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_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_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可以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劳动的科技成果,它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大,可以进行记忆存储、推理判断,代替人类进行一些思维活动。随着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脚步逐渐加快,多媒体电脑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技术工具之一。今天的Internet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最方便、最普及和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

计算机和网络如同其他很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变革的科技发明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所以,网络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看待。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使人常常感到紧张与压抑,这时就需要寻找一个宣泄的“阀门”。人们在网上冲浪、交友、参与游戏,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情感的交流,这样,紧绷的神经松弛了,躁动的情绪平和了,心情自然也就好起来了,这就起到了心理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电脑操作是人和计算机的合作,所以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复杂人际关系系统中合作的两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益处无法在人机合作中存在。人和没有生命的冰冷的电脑打交道时,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合作,操作者心里感到孤独、寂寞和无助。二是操作者往往太依赖电脑系统的可靠性,使操作者的工作变成机械运动。工业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像机器人一样工作的人,他在技术和个性中引以自豪的价值被破坏了,在这些人中,感到单调、厌烦、不满意是普遍存在的。随着电脑操作时间的增加,会出现肩胛酸痛、眼睛疲劳等症状,操作厌烦等心理疲劳也会相伴而至,工作紧张感加剧。心理学家认为,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在心理上产生沉重感、压迫感、失落感、抑郁感和不安感,并对身体产生缓慢的危害性影响,大约80%以上的身体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网民队伍的不断增加,由于用网不当而带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享受互联网带给人们的种种益处时,也不应忽视它对心理健康的副作用。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在临床上被称为“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一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呢?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推出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这是全世界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进行临床诊断的“圣经”。里面共收入了200余种精神疾病类型,几乎囊括了临床上能见到的所有症状。但在这本手册刚出版没几天,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就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把它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AD)。这一发现很快就引起了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1996年初专门开设了一个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症的诊所;美国心理学会在1997、1998的两届心理学年会上,专门讨论了IAD成为正式诊断的可能性。

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网络操作的时间失控,而且随着兴趣的增加,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夏皮拉在一份对网痴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有31%以上的网痴上网时间每周超过70小时,其中7%的人竟在100小时以上。最初患者只是精神上渴望上网遨游冲浪,以后可发展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虽然正式的IAD诊断标准尚未出台,但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问题。要诊断一个人患有IAD,他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8种症状中的5种以上:

(1)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线以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2)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曾多次努力过控制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4)当企图减少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5)上网花费的时间比以前想象的时间长。(6)为了上网甘冒危险。(7)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8)上网是为了逃避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

从临床表现来看,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种类型:

(1)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和摄影)。(2)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流)。(3)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的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4)强迫信息收集(包括强迫性的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5)计算机成瘾(包括不可抑制的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

使人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诸如:

认知。人们常常希望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而又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与金钱。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方便、迅速地查到几乎所有想找的信息,而且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那些平日难以启齿或难见天日的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网站。

情感交流与情感宣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是社交羞怯,缺乏社交技巧,许多人都热衷于上网聊天,在网上进行观念上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获得安慰、宣泄平时压抑的情绪。

自我肯定与自我表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反应。而且观点越是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透过文字,人们找到了更多的自信。

补偿。由于时代、性别、职业、性格、能力、出身、地域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许多追求、欲望只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通过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才能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补偿。网络上的人们可以超越时空,扮演任何他想扮演的角色。

升华、转移。许多网民,尤其是男性网民,热衷与通过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打斗游戏来发泄他们潜在的攻击、愤怒或仇恨的能量,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社会规范和文明所不允许的。

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无可非议,但如果因此过分或单纯地依赖电脑和网络,就有可能本末倒置,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反过来更加向网络逃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来治疗IAD。所谓自我管理法,是一种有效的矫正非期望性行为过剩的行为矫正法。与贪食、吸烟、酗酒及赌博等行为相类似,对电脑和网络成瘾也属于行为过剩。患者要使用控制行为的方法去影响目标行为将来的表现。具体做法如下:

提前操纵。即事先安排一些措施影响目标行为的出现;行为契约。即制定一份契约,其中包括目标行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相应的强化;安排强化和惩罚。即根据目标行为完成与否进行强化或惩罚;社会支持。即通过患者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提供目标行为的暗示或强化;自我指令或自我鼓励。即通过特殊的自我对话方式来影响行为;目标建立和自我监督。

在上述的自我管理方法基础上,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制订方案并遵照执行,最终矫正网络成瘾行为。

标签:;  ;  

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