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经济学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开发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奠定了开发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并提出了构建开发经济学的要求,本文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促进开发经济学的产生。
一、关于开发经济学和研究对象
开发经济学应是一门研究经济开发的应用经济学。它主要研究经济开发的形式和规律,分析经济开发过程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及相关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
对经济开发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构成了开发经济学的主线。
1.经济开发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开发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不同角度的注解可能赋予经济开发各不相同的定义。开发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开发,应是指资源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经济开发涉及:
——经济开发的对象物,即资源。资源的客观存在是发生经济开发的前提条件;而且资源的存在形态的变动是由处于未构成配置要素的潜在状态;资源存在形态的变动是由潜在状态向构成配置要素的现实状态转化;资源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构成了经济开发过程的开发供给。
——经济开发的动力源,即需求。需求的存在是刺激资源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在现代经济的运行中,需求对资源的导向动力来自市场;资源存在形态的变动是以进入市场为目标;市场的导向作用构成了经济开发过程的开发需求。
——经济开发的行为主体,即人类行为。经济开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步的一项经济活动,其过程必然是由人类充当主角;经济开发过程人类行为的能力和质量,将决定着经济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质量;经济开发还必然涉及到人类自身内部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实现形式和协调形式同样会对经济开发构成影响。
——经济开发过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经济开发必然以具体的空间为依托,空间差异对经济开发过程的影响,导致了经济开发空间形式的差异;经济开发又总是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部门上,不同产业部门的不同开发要求,则导致了经济开发产业投资形式的差异;经济开发最终是具体落实到了开发项目上,不同开发项目的不同内容结构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反映,便表现为经济开发项目形式的差异。
——经济开发的时间和效率。经济开发作为一个需求导向下资源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不仅必须投入时间、消耗时间,而且对时间的投入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即经济开发的时机。节约时间和把握时机是提高经济开发效率的内在要求。经济开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促使资源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本身便是一个现实资源的配置和投入过程;现实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效率也表现为经济开发的效率。
——经济开发的规划。经济开发所涉及的空间、产业、项目,蕴含着一个市场竞争背景,经济开发客观上受到这一竞争背景的约束,一方面促进了空间、产业、项目之间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促进了空间、产业、项目内部的协调、优化。因此,无论在外部关系上,还是在内部关系中,都存在进行开发规划的客观必然性。在宏观上,表现为较大空间范围的开发布局;在微观方面,则表现为较小规模的开发项目的组织及相关方面的协调。经济开发规划还受到来自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约束,即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对经济开发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动的限定性。因为,资源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尤其是自然资源),通常会对原生态环境的平衡系统产生影响,开发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大限度地限制其负面影响,将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导向良性循环。
2.经济开发的空间对象
与经济开发相对应的概念,是欠开发或开发不足,即资源处于潜在状态,有待于转化为现实状态并通过配置进入市场。
经济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经济发展首先总是表现为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所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多的是表现为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能力,表现为“市场优势”,即市场对话的平等地位和能力。经济开发正是获得这种市场对话平等地位和能力的资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资源获得充分开发,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的地区,相应地经济发展也表现得较充分,成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资源欠开发或开发不足的地区,则表现为经济发展不充分,成为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
在具备资源基础的前提下,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可追溯到经济开发不足。由于资源未能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才呈现为经济不发达,出现了“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矛盾现象。
经济开发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经济开发的空间对象必然侧重于资源欠开发或开发不足的经济不发达地区。
当然,经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经济开发的需要,因为经济开发不存在一个终极点或尽头。对人类社会而言,经济开发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但就历史切面而言。经济不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更紧迫的经济开发要求,经济开发构成了不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从社会经济运动的整体看,经济开发主要针对于资源欠开发的不发达地区。首先是资源欠开发的不发达地区面临着资源如何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的比较是相对的,所谓的经济不发达也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资源的动员状态而呈现的资源动员不充分而言。随着资源开发格局和资源发现的变化及区域间不平衡发展格局的变动,原来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也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资源的有效动员和配置而成长为经济发达地区,原来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可能因种种原因在与新兴经济地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而沦为不发达地区,从而面临新的资源动员和配置问题。可见,经济开发问题既是古老的,也是新颖的,总是主要相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动员与发展竞争而提出的。
