认为新建项目是造成投资饥渴症的主要因素,因为开始新建一个项目就要不断投入资金,而且一直要到建成以后才可能取得效益,有的项目甚至建成以后还难以取得效益。现在有这91000个新建项目,必然会造成投资不断增长。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还在较快地增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现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这个时期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第二产业还是加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50%以上,其增加速度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要快。第二个特点是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当然现在也有争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我们也可能走轻型的道路,像爱尔兰就是靠发展软件产业而迅速发展的。我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还是要加速发展。现在市场上最缺的还是石化产品、特种钢材、有色金属、电力、运输等。我国的钢产量目前是世界第一,这是事实,也有其必然性。最早是英国钢产量世界第一,然后是美国第一,再后是日本第一,现在是我国第一,我想过十几、二十年后有可能是印度第一。第三个特点就是工业要反哺农业。因为工业化初期是靠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来积累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靠农民到城市做工提供劳动力。到工业化中期,要想使工业继续增长,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开辟农村的消费市场。中央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非常重视,因为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自身生活的改善,也涉及到进一步促进工业的发展。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工业反哺农业,这就表现在工业要帮助农业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机械化就是要使用农业机械;电气化就是要把电送到农村,而且要同网同价;化学化就是提供化肥和农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三农”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目前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3倍多,城市居民的购买力是农民的4倍,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各种公共服务都比农村居民多,我们要逐步缩小这种差别,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都是工业化中期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工业化中期由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重化工业是资金密集的行业,投资适当加速也是必要的。
第四个原因是有不少国债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交通、通讯、水利、电网等,回报比较慢。但是如果是投资效益长期没有回报的话,就需要引起注意。
第五个原因是由于腐败和决策失误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总之,宏观调控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把投资热降下来,要尽可能地压缩新开工项目,特别是要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为此还要继续努力。
第二点,就宏观调控本身来讲,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做到有保有压,尽量避免急刹车和一刀切。尽管中央这么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刀切和急刹车的现象,这就会造成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和外商签了协议,事后改变要负法律责任;有些企业要发展,银行本来答应贷款,结果突然不贷了,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第三点,我们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保护企业,因为经济的细胞是企业,企业这一微观经济层次搞不好,宏观经济就很难搞好。但是企业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它的产品卖出去了,钱一时收不回来,但它还需要买原材料,就同样会拖欠它的供应商,这样会造成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形成所谓的三角债。另外,如果一旦企业经营的下游受影响,它的产品卖不出去,它的库存量就会增加,经济效益也会降低。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和企业的库存都有所增加,企业亏损面也有所增加,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所以我对银行提过多次,压贷款时首先要压长期贷款,压用于投资的那部分贷款,而不要压企业短期需要的流动资金。如果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我认为还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宏观调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宏观调控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我多次提出,中央应该有一个总体设计部门,负责考虑总体的问题,例如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和企业及银行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大问题,都是宏观调控首先要考虑的,而不是仅仅考虑压哪些行业的哪些具体项目。我个人认为,搞总体的部门不能管具体项目,不能管资源分配,因为一旦它对具体项目管多了,就必然会削弱其宏观管理的职能。最近北京堵车较严重,我听说有一个原因是“中秋节效应”,就是各地来京送月饼的车特别多,造成堵车。我想有些是友情交往,有些恐怕还是有求于各个部门。这说明我国目前在经济管理上人治的因素还相当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法治的力度。
