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利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论文_左君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2560)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利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入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奥美拉唑应用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37-02

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类型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开始出现,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该疾病的发病几率。患者大多伴有反酸、食欲不振、胃痛等多种临床症状[2],严重影响到患者健康生活,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利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消化性溃疡10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2.6±5.8)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2.6±0.7)年,患者溃疡位置:22例十二指溃疡、21例胃溃疡、4例食管溃疡、3例复合溃疡;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3.2±6.9)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2.8±0.5)年,患者溃疡位置:21例十二指溃疡、20例胃溃疡、5例食管溃疡、4例复合溃疡。对比两组患者研究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将其进行比对(P>0.05)。

纳入标准:(1)未进行胃肠病手术;(2)不存在药物过敏史;(3)没有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状。

排除标准:(1)年龄超过80岁;(2)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3)存在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口服150mg雷尼替丁[3],一天两次;口服0.1g呋喃唑酮,一天两次;口服0.5g克拉霉素[4],一天两次,持续服用7天。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奥美拉唑治疗,口服20mg奥美拉唑,一天2次[5],其他与对照组相同,持续服用7天。

1.3 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相关标准,消化性胃溃疡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其中,经过治疗后,患者反酸、胃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胃镜结果显示溃疡基本愈合,Hp(-)为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反酸、胃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胃镜结果显示溃疡愈合面积超过75%,Hp(-)或者(+)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反酸、胃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胃镜结果显示愈合面积为50%为好转;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无变化为无效。总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消化不良、腹泻、白细胞减少、头痛头晕、心动过速等。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中所含的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并进行χ2值的检验,利用P值判定数据的差异,P小于0.05时,说明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痊愈例数达27例,比对照组多9例;观察组显效例数达11例,比对照组多3例;观察组无效例数仅2例,比对照组少6例。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达96%,比对照组高12.0%,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消化不良、腹泻、白细胞减少、头痛头晕、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2.0%)、0例(0.0%)、0例(0.0%)、1例(2.0%)、1例(2.0%);对照组消化不良例数共出现4例(8.0%),比观察组多3例;对照组腹泻例数共出现5例(10.0%),比观察组多5例;对照组白细胞减少例数共出现3例(6.0%),比观察组多3例;对照组头痛头晕例数共出现6例(12.0%),比观察组多5例;对照组心动过速例数共出现6例(12.0%),比观察组多5例;对照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多于观察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因素主要与胃蛋白酶、胃酸等有关,特别是幽门螺杆菌,其能够损坏机体中胃酸的分泌反馈机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有效的胃酸分泌抑制药物及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的药物有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等,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有感染幽门螺杆菌,该种细菌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被浸润,造成大量毒性代谢产物被释放,因此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氧自由基被损伤的问题,根据流行病学的数据统计,当前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仍然较高,甚至达到40%以上,该细菌致病能力的高低决定于环境因素、毒力因子等,为合理抑制幽门螺杆菌,破坏该细菌的生长繁殖环境,临床加大了对其的研究力度,基于此,奥美拉唑诞生被逐步应用,该药物作用机制与H2受体拮抗剂存在较大区别,能够科学选择与H+-K+-ATP酶结合[6],进而降低壁细胞功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抑酸作用比H2受体拮抗剂更强且作用持久,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此外,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阻隔机体胃液分泌的产生与运输途径,进而有利于抑制体内的幽门螺杆菌,起到保护患者胃粘膜的功效,同时,该作用具备不可逆转的特征,只有在形成新质子泵后,才可恢复泌酸的功能。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与克拉霉素等其他药物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帮助患者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按时用药,最大程度上确保发挥药物的有效性,动态评估患者治疗情况,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加入奥美拉唑治疗,经过7天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可知,观察组无效例数仅2例,比对照组少6例,且总治疗有效率达96.0%,比对照组高12.0%,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将奥美拉唑应用在消化性溃疡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胃痛等临床症状,还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炳英.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5,24(38):77-78.

[2]牛艳君,严祥,李莹等.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54-58.

[3]艾永华.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8):793-796.

[4]陈凤,刘文莉,耿岚岚等.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7):493-497.

[5]吴永城,曾繁之,吴兴强等.艾普拉唑序贯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46(9):1430-1432.

[6]黄盖,田邦妮,陈五一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七日用药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2(5):495-497.

论文作者:左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  ;  ;  ;  ;  ;  ;  ;  

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利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论文_左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