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德”千百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千百度论文,众里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德育处于悬空难以落地的尴尬境地,教育的功利性弱化了德育的价值,社会的现实性削弱了德育的说服力。中学语文学科育德也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教师多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和学科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科的育德功能。 学科育德是凝视内心中利己、自我本位、自我中心的“我”,从而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最后完成变化成为有意义和有价值追求的“人”的过程。 一、在语文课程方面,整合育德因素形成“集群”育德系列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这些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语文教材选文篇目里,成为语文学科育德的重要内容。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拎出来”又要“融进去” 宏观把控语文课程对学科育德系统化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语文学科育德还要具体细化到教学内容的落实上。语文学科育德要尊重人的内在需求,要重视价值内容的传递,要重视非理性心理的培养。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藏的德育内涵,把德育内涵“拎出来”,同时潜移默化、不贴标签地“融进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在语言的发幽中探微 于漪说,对语言要善于敲打下去,并使之溅出火花。这溅出的火花,不仅是对言语形式的关注,也是对情感价值的关注。语文学科育德功能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教学中,落实到语言的表情达意中,发幽探微,“发现”并“还原”语言的价值。比如教学《老王》,平凡而普通的老王淳厚、善良,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却讲仁义重感情。第六段这样写:“‘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一段中“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此句运用曲笔含蓄写出丈夫钱钟书的遭遇,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被关牛棚遭受迫害由此可见一斑。此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与文本开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令学生费解,平时向来照顾老王生意的我为何不敢乘他的三轮了呢?段首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容忽略,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车就会被人认为是“骑着劳动人民”作威作福,貌似简单的一句写出了“文革”的现实。此段中老王貌似客套的一句话“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其实道尽了老王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理解,从侧面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我执意给他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不考虑个人处境、关心他人的人性光辉跃然纸上。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里,我们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读出了特殊时期的人间苦难,读出了“人力车夫”这一卑微地位中透露出的高尚品格。深入语言的“肌理”,学生体悟到的远比老师直接言明的深刻,同时能获得发现语言价值本真的惊喜感和阅读的满足感,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也更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2.在情感的辨析中澄清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往往会潜意识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其实就是文本解读理论中的读者再创造,解读文本是师生一次又一次的生命体验历程。所以解读文本不能忽略人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人性,需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重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比如教学《雷雨》时,周朴园和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重逢并相认,周朴园以自己一直保留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得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一习惯,来向侍萍表达自己的怀念和忏悔之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诚还是虚伪”,学生多少会心生疑窦,教师又往往会简单化处理,给周朴园贴上一个“虚伪”的标签,但这一极具育德因素的问题就这样流失了,岂不可惜?如果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疑问,也许就能寻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发点。为此,可以设置一个课堂“微”辩论:真诚(正方)与虚伪(反方)之辩——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正方给出的理由:第一,鲁侍萍被扫地出门的原因是以门第观念为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联系文本中侍萍的自诉:“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注意这里人称的变化,由“你”转换成“你们”,据此推断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真爱的,而不是浪荡公子对女性的玩弄,所以赶走鲁侍萍是一种无奈的遗弃,是迫于封建家长施予的门第观念的压力。屈从的周朴园只好把这份爱埋进心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二,周朴园的家庭生活不幸福,从文本看,他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是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个是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繁漪,她和周朴园除了周冲这一情感维系,其实未产生真正的爱情。他好以居高临下的封建家长身份自居,儿子对他敬而远之。这样不如意的家庭生活难免会使他怀念温柔又贤惠的侍萍。