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倾向令人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倾向论文,成人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去童真的孩童世界
为了当上梦寐以求的班长,佳佳(化名)(金华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从家里拿来了香水、巧克力、卡通影碟偷偷送给班上她认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同学,让他们帮忙多拉些选票。孩子这么小就知道“行贿”了,这让她母亲感到忧心忡忡。
杭州闻裕顺幼儿园的桑桑长得娇俏可爱,不久前,她一本正经地和妈妈说:“唉,我真是烦死了,班上两个男生为了和我一起玩都打架了,他们两个都在追我。”她妈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追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桑桑仔细想了一下说:“可能是他们看我漂亮想和我好,就像电视里一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白天夜晚都在一起。”
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孩子不仅行为上处处模仿大人,在言谈举止上也向大人看齐。比如:毕业生临别赠言上,大多是“愿钱程似锦”、“祝早日住豪宅、娶靓女!”、“祝早日升官当班长”之类的话;在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公开场合,一上来就长篇大论,里面充满了成人惯用的空话、套话、虚话;在入学第一天,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甚至自己的名片给老师和同学,一边递名片,嘴里还一边说“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等。
是谁制造了这些“小大人”
孩子究竟应该天真烂漫、满嘴稚语还是中规中矩、老成稳重?采访中很多家长都表示,不愿看到孩子过早带上成年人的气息。但有关专家指出,“小大人”现象产生的背后,家长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难逃其责,“小大人”是成人文化吞噬孩童文化的结果。
浙江省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棣云说:“家庭教育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现实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处处都存在教育机会,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教育意识的淡漠使得他们在有孩子在场的情况下,言谈举止并不检点,或者在涉及一些成人话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应该规避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身上难免会打上一些成人文化的烙印。”
朱棣云同时还指出,很多家长不懂得欣赏童趣,在功利心理的作用下,老练懂事的孩子常常受到表扬,而天真幼稚的孩子反而可能遭到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社会上为孩子提供的充满童趣的东西太少,电视、广告、电影、网络又对孩子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孩子们所见所闻所感都无一例外受到成人文化的影响。她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个逐步感悟的过程,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孩子们很难体会到一种成长的快乐。
让孩子摘掉成人的面具
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对儿童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朱棣云说,要改变“小大人”的现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要知道孩子想些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不能一味为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其次,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共享欢乐时光。家长不管多忙,都要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另外,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有伴交往的环境,给孩子创造一种同伴之间纯洁无瑕的人际氛围,尽量少带孩子参加成人的聚会。
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健敏认为,社会各界要尽量避免给儿童灌输成人思想,尤其是电视、网络和媒体更要具备“为儿童负责”之心。此外,学校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学会为孩子制造一些童趣。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让“小大人”们摘掉成人的面具,还一个与孩子身心相匹配的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