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中:金融电子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电子化论文,金融论文,大集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些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非常快,基本上都实现了用计算机处理帐务数据的方式。但是,前些年各商业银行计算机中心的建立基本上是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大城市建立大中心,小城市建立小中心,同一个银行上上下下中心林立,机型混杂,不仅结构、布局不合理,而且造成成本高、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数据共享性差等缺点,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的步伐。
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大型商业银行,数据也都采取高度集中的做法。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全美只有三个中心,日本的银行通常只设两个中心。显而易见,对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大集中是金融电子化大势所趋。
工行将逐步形成“数量适中,规模相称,布局合理”的大机中心格局
中国工商银行技术保障部总经理 单怀光
工商银行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实现电子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截止到1997年,全行已建成大中型机中心49个,安装了大中型机系统112台套,处理的业务量约占全行的一半以上。随着大机延伸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这些中心将逐步担当起全行的业务处理。目前,浙江省分行的杭州计算中心已上挂了1460多个营业网点,使全行十个地市级分行的所有网点的所有业务全部交由大机中心来处理。福建分行上挂的网点也已达到700多个。其他分行如山东、云南分行等亦是如此。这些分行无论是在争办中间业务方面,还是在全行的利润收益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后劲,集约化的大机中心的规模效益将逐步发挥出来。我们认为以大机延伸的方式,逐步将一个地区或一个省分行的网点和业务全部集中到一个中心来处理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工行的一些业务量小、布局不太合理的小中心合并到附近的大中心去,使工行的大机中心逐步形成一种“数量适中,规模相称,布局合理”的格局。用一个中心去带动一个或多个一级分行的多个地市级分行的业务,充分地共享大机中心的资源,而不按工行现在的或将来的内部机构来设置中心,无论体制如何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去适应工行业务发展的要求。大集中模式是工行电子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多年来,工行电子化工程一直是以城市行的城区范围为基础建立中心,全行上下大小中心林立,中心的规模各异,能力差异也很大。这样做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不能适应工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全行上下很难形成一盘棋,各地市没有一本完整的帐,省分行也没有自己的一本帐,总行更不可能有一本完整的帐。总行要一个数据,通常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统计上来,当总行拿到数据后,下面的情况已经又发生变化了。甚至连全行的机构、员工总数等都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更谈不上对经营状况能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二是不适应集约化经营的需要。由于中心的数量多,分布面广,功能差异大,中心的效率低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投资分散,全行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全行电子化的实力难以发挥出来。三是不便于管理。各行根据各自暂时的需要,各自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造成全行的做法很不统一,严重影响工行业务的发展。由于中心多,数据分散,难以全面兼顾,致使案件频出,管理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越来越大。
实现大集中的处理方式必须要有足够能处理所覆盖区域内业务的主机系统、很好的通讯条件及懂大机系统和懂中心管理的人才。