第三,怀念的方式在节选课文之前借助不同人物的台词有多处交代,和节选部分照应,这种怀念由来已久,而且是周朴园认定侍萍已死之后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敷衍作秀。反方给出的理由:这种怀念方式是周朴园为了掩盖当年的罪恶,故作姿态来表现自己的高贵多情,在他的价值观里,利益远远高于爱情,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自私冷酷的血。遵循“有意无痕”的原则,学生经过以上情感价值的辨析,对人性的丰富有了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得以澄清,从而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生命成长的轨道里,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 3.在道德价值的判断中选择 道德价值就是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在当下价值观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无孔不入,不断冲击着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的心灵,使中学生心理处于摇摆不定的动荡期。所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寻找学生问题的症结,这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比如教学《项链》,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借朋友一挂项链,舞会结束发现项链丢失,路瓦栽夫妇到处找项链,悬赏找寻,找寻不得。于是想法赔偿所借的项链,“他们就从这家珠宝店到那家珠宝店,凭着记忆去找一挂同样的项链”。好不容易找到一样的项链,三万六千法郎的高昂价码让路瓦栽到处借债,家庭由此债台高筑,好不容易凑够了这笔钱,路瓦栽夫人把买的新项链还给朋友。读到此时,师生大都会心生疑惑:路瓦栽夫妇除了赔偿项链,没有其他办法吗?据此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你怎么看待路瓦栽夫妇赔偿项链?假如你是路瓦栽夫妇,你会怎么办?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大致有如下观点:第一,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如果归还不了项链,她的面子会挂不住,死要面子活受罪,性格使然决定她只能这样做,哪怕付出十年青春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也难以向朋友启齿,咬咬牙自认倒霉,闷不作响地赔偿项链。第二,路瓦栽夫人固然有虚荣心,但虚荣也算人之常情,路瓦栽夫妇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的诚实守信,能做到这点实属难能可贵。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遵守“有借有还”的为人准则,遵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德信条,自己的责任自己扛,不赔偿项链说不过去,以后有何脸面见朋友,何以立身处世,所谓“君子修身,贵在慎独”。第三,路瓦栽夫妇赔偿项链愚拙可笑。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找一挂一样的假项链归还朋友,朋友也不一定会知道,更何况朋友借给自己的是赝品。第四,路瓦栽夫妇太讲原则不知变通,处事方法欠考虑。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如实告诉朋友丢失项链的事情,双方好好沟通,也许就不需要赔偿项链了。综观学生的观点,深挖此中的育德因素,真正的道德其实应该是一种无人时的自觉,路瓦栽夫妇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德育内涵。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独立做出道德判断,而不是顺从于大人的意志。通过这一生活情境问题的探讨,学生一次次拷问灵魂、沉思人生,从悬空的抽象道德落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上,回归真实,而学生真实的情感状态是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点与起点。学生就现象和行为之间生成的东西通过角色转移置身其中进行体验感悟,而现象和行为之间生成的东西恰恰是道德的选择。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巧花心思采取多样化的育德方式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育德因素,丰富的育德因素是开展德育的前提条件。德育能否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 1.两难法 价值观认知对中学生来说相当容易,但基于价值观认知的判断与选择就不容易了,基于此,创设情境设置价值冲突并提出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在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达到“无痕”育德的目的。比如教学《鸿门宴》,项羽摆下鸿门宴意欲除刘邦而后快,但在宴席上项羽犹豫了,杀掉刘邦可以除掉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但手段不光彩,有辱自己“楚霸王”的身份,经过内心的挣扎,项羽最终放弃暗杀的念头。就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在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学生有的从战略角度出发,认为项羽此时不杀刘邦,无异于放虎归山,善于笼络人心的刘邦必定会寻找反扑机会,胜负之数未可知。学生有的从战术角度出发,胜败兵家事不期,自古讲究“上兵伐谋”,所谓兵不厌诈,项羽设计杀刘邦,都是政治权术,无关人格,无涉德行。学生有的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项羽虽刚愎自用,但性格直率,光明磊落,蝇营狗苟之事难以入其法眼,因为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高傲的血液,这也是项羽的可爱可敬之处。还原历史情境,学生把自己“融进去”,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价值选择。虽然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史实,我们知道“刘”胜“项”败,但我们却觉得“刘邦因成功而是小人,项羽因失败而是英雄”。司马迁的《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情感褒贬蕴含其中。看来,道德人格的魅力有时是压过历史功过的。除此,《陈情表》中李密“忠孝两难全”的处境也着实让人为他揪心,教师也不妨运用两难法在学生心中播撒“孝”的种子,引导他们主动担当起当下的责任。两难法比教师单向的道德灌输更能产生持久影响,因为道德因子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就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且是再经由学生的情感感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行为。 2.融情通理 语文学科中富有意趣、情趣、理趣的或明或暗的育德因素俯拾即是,语文教材更是如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有二度创作的能力,还原和传递好教材文本的情感。