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看似贫穷实乃富足的媒介——2014国际广播特写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足论文,特写论文,媒介论文,贫穷论文,会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国际广播特写会议(以下简称IFC)成立于1974年,每年召开一次,每次在不同的国家举办。全球各地的广播特写制作人在一起赏听评论节目、交流探讨广播的发展。今年的会议2014年5月11~15日在德国莱比锡召开,来自欧洲各国和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150多位代表出席。 让听众成为用户——新鲜多样的跨媒体广播特写 与往届不同,本次会议拿出一半的时间展示了上一年度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瑞典、瑞士6个国家广播人的跨媒体项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加拿大Battery电台克里斯·布鲁克斯带来的《炮台内外徒步探险》(Inside Outside Battery),他为自己这个App项目所写的广告词是:“放下收音机,系好鞋带!徒步穿行这个互动的特写。” Battery,是加拿大纽芬兰岛圣约翰市内的一个社区,山势陡峭,像该城的门户,此处译为“炮台”。收听《炮台内外徒步探险》不必用收音机,只需要戴上耳机走入这个城市。你可以从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地点开始,走到什么地方耳机里就会播放关于这个地方的广播特写。各种类型的节目、音乐、歌曲、文学、诗歌、时事新闻、调查性报道,告诉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值得看的,可能是一个建筑的历史,也可能是一个艺术家的经历,还可能是住在那里的居民为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演示现场,当“我们”走到码头时,“我们”听到了克里斯·布鲁克斯2003年制作的经典广播特写《禁捕鳕鱼十周年》。有意思的是,你可能会在这个特写里遇到当地的艺术家,他为你指点他画中风景的实际位置;你还会听到当地小说家创作的令你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当然,只要你不想听,你换个方向,节目就会自动转换。整个探险的过程你不必开机也不必关机,更不用自己去选择,你只要随心所欲地行走,节奏由你自己把握,方向由你自己掌控,全球定位系统(GPS)会自动根据你所在的位置为你播放节目,在你双眼饱览这个城市的外在风光时,广播耳语般地为你讲述这个城市内在的故事,陪伴你穿行整个城市,深度了解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你可能会闭上眼睛,但你不会合上耳朵”,克里斯·布鲁克斯这样说。 当然,这样的收听方式需要依靠智能手机,并且只局限于你走入Battery所在的这个城市。你需要把这个App下载到手机里,就可开始这个“音频的徒步探险”。手机的页面顶端显示这样一行字:“倾听这里”(Hear about Here)。克里斯·布鲁克斯是这个城市的居民,是加拿大资深的广播特写制作人,在国际广播界很有影响,他拿遍了国际上所有与广播相关的奖项,并且始终充满了创新精神。每次听他的新作品你都会发现他在超越自己。从2009年开始,他已经不再满足广播特写自身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开始多媒体融合项目的试验。《炮台内外徒步探险》2013年10月推出,拥有潜在用户8.4万,是由2012年的在线广播特写《这里说——地图故事》([Here]Say——a story cartography)发展而来的。克里斯·布鲁克斯称自己这个新型广播为“景观特写”(A Landscape documentary or a Place-based feature)。 德国RBB电台(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呈现的多媒体项目《M10号电车上的乘客》也令人耳目一新。这个项目讲述的是柏林M10号电车上乘客的故事。节目中乘客们随意地谈论他们做什么,他们要去哪里,他们的感受和向往。每个故事5分钟,按照21个关键词被划分在相应的专题里,比如,陌生、帮助、海港、日常、无能为力、怀疑、信念、性爱、画像、拥挤、黑夜、愤怒,等等。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在线点听,这辆“M10”就好像一台“广播特写机”,只要你愿意,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你播放。不同的是,每个故事都配有黑白照片,仿佛“看得见”声音。其实,“看不见”是广播的一大优势,采访对象因为“看不见”而向广播记者敞开心扉,告诉你心底的秘密。所以,这个项目组的设计人员特意使用黑白照片而不是彩色片,刻意隐去讲话人的面孔,巧妙地把网络的形象与广播的神秘结合在一起。其实更为有意思的是:你似乎看见的M10这辆电车、车厢里的情景、车外的风景,你甚至似乎看见了讲故事这个人的脚、手、肩膀、背影,但你始终看不见他的脸。 《M10号电车上的乘客》由德国著名的广播特写制作人岩斯·亚里许负责,他带着三位年轻人纳丁-克鲁匝勒、珍妮·马利巴赫和约翰内斯·尼克曼共同制作。高品质的声音、实用而时尚的话题,融视频优势与广播特点为一体的新形态,使这个节目深受德国青年的喜爱。 