大中心高度集中的做法是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的。目前,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中的做法基本都是如此,这已是一条非常成熟的经验。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全美只有三个中心。日本的银行通常在全国只设两个大中心,即东京一个,大阪一个,这主要还是从灾难备份的角度来考虑的,否则,一个中心就足够了。IBM公司过去在全世界就有几十个中心,目前也只有三个中心,即美国一个,澳大利亚一个,欧洲一个。其他行业也大多如此,如AT&T等。为了验证这一做法的可行性,按照工行“九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安排,从1996年开始试点,已取得初步成功。首先在浙江省分行的金华和山东省分行的泰安进行试点,大约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将金华140多个储蓄所和对公分理处联入省行中心。并将金华分行的储蓄、对公、信用卡、ATM和POS等五大应用全部纳入省行中心来处理,金华的柜台上反应比杭州柜台上还要快,效果很好。接着在山东也取得了成功。从1997年开始,工行在浙江、山东、福建、云南、山西、甘肃省等全面进行试点,截至目前为止,浙江已上挂了所有地市级分行的业务;山东已上挂了九个地市分行;福建也上挂了六个地市行,只差泉州一个行了;云南也上挂了十多个地市行的业务。在福建创造了一个晚上就将140多个储蓄所上挂大机中心的最高记录。根据计划安排,在1998年底,工行将把所有的对公网点全部集中到大机中心来处理,实现全行对公业务大机处理的目标。因此,大机延伸,中心集中的做法在工行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现大集中是工行电子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实施起来至少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大机延伸阶段
从现在起,以现有的省分行中心为基础,将各个省分行的管辖行业务都集中到省行中心来。希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任务。这一计划正在实施中。
2.城市中心并入地区中心阶段
城市中心指目前以城市分行为基础建立的中心,凡是只以一个城市行为基础的中心都在考虑之内。城市中心的撤并不是要立即去执行,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抓住在城市中心升级换代这个契机。所以,从现在开始,凡是要重新购买机器的城市行,都要考虑合并的问题,避免继续走重复投资的路子。
3.地区中心合并阶段
完成了城市中心的撤并后,工行的地区中心的格局就形成了。这时的区域中心的布局仍不尽合理。因此,必须再实施地区中心的合并工作。如一些规模较小的区域中心,或省分行的中心等都在撤并之列。根据工行的情况,全行的大机中心可能在十个以下,通过这十个左右的大机中心将全行的业务带动起来。这时,工行的电子化集约化规模就基本到位了。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也许还要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目前,工行大机延伸工程已完成试点任务,1998年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城市中心并入区域中心尚未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试点以后才能全面推广。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大机延伸和城市中心合并的工程中,主要的问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无论是使用小型机的地市行,还是已具有了大中型机的城市行,甚至连正在使用微机的县支行,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中心并入到别人管辖的中心里去,认为数据由别人管着,不放心,不方便。
所以,在资金、技术方案和工程人员等条件具备以后,统一全行人员的思想是完成这项工程十分关键性的因素。
农行基层机构多,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搞大机延伸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科技部总工程师 张居兴
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银行是第一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的专业银行。1979年底,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国农业银行还并非商业银行,而实际上就是行使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从1979年开始,农业银行开始建设自己独立的机构,完善经营体制。
农行的电子化建设从1983年开始,当时开发的第一个系统叫统计信息系统,这是农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地方。
农行由于机构分散,先期的机构一般建立在基层,大城市机构并不多,因此农行的电子化发展初期并没有像工行、中行那样先建立一个大的计算机中心,而是必须先建立一个统计信息系统。农行每年都要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自己的经营数据,以前都是靠手工来报,工作量特别大,有了统计信息系统,基层网点通过电话把统计数据报到农行。农行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把数据通过电话报到总行,总行再进行整理形成报表报到人总行。这套系统在当时还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效果也挺好。
农行从1989年开始开发用微机处理柜台业务的软件。当时处于基层的机构办公环境还不是很好,通讯不发达,科技队伍也比较薄弱,虽然在沿海或一些发达地区,已有能力购买微机,但是像网络尤其是大机网络的建立还无条件。微机处理业务在1986至1987年发展比较快,到1988年在广东等一些沿海城市已可通过电话线联通进行跨所交易,从这时起,农行开始搞网络的规化。当时是以微机的方式为主,在一个城市购买一台高档微机,作为数据交换中心,同时承担后期管理,但数据还是在分散的网点进行处理。这样既满足了一个城市通存通兑的业务需求,投资也不大,在数据的交换上还没有过多依赖通讯网。这种方式从1988年开始发展很快,到1992年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采用了这种方式。
