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民间传统交通行具略谈
庄中敏
在现代文明到来之前,闽中等地各种各样的传统交通行具司空见惯,如轿子、人力车等。轿子古称“舆”或“肩舆”,其中有竹轿、凉轿、藤轿、暖轿等。《闽杂记》卷九说:“顶帷皆用棉布或呢羽之类,内衬灰鼠、银鼠等皮,谓之暖轿,冬日所乘也。编细竹丝作帷,取其透风,内衬锦纹等席,谓之凉轿,夏日所乘也。”旧时福州等地官宦乘坐的称为“官轿”,官轿一出衙门,前呼后拥,威风凛凛。新娘乘坐的称为“花轿”,各地的花轿一般都装饰华丽,有的花轿四周排满喜幛,绣有“龙凤呈祥”“五子登科”等吉祥图案。迎亲时披红挂彩,十番乐队高奏喜乐。旧时民间最常见的轿为二人抬的滑竿和四人抬的肩舆,一般是富裕人家或年老体弱病人的代步工具。轿的结构一般分轿杆、轿身、轿底和轿顶四个部分。闽中一带的便轿多为木制和藤制。
清末近代福州等地开有轿行,称“轿馆”或“轿班”。轿行内除备有便轿外,往往还备有花轿等。一般轿行均有轿10—20乘,轿夫20—30人,行主按轿夫名牌轮次派遣,计程收费,轿钱一般由轿行与轿夫三七分成。
在陆地运输方面,旧时民间常见的有马车、骡车和牛车等畜车。此外,在一些山区乡村有一种木制的独轮车,其车身和车轮都用硬木制成,有的车轮或钉上一圈旧轮胎皮,行进时嘎嘎作响,犹如公鸡鸣叫,因此有的地方称其为“鸡公车”。这种车以单人推行,既可载人又可运货,但速度较慢,且又费力,所以并不流行。近代,在福州等城市,有一种以人拉的两轮人力车,民间俗称“黄包车”或“洋车”。它分为私家所有和民间营业性雇用两种。私家黄包车一般是有钱官绅的交通工具,大多装饰华丽,车身牢固,弹性好,配有柔软的绒布坐垫靠背,踏脚处铺设地毡或厚毯。轮胎为充气橡皮胎,靠人力拉行。民间雇用性的普通人力车则装饰简单,坐垫仅在木板外包裹一层合成皮或一层布,系用木板脚踏。车轮为不用充气的硬橡皮。在旧式交通工具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三轮脚踏车。在各地城镇乡村的一些码头、路口等处,时常可见由载重自行车改装的带篷三轮车。有前挂后斗或侧斗的边三轮。如今福州等城市的街头,除了少量供人游览观光乘坐的三轮车外,其余早已销声匿迹。
从表5可以看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景天的根数差异显著。卧茎景天的平均须根数为35.3个,金叶景天的平均须根数为17.4个;德国景天的平均根长表现最长,金叶景天的平均根长表现最短;卧茎景天的长芽率为96.1%,胭脂红景天长芽率表现为61.8%。由表5还可以看出,6个景天品种茎段均易扦插成活,卧茎景天、德国景天的生根率达到96%以上,成活率除了胭脂红景天和三七景天,其他可达92%以上。综合分析卧茎景天、德国景天在平均须根数、长芽率、生根率、成活率方面差异显著。
Step 1 Select in set Oaas the start point of the optimized trajectory,and add(initial point)and(desired point)into set Ob.Connectandto get path,and then add pointinto Ob.Regard pathscripts ‘p’and ‘d’represent the pth and dth elements in Oa,respectively),and turn to Step 2.
木制的独轮车
旧时南街上奔跑的人力车
旧时闽江沿岸的水上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各种舟船,分为内河和近海舟船等。清代施鸿保《闽杂记》卷九载述:“周栎园《书影》言:‘闽江有巢篷船。’今无其名,惟统谓之杉板而以船户居处别之。又有鸡公、鸭母二种,则不以船户居处称。鸭母见《赖古堂集·闽茶曲》,是康熙时已有其船。前后俱锐,舱狭篷低,载不多而行最速,危滩险洑,来往无阻。鸡公起于近时,大小高下如鸭母,惟其首尾稍昂,亦便于滩行而不为湍石所阻者。二种水手较少,故雇值贱于他船。鸭母船皆永福人,鸡公船皆光泽人。”旧时各地水上疍民和其他船民使用的舟船种类多,如闽江流域的船多以篙、帆、舵为推力。其种类,一为长路船,主要来自内溪永安、浦城、松溪等地,如深差、鸠尾、五角包、鸡公船、雀船等。二为短线船,其为南平以下沿岸各地从事客货运的木帆船,来自尤溪、古田、闽清、永泰等处,如平濑船、九都船、平水汤、鼠船等。闽清的鼠船又称“雀船”,窄长形,船帮用樟、松等板料制作,质坚耐撞。船底用横纹枫、槐板制成,薄而韧性好,经得起碰撞。既可在0.2米深的浅水中行驶,也可在急流险滩中窜行,故称“鼠船”。每艘鼠船可载客六七人或运货1000—2000斤。据说鼠船最早为闽清人制作,旧时操纵者亦多为闽清人。三为本地船,即福州和近郊的木帆船,如渡船、门头船、渔船、洋驳和舢板等。航行于海上的则有山东船、乌槽、锚舰和白底等。清光绪以后,福州民间还有一些小型轮船用于近海水域的交通运输,如闽江水域货客兼载的小汽轮等,福州乌龙江等地的渡轮也大大地方便了行旅。此外,在闽江沿岸还常见一些竹排和竹筏,它们一般多用于短途的水上运载,如搭渡和水上捕捞等。
闽江上的“雀船”
旧时水上疍民连家船
除了传统交通工具之外,各地民间外出的传统遮雨遮阳行具有雨伞、斗笠、蓑衣、雨衣等。蓑衣在民间的使用历史悠久,以蓑草和棕片编织而成,坚实厚重,既可遮雨又可挡风寒。一般为展翼式,其上有肩坎,便于劳动者在雨中从事各种生产作业。旧时斗笠在各地乡村可以说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福清、连江等地的斗笠各有特色,福州民间至今还有“福清哥,戴斗笠”的谑语。雨伞则是各地城乡居民日常挡雨遮阳的常用之物,有各种油纸伞、布伞等。福州民间方言俗语中流行的“包袱伞类去”这句话,原意就是指旧时出门必须要带上包袱布和油纸伞这两件必备的传统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