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改革是商业体制改革的关键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改革是商业体制改革的关键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改革是商业体制改革的要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要害论文,体制改革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商业领域的实际,所有制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商业经营者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国有商业企业“国有”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下从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近五十年我国商业经营者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公私兼顾政策,是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经营者所有制结构的基本保证。综观近五十年的当代中国商业史,最突出的正、反和变化,是“公私兼顾”政策的执行、放弃、再执行。就是1949—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执行良好;敲锣打鼓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1956—1978年)实行了22年“左”倾路线,形成国合商业分别垄断城乡市场;1978年以后又逐步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策,和“公私兼顾”异曲同工,带来了中国商业的全面复苏和繁荣兴旺。

1.1949—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公私兼顾是新中国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政策,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商业政策。建国初期,通过对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得到壮大和发展,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领导的、以合作社商业为助手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通过商业的购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掌握着各种经济成份所生产的各种重要商品,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对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国合商业的同时,积极促进私营和个体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的调整公私关系的要求,在确定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同时,使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合理分工,国家在经营范围、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价格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私营工商业以照顾和扶植,促进生产经营的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52年与1949年相比,私营工业增加26600户,增长21.6%,私营商业增加28万户,增长1.9%,从业人员增加 14万人,增长2.2%。加上个体商贩和集市贸易,1952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19.1亿元,比1949年增长18.6%。这种公私兼顾政策一直持续到1956年,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市场比较繁荣。大量事实说明公私兼顾政策的正确性和巨大威力。

2.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78年的22年

1952年底,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便开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对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主要是采取给予一定代价进行赎买。在对私改造的步骤上,首先逐步实行代替批发商,据1954—1955年统计,共吸收批发商9.8万人。 1956年对资本主义零售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小商小贩的改造是分三种形式进行的:一是“一步登天”,参加公私合营,有生产资料入股的,实行定股定息,约占14%;二是组成合作商店占26%;三是组成合作小组和一部分保持单干的占60%。

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原来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内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商品流通领域被排挤出去,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是主体和领导力量;公私合营商业除资本家的定息外,实质上和国营商业没有什么区别,成为国营商业的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是国营商业的有力助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在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领导下,参加城乡商品流通活动;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商业的必要补充。这种局面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公有制商业进一步垄断城乡市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合并为国营,层层下放企业和权利,形成地区封锁,商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紊乱,造成商品匮乏,长期供应紧张,商业企业所有制单一,商业网点减少,“官商”作风严重,服务质量下降,给社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带来吃饭难、住店难、修理难、理发难、购物难等诸多不便和困难。

3.1979年以来商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也不平衡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在坚持公有制商业为主的前提下,调整商业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就成为商业改革初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1)积极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放城市农副产品市场。 农村集市贸易从1978年便开始恢复和发展,1979年已恢复到3 万多个,1984年达到5万多个,比1978年增加51.2%。 集市交易的商品从农副产品开始,逐步增加到日用工业品、服装、鞋帽小商品和旧货,交易量从零售到小批量批发和贩运,对促进生产,活跃城乡经济,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鼓励和扶持集体、 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1979—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了一系列指示,明确发展集体、私营、个体商业和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和有关政策。比如对发展集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关部门和地区要积极筹集资金和必要的物资大力支持。实行同国营商业同样的批零差价、货源分配。对经营得好的集体、合作企业,待遇可以从优,工资福利可高于国营。对城乡待业青年,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着重开辟集体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指导他们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或自谋职业发展个体经营。

(2)恢复供销合作社集体经济性质, 调整国合商业中的所有制结构,把原来不该纳入国合商业系统中的合作店、组,全部改回集体、个体商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分开,恢复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明确其任务、地位、作用。同时,供销合作社将归口管理的农村集体商业网点,相当于基层社网点的44%,人员相当于47%,加上安排待业青年新成立的网点等,供销社和这些集体商业分开经营,凡有平调或挪用集体经济的要清理退赔。对集体经营以一业为主,兼营别业,允许跨行业和经营一些批发业务,工资奖金办法要灵活对待。商业部系统对归口管理的老合作店组和新办的集体商业也进行了调整。

经过以上几方面的调整,改变市场独家经营和所有制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 多种经营方式、 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局面。1984年末全国社会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915万个,比1978年增长629.8%,其中国营商业网点27.2万个,减少40.1%;集体商业网点159.4万个,增长55.9%;个体商业728.1万个,增长将近40倍。 与此同时工业自销、信托货栈、联营商店、小商品批发、农工商联合体、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相继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人民购物、吃饭、住店、理发、修理、缝纫等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市场繁荣,成绩蜚然。

二、国有商业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和“国有”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所有制的改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是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物,企业对经营管理和盈亏都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改革。首先是打破长期以来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状况,使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立法的范围内,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经济实体。1981—1984年对国有商业企业试行经营责任制,继后是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对国家承包,明确了企业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解决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和与国家的利润分配问题;职工对企业承包,实现多劳多得,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成效比较明显。198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利改税。企业不再对国家实行利润承包。1984年起又从搞活大中型国营商业企业和放开小型商业企业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才逐渐涉及到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核心——国有所有制的改革。