后来,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步子明显加快,几家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的各项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发展特别快,这样,以前数据分散的工作状况就很难满足中间业务的需要。1993年农行对电子化的发展方向做了调整,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等大中城市,以大中型机为数据处理中心的网络进行数据集中存放集中管理,到目前为止,在大中城市建设的这种中心已有150多个,其中有新建的,也有在以前网络的基础上改造的,目前这些中心运行良好,软件基本上都是自主开发的,科技队伍也有很大发展。1994年,农行开始建设以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中心城市间的数据通讯骨干网,到1995年建成。这样,所有管理性质的数据上报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以电话方式上报,而是直接通过骨干网进行。在这个数据骨干网上还运行了电子汇兑系统,覆盖6000多个经办行,运行效率比较高。过去银行内部资金往来划拨都用手工操作,一般需要一两个星期至一两个月,现在在电子汇总系统上只需24小时。1996年农业银行还在这个骨干网上开通了公文传输系统,过去靠邮寄要两三天时间,现在则马上可以收到。
农行目前的电子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早期不管是搞单机也好,搞微机网也好,包括后来大中城市开发的骨干网也好,大家开发软件走的思路都是模仿手工的方式。因此,个人储蓄系统、对公系统(包括这几年开发的信用卡系统、国际业务系统)都相对独立,数据共享性差,结构不合理,效率低。因此,从1996年开始,农行准备设计一套新的系统,1997年进入开发设计阶段。新设计的系统在结构上将会比较合理,运行的效率也比较高,还将是一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运行系统,同时农行的城市网络建设也不完全按现在的行政格局来建中心,尽量争取在条件好的地方把中心管理的地区覆盖更广一点,一个中心管一个地区,将来一个中心管一个省。现在国外有的商业银行不管规模多大,一个银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但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工行、中行、建行的数据主要在大城市,而农行基层相对较多,比重不同,基本条件也不同。在有条件的地方如浙江、福建、湖北、山东、江苏可以搞大机延伸,其它地方还只能维持现状,这种多元化结构比较适合农行的现状。
建行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区域集中,全国分几个大区域,打破现有格局
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原副总工程师 关振胜
什么叫大机延伸和数据集中呢?原来一个城市放一台大型机器,工行是IBM的ES9000,建行ES9000较少,只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其他地方是uNIX的开放式小型机。过去,建行数据集中的概念是一个城市里的数据已经集中,而附近的城区及郊县再放一台小型机,郊县的数据集中在小型机,从而形成一种二级集中网络结构。
现在,建行在县一级不再设小型机,只放一个集线器和调制解调器,县城里的各个网点的营业数据就通过集线器和modem传输到中心城市里来,县里不再放数据和帐务,把它们放在市内。目前的延伸就是把县一级的结点去掉,把数据和帐务直接上挂在市内的主机上。比如主机设北京,下辖通州、平谷、顺义、昌平、房山等郊县,以前的做法是在这些县城也放一台小主机处理本县的业务,帐务终了传输到市内的大主机里,现在就是把县里的小主机都去掉,所有这些县城的营业网点都通过集线器及远程的modem挂在北京市的大主机上,这样就做到了二级分行的数据集中。
建行的做法同工行的大机延伸意义是一样的,工行之所以叫大机延伸,是因为其主机为大型机,建行的大型机比较少,因此叫数据集中。这种做法是适应商业银行运行规律的。如果数据集中在下面,就有改帐、作弊的危险。目前建行基本上都取消了县一级的结点机,把数据集中到了中心城市的主机上,然后省内的中心城市之间进行网络连接,这样全省的十几个城市实现了大联网,也就实现了信用卡和储蓄卡全省的通存通兑,全省的ATM和POS机都在同一个网上。
不管是大机延伸也好,数据集中也好,目的不外乎有四点:一是充分发挥城市主机效率;二是节省投资,节约成本;三是适应商业银行需求,缩短管理半径,进一步集中管理,减少金融风险;四是帐务数据进一步集中,使数据得到共享。总而言之,数据集中的意义在于适应商业银行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如何实现延伸呢?建行的做法是在一个城市设一个小型机,通过调制解调器和X.25网到郊区县,再放一个集线器,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市内的主机上来。目前建行的数据已集中到二级市,并且把二级市定为一个核算单位,这是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现在尚未完成。第二步是把数据集中到一级分行,到时将会更多地采用大型机。建行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区域集中,即全国分几个大区域,打破现有的体制格局。另一个做法是把几台中小型机集中起来相互共享,达到大机效果的目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