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4-0033-0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到2004年已走过了整整2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界围绕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展了广泛的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本文拟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前后学界围绕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回顾,对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学科研究和专业及人才培养两个层面。
1.学科研究层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学科研究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定位与研究方向不明确、学科边界模糊、学术研究水平不高等。对此,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在于学科定位问题,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不够明确,表现在学科社会定位不明确、学科属性定位不明确、学科特色定位不明确三方面。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使其在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建设中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杂”(研究对象不明确,内涵模糊,外延过宽)、“散”(研究队伍整合不够)、“疑”(对学科持怀疑态度,信仰不坚定)、“平”(缺乏标志性研究成果)、“虚”(学科研究成果、学科地位不“实”)等问题。[1] 也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有待于形成集中统一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和学科基地建设不够,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不够,尚未发挥学科群体优势。[2]
对于学科边界模糊及学术研究水平不高的问题,有学者从本专业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的设置出发进行探讨,提出目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模糊,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二是有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不足;三是比较研究相对薄弱。这些现象的存在既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地位的合法性,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难以处理与其他诸多学科的关系。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高校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的做法,大半具有‘借窝生蛋’的意味,其结果很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空壳’、‘空巢’现象,造成学科建设的虚假繁荣。”[3] 另有学者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学科研究水平尚待提高,学科研究偏重于经验型和思辨性的问题,实证性的、客观分析的研究不足;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学科发展缺乏相应的学科群。[4]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模糊,整体性、独立性研究特色不显著等问题,有学者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独立品性,倡导在鲜明的学科主体意识主导下自主回应本领域独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克服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盲目的论域扩张、理论依附、简单移植等边界不清、独立品性不足的问题;[5] 要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学科自主意识,在理论研究中关注“新问题”,切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自主回应问题。[6] (P307)
2.专业及人才培养层面存在的问题
专业及人才培养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整体发展等方面。其中,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和内涵,课程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中介和桥梁,人才培养最终体现学科价值与意义。到目前为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可谓是“多种多样”,不够规范,在不少学校存在本不属于本专业研究领域的专业方向到本专业来“停靠”,把本专业作为“临时码头”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硕士点和博士点上的导师并不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并不真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却在这一学位点上招生并指导学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论文题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甚至做的是别的学科领域的论文”。[7] 本科层次的招生面临第一志愿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源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本科毕业生就业出路不宽等问题。[4] 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存在课程低水平重复开设,培养方案不够科学成熟等问题,本专业“很多学生不知要读什么方面的书,往往会迷失在图书馆里”,基本功不够扎实。[7]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要加紧制定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读书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层次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也有学者以科学发展观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整体发展,指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本专业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专业博士点的分布;二是本专业在某些方面出现发展过快的情况,如博士点近年的发展速度;三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四是本专业发展在基础研究、教材编著、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配套工程跟不上。[8]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求科学发展。但对于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等问题则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又要引导和帮助人们结合实际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为各项工作改革和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根本是要在学科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本发展观,反对只重书本、不重人本身的发展观,改革教育脱离社会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倾向,真正使教育成为人们的发展需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发展;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发展的协调关系,避免对立发展观。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亦可称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实现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状态。[9] 也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性、全面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发展中还有不少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如学科点布局及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8]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这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及其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它本身并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法论。因此,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透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以此为观照,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植入科学发展的思想,而不是在词句比附、概念套用层面上,简单地为思想政治教育粘贴“科学发展”的标签;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把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探寻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运行与科学发展,而不是将科学发展观人为地抽象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发展的规律与方法论,简单地以此来“框定”并“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党的一项事业,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还是一门学科,三个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各有自己的建设方法论,无法互相替代,不可一言而蔽之。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作为事业、作为活动、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建设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确立各自的科学发展观。[10]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新的学科架构中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
如何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学科地位,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要正确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学科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服务与为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强调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四个二级学科相对属于基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属于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既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党团干部,又要为社会培养党政干部、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才,不能把为高校服务这个首要的任务看作是唯一的任务,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像过去那样说成是“‘两课’的学科”。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不能混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11]