开发经济学关于经济开发的理论及研究对象,就是以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主要的空间对象,重点讨论资源欠开发或待开发的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形态的转化和动员、配置问题。
3.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
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资源贫乏,开发条件恶劣;另一类是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良好。这种状况决定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资源贫乏的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更加艰巨,也面临着更多约束因素的制约,既缺乏开发动力,又缺乏资源。虽然资源因素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性条件,丹麦、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便是自然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但现实世界的市场条件与这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当初的市场条件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能够赁借经济技术实力占有海外原材料市场。而这对当前的不发达地区来说是不可能的。这就对这类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相对而言,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良好的不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起前一类地区要轻得多。但有了自然资源并不等于拥有一切,资源能否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并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还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技术、资金、开发成本乃至来自制度方面的约束。这也是这类地区为何迄今仍处于不发达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条件存在许多差别,但加速开发的要求与开发乏力却是一对普遍存在的矛盾。从世界范围看,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状况并未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改善,虽然不发达地区可以直接利用发达地区创造出来的技术,节省了技术创造的时间和费用,但这也是有代价的,而且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发达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发达地区的潜在资源即使获得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转化为现实资源,但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客观上面临着更多困难,制成品面临着来自发达地区的巨大的竞争压力。民族工业的成长举步维艰。因此,不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基本滞留在传统产业的低效率状态中。
与开发乏力相关联的另一问题,是贫困现象。贫困问题是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据《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标准,1985年不发达国家有11.16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其中南亚地区5.2亿, 东亚地区2.8亿,撤哈拉以南非洲1.8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0.7亿,中东和北非0.6亿,东欧0.6亿。其中,中国有2.1亿。 另据我国确定的贫困标准,1985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是1.25亿。我国经过7年的扶贫开发, 贫困人口减少了4500万,到了1992年仍有4000万。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其中尤以民族地区最为集中和严重。在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592 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占民族自治地方701个县的36.7%〔1〕。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个较大的贫困面。这一贫困概率也再次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青海、云南、贵州等8省区为例,“七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比东部沿海地区(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低1.9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省区1980年为290.6元,1992年为1454.5元;东部沿海地区1980年到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额的差距以平均每年17.6%的速度递增。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省区只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58.3%〔2〕。
二、开发经济学的使命
开发经济学的提出,是适应现实经济开发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因此,经院式的坐而论道不属于开发经济学。它是应用性的,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的针对性的。这并不等于说,开发经济学的理论纯属规范性的,或政策措施性的。而是说,开发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经济开发实践应具有指导意义。
不发达地区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竞争压力,并由此提出的经济开发的迫切要求,以及令人关注的贫困现象,赋予了开发经济学的时代使命感。当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不可能也不应该寄托在某一理论或某一学说之上,开发经济学也并不是不发达地区的治世箴言。但开发经济学无法回避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挑战。开发经济学必须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迫切要求作出响应。开发经济学负有为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作出理论贡献的历史责任。
开发经济学和理论任务主要表现在:
1.分析经济开发的一般过程、形式及手段。