二、关于金融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是金融的心脏,因为资金的流出、流入都要通过银行。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很少,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要占到90%以上,所以银行经营的好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确实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是在建设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银行面临的挑战是比较严峻的。我国银行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银行的效率低。我2001年到香港作了一个调研,因为香港恒生银行的管理是比较好的,当时内地的存贷利率差是3.6%,存款利率是2.25%,贷款利率是5.85%,恒生银行当时的存贷利率差是1.7%~2.2%(因为利率市场化,不是固定的)。银行是靠存贷利率差挣钱的,这个差越大,赚钱越容易。恒生银行是0.24元成本可以挣一块钱,但内地银行则平均要0.93元成本才能挣一块钱。这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例如内地银行职工多,成本当然就高了。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银行内部的管理。我调查时恒生银行的人均利润是153万港币,而内地总体上是人均10万元人民币。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所谓规模偏好就是希望扩大银行的规模,考虑布局方面的合理性就较少。再一个就是存在费用偏好,在银行的建设上花钱在所不惜。所以现在各个城市里银行的大楼通常是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因此我认为银行的效率低是一个大问题。当然因为我的调查是2001年进行的,近年来银行有所改进,但是总体上说效率还是比境外银行差得多。我估计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至少比境外银行要低一半,有的可能还要低更多。最近银行对小企业、小存款户收管理费,国际上确实有这种先例,但是我想银行与其在小企业、小存款户身上打主意,不如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效益上打主意。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确实面临着严峻的竞争。
第二个问题是不良资产率高。不良资产率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大体上由四个原因造成:一是按政府指令发放的政策性贷款;二是国有企业拖欠的贷款;三是银行职工内部的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四是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国外银行不良资产率是5%以下,我国银行平均大概是15%左右,当然不同的银行也不一样。尽管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近几年来不良资产率是在降低,但是还是比境外银行高得多。而且根据最近审计署的审计,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上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资本充足率低。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的一级和二级资本总计应占其总资产的8%,而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比较低的。为此国务院于2003年底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450亿美元给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来充实它们的资本金,以便达到上市的要求。2004年又拿出150亿美元给中国工商银行。由于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没有别的资金来源,只能靠国家来充实资本金。城市商业银行就更惨了,资本充足率平均只有1.36%,离8%的距离很大。资本充足率低,风险是很大的。
第四个问题是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第五个问题是银行的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因为它是国有独资企业,以前连董事会都没有,存在着“一个缺位、两个越位”现象。“一个缺位”就是国家作为所有者是虚拟的,国家并不能真正行使所有者的权力,但却担负了无限责任。“两个越位”就是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自认为是国家(所有者)的代表,权力扩张,造成内部人控制;而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反正银行是国家的,所以我要你做的事,你就得给我办,往往干涉银行的日常运营。这“一个缺位、两个越位”就造成了银行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制度本身包括体制和机制两方面,既包括结构也包括程序。例如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要设独立董事,这个从结构上来说是对的,因为独立董事制度是保障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不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选聘及辞职的程序、报酬等等,这个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很不完善的。因为任职资格规定高了,没有几个人能当,可能造成的情况就是一个人兼好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结果就管不过来了。如果任职资格过低,不懂事的人都可以当,那也难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现在一旦上市公司出了问题,独立董事马上就提出辞职,这是不允许的。公司出了问题,独立董事是要负责任的,不能允许其辞职走人。另外待遇也应有规定,如果待遇太低,他没有积极性;待遇过高了,又容易被管理层收买。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银行金融创新不足。主要是靠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还有一些,表外业务很少。由于银行创新不足,其竞争力也不足。所以要加速银行的改革和改造,实现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过的要求:“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我认为还要注意发展社区银行,中央已提出允许民间资金进入中小金融企业,但现在全国实际上没有一家真正民营的银行。我认为像民生银行这种全国性银行不可能完全是民营的,因为我国毕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民营社区银行是有可能发展的,现在民建中央正在作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我认为社区银行有很多优点。第一是资金需要量不大,有五亿至十亿就够了;第二是社区银行主要是为社区服务,对社区内的情况比较了解,能较好地把握风险;第三是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失信成本很高;第四是它的包袱比较轻,有可能采取比较灵活的机制。我认为至少有两条措施可以提高社区银行的竞争力:其一是按照利率市场化的原则,可以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既有利于存款者,也有利于贷款者;其二是有可能对储户实行存款保险,保险费由银行付。小银行最难的就是取得储户信任,因为大家相信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不会破产,破产了政府也会兜着,但是小银行破产了政府可能不会管。但如果有存款保险制度,像美国那样对存款10万美元以下的储户都有保险,储户就放心了。而且这个保险费不用存款人付,而是由银行付。由于社区银行没有历史包袱,经营机制较灵活,人员可以较少,成本可以较低,故可以利用降低成本节约的费用来付保险费。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谈这两个问题,第一是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可估计过高,还要继续努力,特别是要注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这在我国工业化中期是很重要的。第二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是金融的心脏。所以必须要把商业银行的改革搞好,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