(1)对国有小型商业企业所有制改革。对这类企业从1984 年起通过改、转、租、卖等形式试行所有制的转换。“改”,即将一部分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国家按照对待集体企业的政策和办法管理。“转”,即将一部分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国家的固定资产按转制时的现值,连同国家拨给的流动资金,实行有偿转让,分期归还,还清后即为集体所有。“租”,即将一部分以劳务为主的饮食、服务业,租给经营者个人经营。房屋租金的标准是在折旧的基础上分别不同地段区别对待,经营者向国家缴纳租金,经营者负责维修。经营利润除缴纳租金、退休统筹保险金外,其税后收入由经营者个人支配,职工工资、奖金、福利由经营者决定。“卖”,即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将一些地处偏僻、微利或亏损的企业以及以劳务为主的饮食服务业,卖给个人或合伙经营。据1986年底统计,已经放开的小型企业 62935个,占全部小企业总数的66%,其中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占72.7%;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占8.1%;租赁经营的占19%;出卖的107个,占0.2%;进行股份制试点的415个,占0.44%。

国有小型商业试行股份合作制最早的是1988年四川广汉市,以后从沿海扩展到全国各地试行。其基本做法:①清理资产,明确产权归属。企业占用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在企业转制时予以清偿,交当地商业行政部门专户存储。②职工入股,合资经营。将国有资产评估后折合金额,由职工认购,职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间不退股。③全民所有制职工自愿转为集体企业职工。对自愿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的,其职务升降、工资福利、退休等待遇,按现行国家规定办理;对自愿转为集体企业职工身份的,其职务、工资福利、退休等待遇由转制后的企业按现行规定办理,并同时享有企业新增资产的折股权。④转制后的企业税后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公益金、奖励基金、分红基金、扩股基金,其中扩股基金按一定条件折股并落实到企业职工名下。⑤国家宏观调控的配套改革。转制企业免征工资调节税、资金税,保留原有的营业执照、企业发票、银行帐户,不减少基准贷款额度,企业隶属关系由原公司直接领导改为由同级商业行政部门间接管理等。

通过上述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效果是明显的:第一,增强了经营者责任心和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企业兴衰与每个职工利益密切相关,形成了新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企业经营管理加强,服务质量提高,受到顾客称赞。第二,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企业税后利润自主分配,职工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既得劳动报酬,又获投资回报,调动了职工劳动和继续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第三,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股份合作制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股东)大会,有利于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对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所有制改革。 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改革,经历了实行经营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利改税等改革,虽有一定收获,但对所有制、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触动不大。1984年城市改革步伐加快,同年7 月北京市天桥百货商场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揭开了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所有制改造的序幕。同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改革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国有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提供了理论根据。此后商业企业股份制试点逐步在全国展开,1986—1987年是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试点的第一个高潮,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湖北、四川、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先后组建了10多家国有商业股份制试点企业。

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上对股份制性质的争论,使股份制的发展一时停顿下来。1988年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不是私有化,而是把笼统的,不够明确的产权变为比较明确的产权,以利于促进企业机制和企业行为的合理化”。这一概括,澄清了股份制姓“社”、姓“资”问题,对股份制试点起了推动作用。1989年下半年股份制试点进入了第二个高潮。到1992年股份制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据当年统计,全国有股份制企业3700多家,其中商业企业近1000家。1992年,全国以国有商业企业为基础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有 200多家,涉及工业品、副食品、粮食、饮食业、零售业和批发业。仅上海市就有13家国有商业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为了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即国有股持股机构问题,有关城市商业行政部门调整了机构,将商业局改为商业总公司,作为国家股的持股机构。商业总公司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对受托运营范围内的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的收益问题作出规定,并在市证券公司登记开设了股权帐户和资金帐户,保证国家股收益权的行使。如上海市撤销第一商业局,建立上海一百、华联、友谊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它们是国有商业资产投资的主体机构,依法管理授权的国有资产。上海一百集团由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组成。上海华联集团主体企业包括2个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4个有限责任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并以此囊括近140 个独立核算经济实体。1995年底,全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改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共9000多家,其中内贸部系统股份制企业有500多家, 其中上市公司40家。

进行股份制试点,十多年来成绩是显著的:

①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中股东大会(股东代表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三个层次职责分明,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加强,很多企业改变了内部承包办法,实行各种形式的目标管理。加快了三项制度(人事、劳动、分配)的改革步伐。实行干部聘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②筹集了大量资金。实行股份制后,向社会、职工广泛集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雄厚资本。如上海和天津11家股份制商业企业,1992年共筹集资金 2.3亿元。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1993和1994年两次募集社会资金4.8亿元。

③扩大了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如北京天桥百货商场、上海新世界等一批中型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后,得到快速发展,已跨入大型企业的行列。股份制企业经营上一般实行一业为主、多角经营。形成工商结合、批零结合、内外结合、跨行业、跨地区、全方位开发的经营格局。

