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静观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议论和见解,首先应当看到的是,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还是素质教育的各种推行者(或身体力行,或进行理论研究),他们的初衷无疑都是好的。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问题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中国教育长期面临的一些基本矛盾和难题。退一步说,素质教育问题即使并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决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基本问题,但是,从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地区、学校所进行的改革尝试来看,素质教育(特别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少促使人们在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重要历史关头,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角度来思考、探索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初始动因之一(但要真正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其难度也远远大于某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提出)。另一方面,如果对新时期中国教育走过的十多年历程作深入的审视,那么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并不简单是(至少不完全是)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努力的“花样翻新”。从当前各种关于素质教育的见解和尝试来看,人们关心的既有教育的体制问题(考试、升学、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等等),也有教育价值观以及“人才观”、儿童发展观等远比教育体制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且,即使是谈论同样的教育体制问题,当前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思考的角度以及所达到的深度,都是80年代前期所不能比拟的。这事实上深刻反映了近十多年间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明显变化。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或许更有建设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需要认真对待和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定义问题

概念、定义所要解决的并不是“名份”问题(即传统上所说的“正名”)。概念、定义所反映的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概念和定义告诉人们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此问题的解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发现问题、进而把握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同样适用的。发现了通常所说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而提出与之相“对立”(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一种纠正“应试教育”偏向的“替代物”)的素质教育,仅仅是发现了问题。如果把问题的发现与对问题的进一步把握相混淆,那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就必须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界限加以确定,只有这样,才谈得上真正解决问题。不知道或不明确问题究竟是什么,要想解决问题无疑是“水中捞月”。从素质教育研究(以及实践)来看,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明确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术语,但谈论的问题常常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是互不相干。这使人非常自然地联想到80年代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以及此后的许多学术争鸣。如果素质教育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那么,上述现象还不至于直接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但问题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现在已经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政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对素质教育这个问题进行明确的把握,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直接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反过来又将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形成阻力。可能出现的情况将会是:第一,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理解和解释,因而在实践中就将出现各行其事的现象,这当然不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所希望看到的情形;第二,把素质教育当成一个万用标签,教育中的一切试验、实验、尝试都可以被任意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其实许多试验本来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并无直接联系。其结果是,这些试验、实验或尝试的成败便成了决定素质教育命运的重要因素。第三,把素质教育当成一个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装点门面的装饰品。

为了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真正健康、有序地进行,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与此相关的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样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的研究,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毫不夸张地说,这项工作对于素质教育最终能否达到目的,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2.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问题

关于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问题。我以为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个问题事实上应当包括至少三个相互关联的次一级问题:第一,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中国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背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决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教育内部,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以及中国社会改革的国际环境中去寻找研究的思路。否则,必然会导致对素质教育狭隘和片面的理解。第二,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动机是什么?或者说,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育内部,那么,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诸如解决学生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择校问题,解决学生片面发展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解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仅仅是这些问题,那么,坦率地说,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地宣传、研究和推广素质教育。这是因为,上述这些问题既不是新近才出现的,也不是影响教育制度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进一步拓展视野,才能真正明确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第三,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业已发表的许多文章都提出了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但仍需作进一步的阐释或“重构”。

我以为,素质教育提出的总体背景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冷战结束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特别是由于国际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又使中国改革的国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与此相联系的是,国际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军事力量的较量逐步变化为国家经济力量、特别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制约改革和发展进程的问题: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等等;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育的物质基础明显改善,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教育自身存在的长期未得到真正解决的大量问题,又使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矛盾和困境之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现行教育制度的“钢性结构”使之缺乏应有的弹性,因而难以及时适应多变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现行教育制度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模式以及根据这个模式造就的人才难以适应中国社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简言之,由于国家间竞争对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的要求、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已从以增长为核心过渡到以发展为核心,对质量的需求取代了对数量的需求、由于我国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重大变化而引发的教育全面重组和改造的必然趋势,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对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从总体上全面、极大地提高整个民族(特别是作为民族希望的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最为基本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就可以避免许多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曲解和滥用。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笼统地说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消除或改变那些主要适应部分学生的部分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的措施、方式、方法。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则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素质,以确保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3.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素质教育都面临着一系列基本矛盾。对这些矛盾的理论研究和提出实际解决矛盾的可行方案,不仅有利于消除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虑,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有助于素质教育真正向着理想的目标进行。这些矛盾主要包括: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的矛盾或关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为今后获得专业和职业技能做准备的专门训练的矛盾或关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矛盾或关系、学生的学科(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矛盾或关系、学生综合素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等等。

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教育质量、与学生的专门训练和学科能力、与个性发展等都是不矛盾的,而且(甚至)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因素之间的矛盾却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的出现既不能依靠行政手段,也不能依靠教师权威,更不能依靠增加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时间,而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解释和宣传,以消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疑虑;更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素质教育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这事实上说明,素质教育的推行还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素质教育距离它的成功还很遥远,冷静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行者,都是极为重要的。

当前素质教育研究工作(包括实践)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研究工作本身的非学术化。如同过去先后出现在教育本质、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私立学校等问题的研究中出现的情景一样,素质教育的研究也很快形成了一拥而上、四面开花的热闹场面。几乎在一夜之间,不少研究者都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纷纷加入到素质教育研究的大军。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具有独立探索真理的勇气和决心、需要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持续不断的观察和思考(这往往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研究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素质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全面、自觉地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作为一个学者、研究人员的学术品质),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当教育研究人员(至少在总体上)真正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品质和精神,人们才能期望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果实。

当前素质教育研究工作(也包括实践)需要努力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研究工作缺乏积累性、连续性。这个问题是研究工作非学术化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一些研究者常常满足于对问题的浅尝辄止、对研究对象不作持续、深入的考察和探讨(形象的说法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发生在研究者个人身上,那么充其量只会影响他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发展,如果发生在整个教育界并作为一种“风尚”,那么就势必危及教育研究事业,并将最终阻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说,在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并不是固有文化传统的自然延伸,而是文化传播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我们本来就缺乏必要的教育研究的知识、学术积累,如果仍继续把劣势当做优势,我们就不可能建立真正中国化的教育科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研究工作(同样也包括实践)需要注意的再一个问题是,把素质教育神圣化或庸俗化。如同过去常见的情形一样,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或是把素质教育当做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以为只要推行素质教育(这往往又是某些人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或是把素质教育当做一个筐,以为任何东西都可以装进素质教育这个“筐”。前者是把素质教育神圣化,后者则是把素质教育庸俗化。而神圣化实际上也就是庸俗化。把素质教育奉为药到病除的神医,而事实上它向来就不具有这样的“法力”,那么,它就难免成为笑柄。素质教育只是素质教育,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把一切本不属于素质教育的加之于它,把素质教育神圣化,都是必须极力避免的倾向。而这个问题事实上又是与忽视对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直接相关的。

改变“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同样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没有对素质教育和作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应试教育做出科学的界定之前,明智的做法是不要轻易把二者对立起来,否则,是很难避免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是在概念界定之前明确提出的,而一些人又主要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种提法的,因而很容易把二者简单对立起来。在这种情形下,非此即彼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事实上,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全部历程看,教育中从来就不存在水火不容、汉贼不两立的事物。把两个或若干个有一定关系的事物简单比照、甚至对立,如果作为一种“策略”或号召,是可以的,但真要据此进行研究或实践,那将是非常有害的,将必然造成教育界的混乱和教育本身的混乱。

标签:;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