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叶倩慧

浅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叶倩慧

身份证号码:44010319890421XXXX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其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园林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阐述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关于整体论、图底关系论与动力场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运用。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园林设计;整体论;图底关系论;动力场论

1、格式塔的概述

格式塔意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因此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由韦特默等人初创于德国,并发展成当代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学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因此,其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园林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1]

2、格式塔心理学和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的设计和使用中都蕴含着人对环境空间的视知觉和潜在的心理感知活动。我们看到的园景并非是完全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感知处理,受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就是把园林空间视为一个视觉动力场,从人的生物和心理角度出发,寻找人对于园林空间的共性认识,挖掘人对于空间感受的基本力场关系,从而掌握人对园林空间的理解方式,便于设计师掌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设计工作。

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整体论

整体论的观点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最基本的观点,1+1并不一定等于2,是格式塔学派所一直强调的。对这方面的论述,韦特默经常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证明,例如三条直线通过组合,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新的客体(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就不等于三条直线相加之和。而在人的知觉领域,格式塔心理学也强调这种整体性,也就是知觉的完形性。韦特默认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称作视知觉的整体性或完形性。[1]

园林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对游人的刺激是从各个方面而来并且杂乱无章的。但是人的知觉却并非如此杂乱,人脑会根据刺激的清晰性对这种刺激进行排序,并有选择地把这些刺激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印象。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的相似、连续、封闭等性质达到知觉的融合完整,形成富有感染力,令人难忘的园林景观。

相似性。在园建构筑物甚至是植物的设置上,其大小、形状、颜色等客观属性相似,即使多处位置并不相互邻近,也易被游人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互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助于园景氛围的统一协调。

连续性。连贯的物象可以形成景观网络框架,建立起景观的连贯关系和整体性。当人在游览的过程中,这种连贯性可以帮助游人建立起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将景区的旅游对象从背景环境中凸显出来,将其知觉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封闭性。知觉的完形性使得,某些图形中的线条或空间中的隔断虽缺失了一部分,却仍然可以被人的知觉的完形趋势所补充完整。一个审美对象并非一定要将所有要表达的内容统统呈现在人们的感官之前,一些简单的或者并不完整而有赖于人的视觉、心理经验对其进行合理化修复的景观物象,其包含的信息量由于某种不确定性和人的主观参与性而变得丰富。封闭性是影响游客对空间进行知觉的重要手段,对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情感的表达有重要的意义。

3.2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原理对空间构成关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埃德加•鲁宾的“杯图”说明“图形”与“背景”可以发生互换,根据梅茨格所著的《视觉法则》,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形象中,实际上我们只限于“图形”、“背景”、或者“主体”的印象。这样来看“杯图”的两个形象,如果一方成为图形,另一个则成为背景的非图形空间。[2]

在做场地分析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图底关系做一系列的分析图,在《论格式塔心理学在上海棚户区外部空间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作者通过将某处城市街道地图进行黑白反转对比(建筑用地与街道用地互为黑白相反),分析建筑空间与户外空间的关系。其中巴黎街道地图中的“黑白”(建筑、街道)是可以互为图底的,但上海棚户区的明显不行,由此看出其建筑(私人用地)与街道(公共空间)处于一种更为相互独立的状态,相互间并没有太多的融合渗透。居民对不属于他们的外部空间并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因而提出“外部空间的内部化”,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参与与归属。图底关系提示我们,图形和背景是可以互换的,黑白互换后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得以转换,提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3动力场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把“力”和“场”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到艺术领域的研究为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和物理一样,有着相类似的动力结构,在自然事物和艺术作品中,情感和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同构关系。同样的,审美活动中,对象和主体之间如果“同构”,就会产生“共鸣”,人就会感到愉快,感到美。[3]

景观和环境设计中的“场”是以某种细想或情感的产生为结果的,它所产生的场往往并不直接导致人的外在行为,而是导致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活动。因此设计者可以通过点、线、面和体,以及形、色、空间与质感等各种元素组织,形成适当的客观环境,作用于主观,引导主体产生相应的思想感情。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设置与人的情感同构对应的意象,唤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营造出景观的意境。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

3.4视错觉

视错觉现象主要分为形和色两大类,是由于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点所产生的效果,主要包括线段长度、角度大小、面积大小、远近、高低、位移、对比的错觉等。视觉艺术对待视错觉,一是纠正,而是利用。视错觉无法完全排除,对其不能简单的纠正,而是巧妙地加以利用。园林设计师利用视错觉原理,可以通过视觉上的调整弥补原有空间的某种缺陷,比如,一个相对狭长的景观空间,为了将空间的这种纵向进深感打断,就可以插入一些横向性的材质,使得整个空间更为舒展开阔,扩大空间;比如,我国古典园林中,水景的纵横轴线上留出长透视线,使人产生水面更加开阔的视错觉,扩大景深,水尾的处理并非一览无遗,或有小桥阻隔,或有老树掩映,或有假山横亘,给人若隐若现,源头无尽之感;比如,通过鲜艳、温暖的色彩搭配,改善冰冷阴暗的客观环境条件,给人温暖、愉悦的心情感受。此外,合理的视错觉利用,也可以是为了增加园林空间的趣味性、体现场所的独特风格而故意利用,让观者获得与众不同的观赏乐趣。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曾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但是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而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十大流派之一,对视知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对建筑、艺术设计等学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景观设计中,但国内设计师并未能充分认识其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概述和园林设计的原则,然后重点分析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何灿群,葛列众.格式塔原理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06年第2期.

[2]王鹏.论格式塔心理学在上海棚户区外部空间改造中的应用.建筑规划与设计.2012年第6期.

[3]刘琼,张朝晖.格式塔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论文作者:叶倩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浅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叶倩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