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同样是世界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中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10余年的经济改革,是近年来世界经济长河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中国经济学大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自从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引入中国,中国的经济学家就一直热衷于运用这些分析工具剖析中国经济问题。不容否认,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在热闹地谈论市场交易费用或者产权等等高深术语的同时,却也相对忽略了对中国经济深层次特质的把握与挖掘。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改革理论探索,还是现实改革实践,一直处于两极振荡之中,在市场环境改革与企业改革之间摇来荡去。然而,现实中真正取得惊人突破的,恰恰是被经济学家与改革者相对忽略了的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这对作为指导的西方经济理论无疑是个强有力的挑战与质疑。
中国当代经济的任务之一,是为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中国经济学无疑必须反映中国经济现实并为之服务。但是,这并不说明中国经济学仅具有狭隘的地域意义,中国经济学同样是世界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中西方差别,也许可以近似地类比于中医与西医的不同。无论中医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只是中医运用阴阳五行之说理解人体,迥异于西医的解剖学思想。中西方思维体系的不同,映照到经济学中,就是关于经济行为主体的基本假设的不同。譬如,我们讨论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企业治理结构存在英美与德日两大模式的分野。英美模式注重资本市场、劳力市场等外在监督的作用,而德日模式则强调机构交叉持股与主银行制等内部制约的关系。两种结构的经济效果是相似的,难以就效率高低分出高下,而在前提逻辑上则大相径庭。英美模式理论认为经理人员是代理理论或交易成本方法中的机会主义逃避责任者或曰偷懒者;而日德模式的理论前提是,企业经理本质上期望做好工作,成为企业资产的好管家。这种有关人的本性的观念分歧,鲜明地体现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别,而其最终债权的相似,又体现了经济理论百川归海殊途同归的同一性。
从经济信息与数据的搜集整理到模型构造,整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无数英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在中国经济学研究整体力量仍较薄弱的情况下,适当地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很有必要。中国学派也许是一面很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