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研究
拉巴多吉
(西藏阿里地委宣传部(网信办),西藏 阿里 859000)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愈发普遍,网络信息的传播愈发迅捷,网络舆情信息也因此而产生了新的变化。本文首先就新媒体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网络传播模式变化进行阐述,进而就新媒体技术发展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加以探讨,以期提高网络舆论控制与引导能力。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网络舆论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愈发高效,网络舆论方式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政府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及网络舆情环境时,需要对新媒体时代到来给网络传播模式带来的影响有所明确,了解网络舆情变化情况,并能够对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
一、新媒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变化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
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传播模式愈发多样,诸如微信、微博等多种应用程序日益普及,网络传播主体与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融合,传播渠道也日益丰富。首先,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受众在网络环境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网络受众主体性也在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原本处于被动地位的网络用户参与网络传播的热情与能力不断提高,各种网络自媒体也日益涌现。越来越多的网络参与者开始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或就某一件事进行解读、讨论或补充,网络上涌现的许多“意见领袖”对于这些事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者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很大程度上由原本的客体转变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网络用户具备自主选择信息的意识及能力,且能够进行信息的自由传播。自媒体日渐普及,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二)网络用户具备固定性
目前,固定的网络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网络传播过程中,一点小事都有可能被不断扩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网络平台具备开放性与高效性等特点,信息可以随时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播,并影响较大的范围,进而影响社会现实生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越来越多的新闻门户网站及APP,实时进行网络信息的推送与传播,网络用户可以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对新闻进行点赞,或通过新闻评价与其他网络用户进行交流与讨论。
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杨校长铁青着脸把我喊到了办公室。望着杨校长的脸色,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心疼。杨校长患有严重的哮喘,十几年了,一进冬天就犯,一犯病就上不来气,有几次都憋得昏死过去。就是这样一个病人,工作起来照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出满勤干满点,一节课都不肯拉下。
在这个不断传播、交流等过程中,随着新闻事件关注的群体越多,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大,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掀起网络舆论风暴。而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新闻内容阅读、传播、评论的群体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在于网络用户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往往会选择固定网络圈子,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等。
网络舆论形成之后,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进一步传播,被更多网络用户所接收,就这些网络舆论进行评价、讨论、补充或重新解读,会进一步形成新的舆论,如此反复,直到被新的舆情所取代。比如2016年12月受到网络关注的“罗一笑事件”,最初罗尔(罗一笑父亲)为女儿白血病女儿罗一笑撰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了全网用户的关注,网络舆论以同情小女孩为主,随后舆论风向转变,罗尔的行为被质疑“炒作” “圈钱” “诈捐”,随着各种证据的不断涌现,网络舆论彻底反转,形成新的舆论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信任危机,直到罗尔通过微信平台打赏所募集的善款被原路退回给打赏用户,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并在短短几天被新的网络舆情所取代。
二、新媒体影响下的网络舆情形态及舆情信息工作
(一)网络舆情形态变化
2.网络舆情快速更迭
在对网络舆情加以应对时,政府应当充分明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尊重网络用户的主体地位,面对网络用户的质疑或疑惑,应始终保证坦率真诚,以人为本,与网络用户平等对话,以减少网络用户的抵触心理。同时,政府部门要时刻关注网络舆论,一旦发生舆情事件时,政府要能够在第一事件掌握事件的具体情况,并正面应对,掌握舆情的解释权与舆情的主导权。比如针对掀起网络舆论的谣言,相关部门应当第一时间明确其巨大影响,技术明确事件内情,并予以应对。
1.网络用户活动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传播也会表现出群体性特质,通常在相对固定的网络圈子往往热衷于讨论相同或相近的话题。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相对固定性,还体现在网络话题面向群体的相对固定性,通常固定群体会对自身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网络信息比较关注,比如网络用户主要为东北人,则对东北相关信息就会非常关注。
传统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甚至由政府决定信息传播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往往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向受众传播的,信息真实性存在不足。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具备高效性、广泛性、普及性等特征,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控制能力日渐削弱,自由度相对较高的舆论环境下,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网络舆论缺乏有效引导。但同时,各国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措施,比如通过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以进行网络监管,对有害信息加以屏蔽,或扶持主流媒体网站以引导社会舆论等。
3.政府舆情控制弱化
(二)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工作
1.巨大的信息采集量
2) 压载水中3种致病菌的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即随压载水深度的增加菌落数量与检出率逐渐增加,且随时间推移此态势明显加强,其间若发生压载水置换行为或水龄<10 d时则这一势态不明显。
近年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科技竞争,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都将发展目标瞄准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战略部署,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先机。本文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及相关数据,力求从全球视野分析和把握近15年全球科技投入的基本趋势及中国科技投入的水平,以期为我国科技投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传统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与传统大众媒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网络信息的传播基本为单向传播,信息受众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表达渠道有限。BBS及论坛的应用,给了网络受众一定的表达空间,但互动性与流动性依旧有待提高。随着社交平台的日渐普及,网络传播互动性进一步强化,网络传播渐渐体现出全覆盖与高效率特征,网络舆论逐渐开始形成。移动智能设备及各种应用程序的广泛普及,网络传播的障碍基本上全部消除,网络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任何用户所接收,人们也可以相对自由地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新媒体平台的扩散与传播,为更多网络用户所接收。当相同或相似的意见不断累积时,网络舆论就产生了。
如上所述,新媒体具备迅捷性、开放性及便捷性等特征,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意见表述的现象愈发普遍。同时,智能移动网络设备普及程度的提升,也进一步促使网络信息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网络用户,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并传播海量信息及观点,对于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工作而言,也带来巨大障碍。
绿色能源中包含了太阳能,太阳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国的科学技术日益完善,太阳能技术也日益成熟,使用太阳能的成本大幅缩减。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节能方法,还需要使用新能源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使用,转变节能观念。生活中,可利用太阳能实现生活用水的加热。因此,为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可以使用太阳能技术,例如,安装太阳能集热板,提高给排水系统的热源,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电能使用量,有较高的推广价值[3]。
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
在网络舆情工作难度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连续化与动态化的监测工作,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度量并采集,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综合分析,预测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对网络舆情动态实施把控,做出等级预报,并开展舆情控制、引导与管理。政府部门应当就网络舆情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收集各种舆情信息,做好信息分析工作,对舆情信息去伪存真,切实保证舆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效规避虚假信息。当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系统对危机发生概率及风险程度加以确定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与解决方案,对不良舆情的发展加以控制。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区域性合作日益增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会需要大量会英语交流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受外贸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我们要尽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尽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带一路的要求,可以开展外贸专题讨论教学,组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以便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切实学习到有用知识,让高职英语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应当充分明确技术变革对网络环境造成的影响,了解网络舆情变化对政府舆论控制提出的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采集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工作,对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加以弱化,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寺东.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对策[J].视听,2019 (03):191-192.
[2]刘泾.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 2018,36(12):66-70+89.
[3]刘洋.新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特性分析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8(31):109+113.
[4]徐可.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的舆情传播[J].科技传播,2018(19).
[5]车莹.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07).
[6]唐华东.重视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产生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8(03).
[7]孙昊.大数据技术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08).
[8]张硕.基于复杂网络的舆情信息传播机制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9]肖卓明,吴娴.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关键技术实现方案[J].科技与创新,2018(02).
[10]魏敏.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7(20).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07-0035-02
作者简介: 拉巴多吉,男,藏族,西藏普兰人,中级(编辑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管理。
标签:新媒体技术论文; 网络舆情信息论文; 网络舆论论文; 西藏阿里地委宣传部(网信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