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群形成机理的多视角经济学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1-0160-04
产业群又称产业集群或产业簇群。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把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特定产业领域中,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P199)产业群集是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世界工业产品的绝大部分在集中的工业区生产,纵向或横向相关联的产业趋向于特定区位,产业群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关于产业群的形成机理,我们可以从多个经济学视角来加以解析和透视:
(一)规模经济
城市形成的市场力量首先来源于居民、厂商空间聚集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对于某一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下降,就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同角度来观察,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生产规模扩大、设备更新、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收益增加;外部规模经济则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相互联系而带来的成本降低。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揭示了聚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性,即聚集经济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间在相互接近时产生“溢出效应”。聚集经济首先表现为外部规模经济,但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密切联系、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显然,产业群的集聚得益于这种规模经济的作用。
(二)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概念。分工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共同发展,专业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方面。范围经济通常也分为内部范围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前者指同一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多样化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它意味着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后者则指企业因经营领域与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产业组织垂直分离或纵向分化,专业化的企业之间通过外部交易网络共同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厂商或企业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企业活动或产业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聚集经济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外部范围经济,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企业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同角度来观察,企业追求多样化产品,或进行规模经济不明显的生产活动,由于特殊需求放到企业内部进行,而获得成本节约,即产生内部范围经济;当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时,在产品或设备整体性不明确的生产中,以及由于受到技术限制而不能达到内部范围经济的某些生产中,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较小的企业,通过外部交易结成网络,获得外部范围经济。
(三)外部经济
所谓外部性,是指不同的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的相互依赖关系。当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其他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带来影响时,就会导致外部性经济(External Economies)或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空间外部性概念,认为产业集聚是外部性所致。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效应。[2](P34)产业倾向于在特定的地理区域集聚,特别是在相关联物品的专业化分工城市。马歇尔还进一步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
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既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又是一种外部范围经济,是由聚集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聚集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产业专门化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的外部性;产业多样化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波特认为,产业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四)交易成本
制度经济学家科斯(R.Coase)指出,决定企业的出现和运转的关键是交易成本的存在,为降低成本而产生了不同的制度安排[3](P4)。科斯(R.Coase)、阿罗(Arrow.K)、斯蒂格勒(Stigler.G)等人都给出了不同的交易成本定义。从广义上讲,“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谈判成本,拟定与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和制度结构变迁的成本等”[4](P186)。
美国经济学家艾伦·斯科特(Scott)1985年将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发表了《区位过程、城市化和区域发展》一文,认为产业间的联系成本既包括组织成本,也包括空间成本,将交易成本的概念赋予了空间的涵义。他认为企业联系的空间成本与企业间交易的性质、特点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大,聚集程度越高。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便从相互聚集中享受范围经济。由于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但斯科特只着重于内部和外部交易成本对区位布局的影响,对企业间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的非经济性要素不予考虑,同时对企业间层级关系也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他的观点被认为“过分简单化了”。
(五)报酬递增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在其新贸易理论中发展了聚集经济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收益递增。克鲁格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他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集中,但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群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克鲁格曼把本地化产业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专业化劳动力集中,辅助工业聚集和知识、信息交流。
克鲁格曼认为在区域集聚体中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外部性对于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经济集聚对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是集聚。克鲁格曼的研究为研究产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空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区位是重要的”。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5](P71)。
(六)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包括价值链中企业的主体、供应商、营销渠道、客户等各个角色,也包括产品从创造到使用的所有活动。价值链是创造价值的一系列不同而又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基本增值活动(从购入原材料开始,经过生产活动,直到售后服务的生产经营环节)和支撑增值活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开发和管理环节)。这些价值活动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能力来进行;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也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别进行。
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形成产业群,进而促成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强劲的竞争优势通常来自产业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群。集群是在特定地域内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代表着介入市场和垂直一体化之间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因而是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方法。相对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集群既减少了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垂直一体化的刚性。相互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联系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组织形式,提供着效率和竞争优势[6](P568)。
区域的成功在于构筑价值链,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从附加价值低的活动向附加价值高的活动升级的过程。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并创造了另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一个国家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样有助于它的下游产业发展竞争力。上游产业提供的技术,可以转化成下游产业的创造力,它本身也可以加入下游产业的竞争。当一个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时,其技术转移和扩散,还会创造新的相关产业。一旦产业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互助关系,既可以增进竞争,又可以促进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在产业群外部,也可以放大或加速国内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产生外溢效益。
(七)社会资本
社会的发展需要四种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资本定义上,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如皮埃尔·布迪厄、A.波茨、科尔曼等人的定义就各不相同。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资本是处于共同体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7](P36)。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社会资本是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个地区天然拥有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生成的。在社会资本形成之后,它便成为这个地区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这一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基本特征。
产业群呈现专业化地理分工的特性,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分工理论,而是基于雄厚的社会资本优势。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它将交易的社会环境赋予经济含义,其功能体现在作为社会结构的资源,为行为人获取收益,因而像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和经济含义。社会资本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本家资源的培育、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和区域的创新文化。经济联系在历史上更有地方性,社会资本所依赖的社会网络使企业的空间接近成为现实,参与者的活动又会使经济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这些因素都为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八)路径依赖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8](P68)。
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957)、赫希曼(Hirschman,1958)等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经济发展的累积性特征,分别提出“循环累积论”和“非均衡发展论”。区域中不同的行为主体间存在的强烈联系,能够产生正的反馈,某区位中一种产业的扩张可以增加在该区位的其他公司的利益,促进产业的进一步累积与扩张。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不仅与生产体系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设施投资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根植于区域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有关,区域产业专业化模式通常比其他资产依赖更持久。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的累积与自我强化特征并非一成不变,曾经成功的产业集聚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失去活力,曾经成功的发展因素也可能成为继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区域通过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替代,可以促进区域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样,构成集聚过程的累积性因素的意外变迁,也可以急剧影响产业发展的长期地理模式。在空间集聚的延续过程中,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家通常选择在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区位集中,二是特定区位能提供产业内企业集聚的条件和机会。
产业群的崛起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如增长极、关联产业、集聚经济等都与产业群有关,但因为产业群构成一个重要的多元组织形式,原有的理论解释是不充分的。借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交易成本、报酬递增、价值体系、社会资本、路径依赖等概念、理论来多视角解析和透视产业群,这不仅是理论的创新,重要的是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为我们解释现实中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群不仅在地理上靠近,而且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群的规模和范围,可以是由单一城市、整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跨越国界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或地区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
——成熟的产业群不仅是单个产业,而且是由多个相关产业组成,因为产业群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一个产业群的深度和广度,远比产业群内单个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更重要。
——产业群是一个地理区域中的网络形式。在该地区,各种社会网络、组织网络、空间网络会相互延伸和连接,从而密切社会联系,增加社会资本,这些因素都为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宽松的发展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及丰富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产业群发展还可以分享溢出效益和外部经济,有助于产业群的集中形成和发展。
——尽管产业群发展遵循路径依赖规律,但路径依赖与根植于区域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有关。经济发展的累积与自我强化特征并非一成不变,曾经成功的产业集聚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失去活力,曾经成功的发展因素也可能成为继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反之,由于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投资环境等的改善,也会催生新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
收稿日期:2004-06-09
标签:规模经济论文; 范围经济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交易成本经济学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