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中国教师的阅读素养_文学论文

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中国教师的阅读素养_文学论文

语文教师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文学名著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关于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的选择,改为用举例的方式提出建议,完全可以由语文教师补充推荐,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列出的外国文学名著未推荐中译本,课标教材“名著导读”介绍的外国文学名著也大都未推荐译本;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外国文学名著教学,知识开发相对系统,评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无疑对语文教师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加强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意识

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的选择,新课标给予了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语文教师要能得心应手地推荐和指导学生进行外国文学名著阅读,首先应加强自身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

然而,一些教师被应试教育机器磨平了棱角,渐渐远离了文学经典。

大量选题重复、粗制滥造的所谓名著译本,堵塞了语文教师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学的道路,以致使老师们无法体味到外国文学名著隽永的魅力所在。

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都不去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又怎能正确引导那些在经典名著阅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甚至走错了方向的中学生?教师自身的阅读积淀所形成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兴趣的最好的引导。

二、提高外国文学名著译本甄别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只能依赖译本。面对新课标及课标教材“名著导读”所推荐阅读的外国文学名著盛宴,怎一个“读”字了得?清末张之洞主张“读书宜求善本”,叶圣陶在与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强调阅读指导的第一步就是“版本指导”。同一名著,译本五光十色,译者的水平、译作的优劣,会相当程度地决定师生们对文本的把握、解读和判断。因此,语文教师应提高甄别优秀外国文学名著译本的能力。

首先,要有深厚的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积累。正如赫尔岑所说:“不去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其次,以名译的基本条件为坐标尺度。译界对翻译的主张各有千秋,但译著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译首要条件是吃透原著精神;好的译本应表现出译者深厚的中文功底;好的译本更要传神,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浑然一致、和谐统一。“信、达”是翻译家的职守,传神是翻译工作的追求目标,风格的“肖似”与相“合”则是翻译文学的审美胜境。态度严谨,孜孜以求完美的敬业精神更不可缺乏。

如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3)“名著导读”介绍了《高老头》,推荐阅读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未推荐中译本。《高老头》这部小说早有傅雷的中译本,此后,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名社分别推出了韩沪麟、王振孙、张冠尧等新译本,但傅雷先生的译品更是名译。如《高老头》法文 “LE PERE GORIOT”,傅雷译成“高老头”,译得多好,原著的神韵就再现出来了。他还因为“不满译文风格”,1951年、1963年两次重译1944年初译的《高老头》,不能不使人对这位态度严谨、不断探索的翻译大师肃然起敬。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有了傅雷的译本,巴尔扎克在中国诞生。

三、更新外国文学名著批评理念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体现了文学作品批评理念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机联系,也对语文教师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摈弃公式化、概念化的批评理念。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均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时,将哈姆雷特一味看做是人文主义的代表,把克劳狄斯当做封建王权和黑暗势力的主要代表。此论似乎与人物性格逻辑不背离,但不免使人感到这是以传统的、单一与滞后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所作的观照。哈姆雷特身上确实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但他身上的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难道是人文主义思想吗?而克劳狄斯之所以能上台,靠的是手下有一批拥戴他并甘愿为之充当马前卒的臣子和帮凶。这和简单地靠封建式的王位继承传统显然有区别。他表现得精明干练、礼贤下士,他对王后的温柔体贴也不像是口蜜腹剑、故作姿态,他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因而显露出相当多的人文主义倾向。这样深入和丰富的解读,才能将学生由“已知”引向“未知”。

其次,汲取新课标文学作品评价体系知识。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选材标准和评价态度上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而新课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评价体系变化较大。

如被保留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教材(人教版)的教学角度新颖别致,“研讨与练习”题处理为:“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显然是把以前对沙皇专制制度及对奴性的批判引向对别里科夫人性中某些弱点的批判。人性的标准取代了政治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以是否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为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按小说环境中人物的生活逻辑来塑造人物。娜塔莎(《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她将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外国小说欣赏》阅读课文《墙上的斑点》,取消了人物在小说中的功用,通篇都是一个人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在猜测和遐想,人物性格和形象在哪里?教科书单元“话题”阐释为“小说并非只有一种写法,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可见评价已挣脱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模式。

面对新课标下的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现状,语文教师亟待提高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素养,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生境界。

标签:;  ;  ;  ;  ;  

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中国教师的阅读素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