2.国有商业企业要在“国有”的实现形式上实行多样化以迎接严峻挑战

1997年党的十五大的新部署,结合商品流通领域的实际,我特别感觉到,我国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切实跳出“国有”这个圈子,切实在“国有”的实现形式上实行多样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对国有商业企业提供了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新的精神值得特别注意学习和把握。

一是把近十多年的提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存”和“共同发展”是显然不同的。“并存”不过是允许共同存在。从“一大二公”、“所有制越纯越好”,改为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改为“共同发展”又有了新的涵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商业不仅是“并存”而且都要发展。不能认为只许公有制商业发展,也不能说只让私有制商业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是公平竞争,公私商业纵横驰骋,各显神通,优胜劣汰,毫不留情。国有商业的萎缩和亏损,说明正在节节败北,前景堪虑。

二是把多年对私商(包括个体商业)的地位作用的传统提法“必要补充”,改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从全局来讲仍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必要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指处在一种次要的、辅助的、被照顾的地位。后者是指兼收并蓄、平起平坐、非有不可的重要角色,是更加符合“公私兼顾”的“兼”字。

我认为在这种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私商或非公有制商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集体商业和合作社也有广阔的前景。而国有商业则必须彻底实行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不然是难以适应“共同发展”的激烈竞争局面的。

(2)国有商业企业必须跳出“国有”实行制度创新以迎接挑战。

①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应当坚定地实行股份制改造,变单一“国有”为资本多元化。

现有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五、六百家,上市的有40家,还有一批国有商业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在万家以上,已入制的不到十分之一,制度创新的任务十分繁重。应当积极引导分期分批地对这一大批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按照《公司法》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关键是改变国有独资、实行资本多元化。商业是竞争性的行业,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不一定每个公司都要求国有股占51%以上。越是多元化,国有股占30%甚至20%也能控股,起主导作用。要健全法人治理机构,现在较普遍的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者一人兼”,或者是董事长、总经理“两者一肩挑”,缺乏制衡机制。有人说董事长、总经理分为两人,容易打内战。这是由于实质上的上级委派而造成的,真正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是可以避免打内战的。不少实行二者分任,运行效果还是不错的。在监事会问题上,有些企业比较健全,发挥了应有的职能作用,但不少企业形同虚设,应当予以改进。要充分运用股份制促进企业机制转换。特别是人事制度、工资资金制度以及经营机制都要革新,戴上股份制帽子搞老一套是无济于事的。

②国有小型商业企业应当以“卖”给职工实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形式。

国有小型商业企业必须跳出“国有”,从所有制上来个大突破,在“卖”字上做文章。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有一批国有小型商业企业这样做了,将企业的国有资产卖给全体职工,实行股份合作制,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体改委于1997年 6月发布了关于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有了基本准绳。现在又有了十五大进一步放活小企业的精神,我认为国有小型商业企业的改革,应把实行股份合作制作为首选形式积极推进。

据我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股份合作制的基本特点是“共同所有、集体劳动”。比较适合国有小型商业企业的制度创新。这是因为:第一,这种改革,从所有制改变上,触及到小企业产权再造的深层矛盾。即通过把国有资产卖给全体职工,从“国有”变成职工“共同所有”,使生产关系比较合适生产力水平。第二,这种改革,充分利用了原商店的信誉、经营管理经验、商业网络等无形资产,而不是简单散伙,把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力分割的很零散,把几百万名职工抛向社会,造成严重失业问题。第三,各地实践证明,这种改革能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有利于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然,改成了股份合作制而又能参加连锁,就既有内在活力又能取得规模效益。

但是,千万不能刮风。因为这是几百万职工出钱买股,也涉及国有资产的评估作价,应当有章法有步骤地推进,否则会把好事办成坏事的。

③积极组建大的商业企业集团。

1997年6月,我到大连市调查,那里的商业企业组建集团, 抓得扎实,他们把国有商业企业和国有股为主的股份公司组成了9个集团。 其中成了气候的有“大连商业集团(简称大商集团),这是个以大连商场(上市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集团,净资产达6.5亿元,1996 年净利润7000万元以上。其次是“渤海集团”,是以渤海饭店(上市公司)为支柱的集团。这几个公司股票上市时集资8亿元, 正在欣欣向荣的开拓发展。这两个集团的组建是艰苦的,管理是有方的,领导是有力的。上海等地在组建商业企业集团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国各地应当学习大连、上海等地在这方面的经验,扎扎实实地干。组建企业集团时,一定要实行多元化的资产联合,要“结婚”把资产结合在一起。不能老停留于“恋爱”交朋友,组建一些“俱乐部”式、“协会”式的所谓集团。一定要实行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产,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以资本利润率为主要标准来衡量资本的投向。

标签:;  ;  ;  ;  ;  ;  ;  ;  

所有制改革是商业体制改革的关键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