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来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优势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1;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3)02-0032-04
比较优势指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乃至于制度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而使一个国家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生产费用和营运成本优势,据此说明其参与国际分工的依据和条件。
一、理论回顾
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没有对比较优势来源做专门的分析。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它们在生产上存在着成本的相对差别,但对造成这种成本差异的原因,只是笼统地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生产率显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它的背后有着许多的因素,如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制度结构、劳动力的素质等。李嘉图对这些因素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
俄林在其分析中作了技术不变和各国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分析了劳动、资本等要素禀赋对贸易结构决定的作用。他的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步的地方就在于,从比较优势来源的角度阐述比较优势理论。但要素禀赋理论明显的缺陷在于,它的假设前提舍象掉了技术、人力资本等无形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所发挥的作用。其实,俄林对有形的生产要素的划分还是相当细化的。而且对各种次级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了说明,但为了理论分析的需要,才在模型分析中把生产要素的细化给舍象掉了。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引起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来源的探讨。里昂惕夫本人引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用以说明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熟练劳动力同非熟练劳动力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经过发展,人力资本已演化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禀赋,成为经济学一个重要概念。
在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提出的技术差距论中,技术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成为一国比较优势来源。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为具体地论述了产品的生产技术周期如何影响着国际贸易模式。
在资源禀赋上从有形的劳动和资本发展到了无形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同样是从供给方面阐述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国际贸易的流向。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提出了需求相似说来解释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认为某一发达国家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后,向有相似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的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显然,一国的需求是新产品开发出来并向国外出口的前提条件,它从而也就成为一国比较优势的另一来源。
无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它们对比较优势来源的分析都是零散的和片面的。我们下面作一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对各种比较优势来源进行归纳和分类。
我们这里把比较优势来源分为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是由那些外生给定的因素决定的,而内生比较优势是经济体系的运作内生决定的,其根源在于不断地细化和深化的分工和专业化。形成内生比较优势的来源,相应地也就是经济体系运作内部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中,各国之间的比较成本差别的原因源自技术水平生产率的差异,把技术视为外生的,所以李嘉图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可以称为“外生技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作了两国技术上相同且不变的假设,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本等有形的资源禀赋差异,而这些有形的资源禀赋在俄林的模型中也是外生的,所以俄林论述的比较优势可以称为“外生资源比较优势”。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要素,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也是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成为新时代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此对应,我们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技术视为外生因素的假设做出修正,把技术视为一种内生的比较优势来源。
传统的比较优势力量受到诸多的挑战以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对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分析。在对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放松了把资本视为外生资源的假定,而把资本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自然结果。即在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资本也是一种内生的比较优势来源。
二、外生比较优势来源
外生比较优势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重点。李嘉图和俄林已指出的外生比较优势来源有:劳动、资本、土地等。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分析。而更为重要的一种外生比较优势来源——外生制度禀赋,基本上为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所忽视。
1.自然资源。这个范畴包含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水力、矿藏、林产、渔业资源等等。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先天获得的,一国拥有的此种资源禀赋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发生任何改变。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间的地理位置关系会影响它对市场、供应、运输成本等有关贸易的许多方面。由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便可以大量生产并出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土地的羊毛。欧佩克国家石油矿藏极其丰富,出口石油换来的外汇使得这些国家十分富有。新加坡地理位置使得其航运业在国际上占有独特的优势。
2.劳动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国劳动力的供给是由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决定的。有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呈现一种非均衡增长状态,存在着非充分就业现象,此时该国劳动力的供给就不是外生的,而变成由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内生决定的。但从更一般的角度来考察,把劳动力的供给视为外生更为合理。
劳动力作为一国外生比较优势来源所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从早期的“亚洲四小龙”到现在的“亚洲四小虎”和中国,其经济起步阶段都是依靠本国劳动工资率相应地低的优势,大力发展起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换回国内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本、技术等。
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以前,劳动力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同质的生产要素,而没有对其进行细分。人力资本是经过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相应地劳动力应被界定为没有经过培训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非熟练劳动力。这类劳动力的特点是数量众多、可替代性强、工资水平低。有些行业对非熟练的劳动力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如服装、鞋类、农副产品等。虽然有些发达国家在这些行业上通过加大技术、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对非熟练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但从全球经济总体来看,这些行业的优势仍然在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发展中国家,相应地发达国家仍处于劣势,而且并没有逆转的趋势。这种由劳动力决定的外生比较优势将继续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直到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从而劳动力的稀缺性也增大,劳动的工资水平上升。到这时,一国就面临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与挑战。早期从劳动力比较优势中积累的资本资源为产业结构升级准备了条件。
3.外生制度禀赋。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对制度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焦点所在,但对于制度对贸易所引起的作用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可见,制度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或激励来影响着生产和交易行为。按照规则的起源,制度经济学更进一步把制度分为内在的制度和外在的制度。内在的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其例子即有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商业习俗,也有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中的自然法。违反内在制度通常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外在制度是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它们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和确立,这些代理人通过一个政治过程获得权威,它们的一个离子就是司法制度。外在制度配有惩罚措施,这些惩罚措施以各种正式的方式强加于社会并可以靠法定暴力的运用来强制实施。