教师传情达意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移情入境,但一定要有意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育德因素。比如教学《秋水》,不仅停留在对河伯狂妄自大洋洋自得的心理举止感到可笑的层面,而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贻笑大方的河伯。为了不再做这样的河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谦虚谨慎、不能过分自我放大和自我满足的品德。还比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让学生认真分析曾皙的理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向往的生活令人向往,没有暴力、血腥、虚伪、阴谋、猜忌;少长友爱和洽,无拘无束,嬉戏游玩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共同沐浴于春风、阳光和洁净的河水中。这样,出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充满了自然的乐趣和精神境界,进而受到儒者品德的感染。还比如教学《鱼我所欲也》,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生和死、义与利的?接着让学生再思考:联系“见义勇为者获奖金”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义与利。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义”与“利”这天平的两端在学生的心中此起彼伏。教师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不抹杀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求,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以群体价值的倾向为导向,提升学生对“利”这一身外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舍利取义”。还比如教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身上有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恋子情结,年轻守寡,和儿子相依为命,因此她对儿子的爱是自私褊狭的,于是处处刁难虐待儿媳,最后酿成悲剧。从人性异化的角度看,焦母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从人性和文化的角度深挖这些育德因素,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就不会流于表面的认知,而能进入他们个人价值观的集合,同化顺应演变为自己认同的价值观。还比如教学《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蕴含“偶然性与必然性”“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等哲理,就此可以设置辩论:马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还是必然?正如小说文本所言,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如果说丢失项链是悲剧的偶然性,那么虚荣心可以说是悲剧的必然性。在情理辨析中,学生的德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认知,而是熔铸有个人情感的道德判断,从而为个人的道德选择“无痕”奠基。 3.写作调控 如果说学生的阅读是一个价值观输入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价值观输出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学生的价值观反刍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情感价值判断并做出选择的过程。换言之,写作“无痕”地强化育德效果。践行读写结合的育德原则,语文教材里的一些选文大有可为。比如《相信未来》,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著告诉人们,不管有多少苦难,都应该坚忍不拔,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联系当下现实:“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这源于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毒杀舍友而引发网友的感慨,折射校园生命教育缺位。新华社在其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表微评:“生命是最可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他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基于以上思考,指导学生训练议论文《敬畏生命》,第一步搜集写作素材,同时完成选材任务;第二步构思架构作文,列好作文提纲;第三步落笔成文;第四步修改作文。搜集素材时,教材中的《兰亭集序》《跨越百年的美丽》《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归去来兮辞》《项链》《世间最美的坟墓》《〈激流〉总序》《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等篇目进入学生的视野,选材组材完毕,学生提炼出如下立意:生命是普遍又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心怀悲悯,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生命没有“名字”,生命本该不为形役,不为物使,勿使生命“蒙尘”,承受生命之重,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尊严;超脱平庸,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独立而又自由的高地进行精神的逍遥游,在有限的生命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实现最高层次的生命价值。写作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论证过程中生命可以呈现朴素的一面,是否也可以呈现其他的面目,比如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生命苦短,不为物使,及时行乐,是否就可以不追求生命的价值了?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成功,无可厚非,但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因为成功和优秀不能划等号,好比爱迪生,事业上够成功,但品格优秀吗?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写作过程中图式论据在论证过程中突然涩滞,其实此时的涩滞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更是思维出现短路,价值判断出现模糊。教师此时的写作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基础上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疏通思维认识上的盲区,在辨析中澄清道德价值,在内心审视的省察中“无痕”育德。在群众中寻找成千上万的“美德”_周朴园论文
在群众中寻找成千上万的“美德”_周朴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