也有学者提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认识问题,澄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二是学科清理问题,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讲,可以作五个方面的分解:一是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它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它与人类其他方面的活动有何区别,它具有何种社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怎样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二是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它的学科边界在哪里,它与其他相关学科是什么关系,它的科学性与政治性、实践性是什么关系。三是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规律是什么,它的基本范畴是什么。四是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招生专业,它应制定怎样的培养方案,设定怎样的研究方向,学生应选做什么样的题目。五是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推进,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包括如何对待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的引进,以什么理论为指导。[7]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定位,本质上是要在一定的坐标参照系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方位,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坐标参照系应该是什么。勿庸质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首先必须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进行探讨,找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学科方位,这也是学者们的一致意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既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一门具体学科,也是担负着独特使命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定位,视野应该开阔一些。正如有学者所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学科定位。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不仅应掌握这个基本的学科定位,还应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在与这些学科关系的处置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别应增强学科依托意识。[12] 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方面是一个有明确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的独立学科,另一方面它在学科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有依托关系,还对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有依托关系,应该在诸学科的相互协调与支撑中谋求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应该置于广阔的学科背景中加以思考,而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围内认识其定位。
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学术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对于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观点,笔者把他们称为“建设主干分支学科体系论”、“再系统化论”、“深化理论研究论”、“依托发展论”,几种观点之间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有学者提出,任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科发展总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横向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探讨学科体系的科学分类,又要根据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类,一方面,学科建设既要按主干学科划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也要按所运用的学科及其方法划分,建设分支学科。主干学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分支学科按所运用的学科划分,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按所运用的学科方法划分,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学等;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可划分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史等。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也要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按教育内容划分,可建设政治观教育、唯物史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按教育对象划分,可分别建设军队、职工、干部、农民、非公经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按非智力因素划分,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学、爱情婚姻道德教育、学习学、创造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分支学科。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抓好主干学科建设的同时,将非智力因素开发纳入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11]
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应在深化理论研究上下功夫,首先要注重完善和深化本学科基础理论,如学科体系建构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问题、范畴问题、基本矛盾问题、综合结构问题、发展过程问题、内化外化问题等;其次要重视学科发展史的研究,认真发掘人类以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贵遗产,汲取历史的经验;再次要用理论回答实践的呼唤,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深深植根于现实实践,充分吸取当代实践的营养。[13]
还有学者提出了学科基本理论再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思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建立以来,学科理论已实现了初步系统化,但以严格的学科建设标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学科的实践基础不够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存在距离,迫切要求实现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再系统化的任务在于实现四个同一性,一是实现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实践基础的同一性,即达到学科研究对象及其实践基础范围清晰,并且学科理论反映或基本反映学科的实践基础;二是实现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理论基础的同一性,即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论基础科学有效且运用了学科理论基础的最新成果;三是实现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理论研究规范的同一性,做到学科基本理论逻辑的展开性、现实的广延性与历史的涵容性的“三性统一”;四是实现学科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学术理论前沿的同一性,充分吸取相关其他学科学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要通过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课题来实现,具体而言要推进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揭示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对象、过程结构、机制规律、教育对象、原则方法、工作队伍等课题的研究。[14]
有学者认为,学科内涵不明、边界不清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缺憾与问题,而明确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真正以本学科的概念、范畴与致思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本身又是推进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科内涵与边界。但明确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不是要在学科建设中搞“闭关自守”和“自闭性”研究,相反,是要在明确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切准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推进学科建设的“依托发展”。所谓“依托发展”,是指将本学科的发展建立在相关学科发展创造的资源、奠定的基础、形成的高度之上,以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支撑、为动力、为资源,谋求本学科的长足发展。在研究层面,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引入本学科学术领域;在队伍建设层面,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进入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层面,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纳入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之中等,都是依托发展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托发展,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其他各二级学科的依托,对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避免简单“技术化”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破除“自闭性”的现实需要,也是遵循学科发展的通例与通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托发展,要正确处理主体学科与依托学科的关系,积极拓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科学设计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15]
除了上述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新学科,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无疑也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