《让广播实现“可视化”》是英国垂树(Falling Tree)广播节目制作公司创办人艾伦·豪尔讲座的题目,他呈现的《微特写》(Short Cuts)是为了探索在数码空间里如何让传统广播节目变得更加吸引人。《微特写》用的是简短的讲故事的格式,尝试着将广播和多媒体融合,包括音频的和视频的、线性的和互动的,《微特写》每星期二下午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艾伦·豪尔坦承这些巧妙又迷人的尝试在新的发现和失败之间徘徊。但是他说:“今天,若要吸引新的听众,没有别的途径,只能不断尝试。” 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的马利安尼克·贝洛特以《你为什么要拍我煮咖啡?》为题,介绍了一部获奖的关于广播特写制作者的多媒体作品。三位广播特写制作人——迈赫迪-阿后蒂格、安琪丽-替巴和贝娅特丽丝-莱卡——在反思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展示他们将新闻变成艺术的激情和作品。贝洛特在2008年曾以在网络电台播出的广播连续剧《鱼缸》获得欧洲最佳广播剧奖。 英国《卫报》的多媒体项目编辑弗朗西斯·帕内塔以《数字世界》为题,通过她的三个作品《你身上的衬衫》——一个令人不安的关于孟加拉国服装行业的特写,《飞行途中》——一个逼真的、充满数据的关于全球航空业的互动作品,《碎片》——一个华丽的、360度的、从伦敦最高的摩天大楼的顶端俯瞰整个伦敦的全景图,阐述了她对未来的数码广播的见地:将收音机文档转化为网络文档,有效利用数码分布潜能,媒体人要转型应当奉行“数码当先”。 法国、英国媒体人展示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与会者在惊叹之余不停地发问:这些作品还是广播特写吗?或许是另一种多媒体格式?广播会逐步走向视频化吗?广播是否会渐渐衰退成为一个单纯的视频配音? 每次讲座都有问答讨论环节,每一次都非常热烈,话筒在现场150位与会代表手中流转,总是在被主持人多次叫停后才安静。最热烈的讨论发生在《解放我们的大脑——大辩论》现场,150人围坐在一起辩论:广播真的要视频化吗?广播的下一步如何发展?我们广播人如何面对这个新的飞速变化的世界?观点不同的人针锋相对,甚至唇枪舌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位发言人的观点,实录在此。 瑞士的多媒体学者托马斯-威贝尔说:“既然我们都认为,至少一部分人认为,广播节目需要进入数字领域,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们开始行动呢?第一,缺乏洞察力。数字革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90年前广播诞生对当时世界的影响,许多同行和经理们仍然没有弄清楚这一点。第二,缺乏能力。缺乏解决与数字相关问题的能力,与多媒体制作人之间没有共同言语,更难说合作。第三,技术障碍。目前新技术和新平台高速涌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游戏化、超大数据……没有谁会忽视目前这个超媒体世界。它规模大、多样化、格式新、多学科交叉,社会覆盖面广。我们中许多人在广播这个行业中工作的时间太久了,即使没有任何障碍,他们也很难想象什么会变成可能。” 德国独立广播节目制作人海尔默特·科派茨基认为:“本次会议展示的某些作品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让广播特写得以生存的灵丹妙药是广播的可视化。’我觉得这意味着放弃广播不可视化的主要价值。本来,广播能在听众的头脑中创造形象,使听众参与作者的创作,成为作者的助手。假如认为广播的手段过于单调,是否应该增加画面来丰富它。举一个例子:去年在法兰克福举办了阿尔伯来许特·杜勒尔(1471年~1528年)的绘画和木刻作品展览。其中许多作品只有黑白两色。为了使画更具吸引力,策展人给画上了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在展览会上,你可以对两种不同的处理加以对比。不难发现,给原作上色以后,其质朴典雅的特点消失了,成了米老鼠式的动画。这是艺术上的自杀。现在,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一言以蔽之,我要求在一个广播特写里听到的是:作者和他的声音(当然是广义上的)、他的语调、他的幽默、他的荒唐、他的怪诞……他的全部个性。这些通过耳朵接收到的人情化的信息,不需要什么‘可视化’。这个诉求并非怀旧,一点都不是。现在我每天都在利用这神奇的工具——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是不管将来在哪一个平台上操作,广播这一行的基本价值决不能丢弃。以少胜多,简单就是丰富!广播,我们那看似贫穷实乃富足的媒介!” 是的,广播人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但是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无论在哪个新技术平台上运作广播,都要传扬广播的基本特质。这样,广播才能具有别的媒介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独特性和魅力。 职业的起点与终点——新人奖和终身成就奖 IFC会议只讨论作品,不评奖。往年只在开幕式上颁发年初评出的新人奖。但本次会议却颁发了三个奖:新人奖即奥克-布洛姆斯特伦纪念奖(标签:媒介经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