比较两种制度可以发现,对生产和贸易更为直接和强大作用的是外在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诺斯就提出了“国际贸易由制度启动”的命题,他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制度对贸易的作用,得出结论:欧洲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是由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联系发展所启动的。荷兰和英国早年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多的是靠国家制度变迁、法律制订、意识形态变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远远超出主流国际经济学中关于运输成本和贸易政策所涉及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保护主义的国际经济学的范围。而制度因素显得比一般的经济要素更为重要。比较优势是潜在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而诸多市场发育较早、制度安排较为完善的国家能够启动和创造竞争优势,说明比较优势是可以被把握和利用的。人在追求最大化时,必然要寻求有获利机会的比较优势。而制度是人们创造并约束人们的游戏规则,有竞争力的游戏规则能激励人类潜能的发挥和启动比较优势。因此,制度能启动贸易和比较优势。有激励作用和不断创新的制度是一种比较优势的来源。
三、内生比较优势来源
1.资本。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品同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品相交换,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模式之一。资本同劳动一样是比较优势重要的来源之一。把资本作为内生比较优势来源,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其实就是在再生产循环中用于投资的资本量,而一国用于投资的资本供给量,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本国的储蓄,二是国外资本的流入。一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引起各国各地区产业竞争力和贸易比较优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内部生产要素的积累,而不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即储蓄额)由国民收入和储蓄率决定。国民收入显然是由经济运行内生地决定的。从表面看来,储蓄率似乎是由国民消费偏好、民族性格等外生因素决定的,深入地研究可以发现,其实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经济体系内生决定的。首先,影响国民储蓄的重要因素——消费偏好,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其次,储蓄本身也是储蓄利率的函数,而利率则反映了资本的稀缺程度。即在经济起步阶段,由于资本的稀缺性较大,使得资本的价格——利率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利率使得人们更愿意多储蓄一些,也能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国内。
作为内生比较优势来源的资本是动态演化而来的。在经济起步阶段,高利率吸引了资本供给的增多,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的增长快于劳动力的增长,使得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资本的稀缺性降低,利率开始下降,从而该国具备了发展资本密集品方面的比较优势。
作为内生的比较优势来源的资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从企业微观经营的角度来说,一定数量的资本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这种期限的不同将影响到资本的使用,因为即使能连续地借入短期贷款,也不能完全弥补在很短的时间借出的资本。作为资本报酬的利率,一般说来“短期资本”的利率总是低于“长期资本”的利率。但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来说,长期资本比短期资本更利于维持短期经营,同样更有利于资本密集品的生产,更有利于形成资本的比较优势。同样,用于风险事业的资本和用于安全投资的资本的作用不同。用于风险事业投资更有利于鼓励生产技术和经营组织方面的创新,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有利于资本比较优势向更高级的动态演化。而用于安全投资的作用则在于强化已经形成的资本的比较优势。从资本本身动态演进的角度考察,用于风险事业投资的资本是从用于安全投资的资本衍生而来的。当用于安全事业的投资获利逐渐降低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才开始投资于风险事业。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是由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引发出来的。同样定义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国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产量和质量提高的贡献是在长时期内持续发挥出来的,其特点类似于折旧期完结前实物资本的性质,故而这种劳动力被定义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概念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后丰富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人力资本也成为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为人们所认识。
从贝克尔等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本作为内生要素的结论。在贝克尔等人的模型中,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相互作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人力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当人力资本丰裕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就高于生育小孩的收益率;当人力资本匮乏时,人力资本收益率就低于生育小孩的收益率。结果,人力资本稀少的社会就会选择大家庭且对每一成员投资甚少,而人力资本丰富的社会则会选择小家庭并对每一成员大量投资。可见,人力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投资有正效应。而人力资本存量是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其产生的需求而增大对人力资本的报酬产生的。
其实,人力资本概念的引入,也与产业竞争力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内容的演变有关。相对于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和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其鲜明的特点。长期以来,人力资本等同于熟练的劳动力,并同有形资本结合在一起。从企业中的经理阶层到办公室岗位工作的普通职员,或有白领工人之称的其他劳动力均统称为人力资本。按此定义,随着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就业的下降,被定义为熟练劳动力的人数大为增加,反映出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以往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紧密结合的,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往往就是有形资本密集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提高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兴起,人力资本逐渐取代实物资本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
从实践的需要出发,人力资本的概念本身也需要细化。原先广义的人力资本应区分为熟练的或技能性的人力资本,受过中高等教育从事生产一般管理的人员;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主要指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从事研究与开发和高级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间产业竞争中,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起着核心作用。科技创新型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实物资本的重要性显然降低。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使大量的账面资本迅速贬值,智力因素开始主宰国际比较优势演进的趋向,实现对实物资本的驾驭。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将退出劳动和有形资本密集的产业,从而会给人力资本稀缺的国家留下更大的国际分工区间。
3.技术。长期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进步会弥补要素的不足,对国际贸易形式和福利产生影响,从而也成为一国比较优势重要的来源。对技术要素的内生化是在新增长理论中实现的。尽管某些特定技术突破或许是随机出现的,但大多数技术变化是源于利润极大化的经济主体因应市场刺激而作出的有目的的投资决策的产物,技术的全面增长是与人们投入的资源成比例的。尽管对技术变化作出贡献的每个人并不都是由市场刺激来驱动的。例如,由政府基金资助的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家就可能完全不受市场刺激的影响。但是,在把新知识转换成有实用价值产品的过程中,市场刺激极为重要。
4.需求。按照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解释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需求成为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成为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决定需求的因素有:一是实际需求。指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差异;二是喜好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三是收入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地理气候环境带来的束缚,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地区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小。而收入水平才成为决定一国需求结构最主要的因素。收入水平是经济发展内生决定,所以这里把需求看作一国的内生比较优势来源。当一国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的生产也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结果产量增加超过需求增加,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而且,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也使得厂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国内市场上的演练也使得企业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家电业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现在成为世界最大家电出口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居民对家电的大规模需求拉动了家电业的成长。可见,需求作为一国内生比较优势来源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2003-01-20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