经济开发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普遍存在、最一般的经济行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经济开发行为各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开发过程、不同的开发形式、不同的开发手段。每一种具体的经济开发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行为,特殊个性之中仍必然存在一般共性,受到具有规律性的法则的支配。
经济开发的一般过程,指资源的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到通过有效配置进入市场的具有共同性的过程;每一个具体的经济开发过程都共同存在的过程特征。
经济开发过程又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时间、空间、开发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不同的开发内容、开发要求及应用手段。
开发经济学对经济开发的分析,既要揭示其特殊个性,又要透过特殊个性如果不揭示其共性,就无法在这众多特殊个性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理论也就难以确立。
开发经济学通过对经济开发的一般过程、形式及手段的分析,阐明经济开发的一般共性、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应用手段。一方面奠定经济开发的理论建设作必要的补充。
2.探索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经验教训及开发思路。
经济开发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初始行为,是人类普遍面临并参与的活动,人类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成功的经济开发行为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实惠;而失败的经济开发行为则得不偿失,给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留下历史的遗憾。
不发达地区的不发达既根源于资源动员的不充分、经济开发乏力,也与经济开发的方式方法及效率存在密切联系。经济开发失误既可能影响到局部地区物质生活的实惠,表现为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效益低微;也可能导致发展机会的耽误,生存环境的破坏,乃至生存条件的丧失。如国土资源开发失当所造成的国土流失,生存空间萎缩,农牧业用地的荒漠化,不仅未能给人类带来实惠,而且还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
经济开发过程自然资源的形态转化,客观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完全一致,毫无矛盾。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矛盾性强于一致性,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生物圈资源的开发等。如对草地资源的过渡利用和掠夺,往往导致草地植被的减少,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这种现象使我国80年代的草地产草量比50年代下降了40%左右,草场退化以每年约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约7400多万亩草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而我国约60%的贫困县便处于这种风沙弥漫,生态系统脆弱的环境下〔3〕。
必须看到,我国不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面临着多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经济发展竞争所提出的经济开发要求的压力,缺乏足够规模的经济开发便难以平等地进入经济发展的竞争行列,而不发达地区往往又表现出经济开发乏力,开发能力与开发愿望之间存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我国的不发达地区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这具体地说地区生态平衡易遭损坏而恢复缓慢,甚至十分困难,经济开发客观上面临着较严厉的生态环境约束。
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所面临的压力和现实,充分表明其经济开发的艰巨性。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涉及到一种由来自社会的和特定的限定性和内在规律。经济开发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经济过程。
显然,总结经济开发的经验教训,增强经济开发行为的合理性和效率,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加快经济开发步伐成为不发达地区的迫切愿望和现实要求的形势下,理性地选择开发行为,探索高效率而又有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开发思路,避免经济开发的盲目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3.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
开发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把理论研究和视点聚集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理所当然地成为开发经济学最根本的理论目标。
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并非仅仅表达某种愿望或同情心,更多的是应表现为一种责任感和行动。
经济学可以高谈供求、竞争、效率,可以为证券市场鼓噪,为发达地区的成就喝彩,为商界巨子干杯,但切不要忘记尚在温饱路上艰难跋涉的人们,不要用嫌弃的眼光轻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不要把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问题当作理论包袱。
开发经济学首先是面向穷人的。开发经济学对经济开发的理论分析、表述和探索,目的是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并推动这一经济开发进程,为其通过有效的经济开发摆脱不发达状态做出贡献。因此,开发经济学对经济开发的理论研究,应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有助于不发达地区欠开发或待开发的资源获得充分动员,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开发经济学不是扶贫计划,不是国家政策措施或发展规划。因此,开发经济学与开发实践尚有距离。但开发经济学可以而且应该提出有助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有助于人类共同繁荣的经济开发观点。实际上,经济开发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虽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但在20世纪末的今天,没有理论指导的经济开发过程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借鉴了人类社会经济开发经验教训的理论,必将有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
开发经济学以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为己任。相应地,消除贫困也是开发经济学不容回避的问题。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本质上也有助于消除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现象,有助于增强该地区的居民获得满足基本生活水准的机会和能力,从而摆脱贫困。
注释:
〔1〕王福临主编《共同富裕之路》,第70页,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同上,第14页。
〔3〕朱蕴熙:《漫谈国土沦丧、国土流失、 国土建设》载《民族经济》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