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我国城市迈向发达国家的划时代一步,同时它也是生我国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中吸纳的水体为控制源头,从源头上进行分散、小型控制,能起到节约成本、补充地下水资源等功效,使城市实施海绵建设理念事半功倍,因此必须要格外重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应用措施
引言
当前道路工程在不断推进,表现在其路面不断加宽,不透水路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但是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雨水流过路面,并通过道路边沟快速汇聚集中起来,导致区域的洪峰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最终使得水文环境遭到破坏。路面作为一个受到重视的污染源,其在雨水天气下,会由于雨水携带大量生活垃圾,而导致雨水流经的区域受到程度相异的污染,致使周边水环境遭到污染。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的推广运用,既可以满足当地交通建设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对当地的环境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1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意义
1.1有利于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补充
瑞士在传统的海绵城市结构设计过程中,过于重视雨水在地下系统的排出情况,使其在城市管网内快速流入河流中,虽然此类方式可以达到一定的排水效果,但是,会导致81%左右的雨水浪费,无法满足当前资源利用要求。然而,瑞士相关部门在使用海绵城市设计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使雨水更好地渗入地面,在层层过滤的情况下,可以进入地下水系统中,更好地补充地下系统的水资源。同时,可以利用LID系统等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1.2有利于减少城市洪峰的流量
瑞士相关部门在传统海绵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只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情况,依靠排水管网等对雨水进行处理,难以满足城市开发水资源管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排水管网受到严重负荷,出现洪峰问题。然而,瑞士从20世纪末开始使用海绵城市设计方式期间,制定了完善的渗水管理机制、滞水管理机制、蓄水管理机制,形成多元化的雨水排放渠道,能够减轻排水管网受到的压力,降低洪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使用效果,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1.3有利于减少雨水污染问题
在多雨季节中,雨水会导致路面垃圾与重金属物质等被冲刷,导致污染物流入排水管网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然而,瑞士20世纪末在使用海绵城市设计方式期间,能够利用合理的道路设计方式,使得雨水渗漏到地下,规避冲刷问题,同时,还能建设先进的生态系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设计水平,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提高设计工作水平。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是市政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市政道路绿化带主要有三种形式:车行道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和路侧绿化带。区别于传统绿化带单纯的雨水排水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带既保留了雨水排水功能,还增添了雨水调控和雨水净化功能。具体要达到的建设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雨水收集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市政道路路面设置有透水路面,方便路面上的水流动,方便雨水流向雨水口进而进入到绿化带。②雨水净化功能,相对来说雨水并不是那么清洁的,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市政道路会专门作净水工序设置,即在道路上铺设种植土的同时安装砺石层和深水管,使雨水层层渗漏,一定程度上使雨水得到净化。③缓排滞蓄功能,雨水较多时对排泄和蓄积的功能要求较高,因此为满足功能,需要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设置导流系统,引导大流量雨水分层次分阶段渗入目的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排防功能,绿化带的储水能力也是有效的,而雨水较多时,绿化带往往吸收不了全部的雨水而导致路面积水,因此路面上的水需借助溢流作用直接排放到排水管道。
2.2排水系统设计
应“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武汉市市政道路路面积水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排放,即路面积水借助路面间隙渗透排出;路面积水进入道路基质层,由排水盲管排出;路面积水直接进入道路路基土层排出。前两种方式能有效降低道路表面径流系数,满足排水标准,但路面的渗透、滞留和蓄积净化的作用相对欠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海绵城市”建设规范中明确要求道路基层土壤的渗透系数不得小于7.0×10-5cm/s,那些车流量大、负载高的道路,根本完成不了积水渗透。因而武汉“海绵城市”道路建设利用新型透水材料进行铺装,新型透水材料的透水、透气性较强,也利于武汉市地表热量的散发,使用这种材料对于生态环境具有较为良好的保护作用。
2.3道路横断面设计
既要同等级满足道路功能,又要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根据行车安全以及降雨排水的需求确定道路横坡坡向、坡度,充分考虑绿化带形式、道路周边绿地的竖向高程与路面雨水收水口的位置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道路坡向应朝向布设雨水设施的一侧,便于雨水收集,保证行车安全,防止路基路面受到雨水的侵蚀。需要设置超高的路段,雨水设施应设置在超高断高程相对较低的位置,提高行车安全以及道路排水的畅通。
2.4完善附属设施和视觉景观建设
要激发市政道路交往空间的活力,可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与良好的视觉景观来实现。而这一过程主要是基于原有线性活动空间,增设丰富的小空间,改善单一空间的格局,丰富其内涵韵味。比如可以增加遮蔽设施,吸引附近居民停留交谈玩乐;可以增设供人驻足停留的观赏点、能倚靠的雕塑或街灯、能够休憩的凳子等等,让人们随时可以停留。另外,可在道路边合适的地段进行交通岛的设置,可配备适当的城市家具,包括座椅与报刊亭等,以满足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提高交通岛的层次性、趣味性,以吸引居民主动走进交通岛,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活动,从而激活这一空间的活力。边界效应指出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在道路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必须人为地创造出“边界空间”,结合建筑的布置设计的阴角空间,凹空间的围合设计、小憩空间的遮蔽设计均为人们创造了舒适安全的边界空间。
2.5路缘石与雨水口的设计措施
瑞士雨水收集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我国海绵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路缘石设计工作中,应当建立作为道路边缘的排水系统,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机制,达到保护河流与树木的目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之前,应当根据城市地理环境等对其进行处理,改善排水系统的建设机制,提高工作效果。第二,在雨水口设计中,需要绕过河流,直接将排水口设计在绿化带中,提高渗透工作可控性与有效性,增强雨水滞留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建立专门的工作机制,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不断推广,对于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市政道路排水功能和推广新型城市和市政道路建设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海绵城市”模式,这不但可以增强城市对于雨季的抗内涝能力,同时也为弹性排水市政道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8(12).
[2]浦华友,方延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1).
[3]于宵.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6(06).
论文作者:李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绿化带论文; 路面论文; 道路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