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价值_哲学论文

论哲学的价值_哲学论文

论哲学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论述哲学的社会功能、特点有助于在理论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那么,探讨哲学的价值,对于辨证认识哲学“冷落”的深刻原因,澄清“哲学无用”的谬见,推动哲学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哲学素来以冷峻、沉思的本性而著称,从不申诉自己的价值。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哲学的价值的理解和共识。价值,就其哲学范畴来讲,主要是指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所反映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而生成,又作为主体需要对象,并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显现和实现。也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指向、认识、改造客体,把主体的现实力量,支配能力体现在客体对象上,实现本质力量对象,使这种对象成为“为我”的客体,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从而满足主体需要的“潜在的”和“可能的价值。”只有当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功能、作用,通过主体把握并服务、影响主体,又内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客体所包含的“潜在的”和“可能的”价值才变为现实的真正的价值。可见,价值既不是任何存在的生而有之的自然属性,也不是单指人的主体需要,而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及对象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统一状态。

哲学作为“究天人之际,判万物之美”的智慧之学,是应人们需要而产生,又不断满足人们需要而发展。恩格斯指出:“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①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②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与“对制约着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的最高成果则是智慧之学的创立。这种智慧之学专以“探索最根本的问题为能事”,追求的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反映的是人们从整体上思考宇宙人生、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以便更自由地生存、发展这一最大要求和美好愿望。这说明哲学的产生来源于追求真理的客观需要,而哲学对这种需要的满足形成自身的价值,只要人们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仍然存在,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惊异”及一般规律的探求就不会停止,“哲学”认识自然奥秘,运筹宇宙未来的神圣使命就不会完结,它所独有的价值和魅力也不会消失。事实也正是如此,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在探索、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中获得真理性认识。这种真理性认识不断地内化为人类更强的本质力量,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创造并实现更大的价值。古希腊人把哲学视为智慧之学,哲学家被称为理性的导师,追求“至善”成为人类全部责任,这种良好的哲学传统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古希腊的文明与繁荣,而且也成了欧洲的精神家园和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源泉。尽管有中世纪漫长的沉寂,但哲学的理性之光终究唤起人们的觉醒,迎来了新世纪的黎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呐喊,人们在德国理性反思中的重建和复归,乃至整个近代欧洲的进步和发展无不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辉。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不仅培育和塑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对于创造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同样具有不朽的价值。

如果说,以往的哲学在描述世界,解释世界,为人类提供大睿大智,确立了哲学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并显现出存在价值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立足改造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不可泯灭的永恒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正确地反映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辩证关系,使理性思维的内容具有客观真理性。它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唯一目的,反映着人类的最根本利益和最大要求,也必然具有最高价值和最大社会有用性。列宁指出:“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机体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③也就是说,凡是科学真理,必然对人类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整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不仅体现科学真理性和社会有用性的内在一致,而且在实践基础上,使真理价值的潜在性与现实性达到高度统一。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无产阶级掌握以后带来的社会巨大变革,以及它在社会各领域根本问题上的胜利,都无可争辩地显示出它的巨大社会作用和不可磨灭的科学价值。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真理,又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不景气”和“冷落”的现象呢?对此,也需要我们从对哲学的价值分析中找出主要原因。

哲学理论的真理性与主体需要的功用性之间的矛盾,造成哲学的价值缺失和人们对哲学的疏远。哲学就其性质来讲,是人类从整体上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主要特点是高度的思辩性和抽象性,根本任务是超越直接的、具体事物和实证科学的特殊领域,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最终目的是给人们提供科学认识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思维方式,使我们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过程中,逐渐摆脱盲目必然性束缚,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这就规定了哲学所关注的是最一般性问题,它所揭示出的真理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反映,要求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它表现为从客体到主体,是以哲学真理的客观性规定、导向、评价主体的需求。而主体则注重需要的满足,倾向于以主体所理解的价值原则去衡量、评价价值客体的有用性,表现为从主体到客体,往往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去选择、运用价值客体。本来,在哲学的价值关系中,哲学理论的真理性与人们的需要是一致的。实际上,这种需要并非一经确定就凝固不变,它是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就人类来讲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同的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需求,并不是始终保持在价值客体应当满足人的需要的本性和方式上来理解其价值,注重实际操作功能,追求功利效果,把握近距离目标等便是突出表现。由此导致对价值客体疏远,使哲学理论应有的价值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为哲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比较明显,追求效用,注重功利成为社会不良导向,商业化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哲学也提出了功利化、实用化的要求,而哲学按其本性和功能又不会去满足这种实用性的廉价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追求眼前利益、近期目标反而获得巨大成功,这进一步强化了“哲学真理好听不好用”的错误观念,重经验、轻理性,从而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哲学“冷落”的不正常现象。

革命的、批判的功能弱化影响哲学价值的实现。哲学的功能是它自身所具的一种内在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提供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以及最一般的思维原则和方法。此外,它还具有一种革命的、批判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既表现为从理性的高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的审视、反思、批判,也包含对未来理想关系的追求与构想,它不固守传统,也不屈从权威,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进行追求,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科学性也恰恰表现在这里。革命性、批判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功能,如果没有发挥出来仍是一种潜在的价值;错误发挥只能形成负价值。从功能走向价值,并不是自发的直接的过程,其中受到社会经济、思想政治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这也会产生正负价值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革命的、批判的功能。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思想体系的分析批判,引起无产阶级革命。我国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等等,充分体现了哲学不可估量的价值。另一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歪曲、误导哲学的革命和批判功能。“十年动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斗争哲学和大批判的工具,结果搞乱了社会,搞乱了思想,严重地损害了哲学的价值。我们今天尽管重视哲学的革命和批判功能的作用,但是这种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其基本表现是对现实社会所反映出来的复杂现象缺乏理性的探究和批判;对中国传统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虽然经历了由批判、否定到评价、扬弃这样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但是,仍存在着重介绍、轻评论、重剪裁、轻研究的现象,中西哲学的精华没有得到很好消化,吸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强调体系严整、缺乏内容创新,注重引经据典、忽视对现实的关注。如此等等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哲学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客观复杂过程,不能在短期内形成哲学的繁荣。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最大限度的抽象性,其相对独立性更为突出。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律,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在其本质上总是先于或快于哲学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政治体制、法律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其中代表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对这种时代精神的把握、提炼才会凝结成哲学的新成果。另一方面,现有哲学传统面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也要在理论内容、思维方式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这样,认为社会变革必然立即带来哲学的繁荣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我们承认哲学不仅是整体性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即将开始的实践活动和未来前景发挥预见功能。它具有不粉饰和不隐满现实的品格,既给人以警醒,又给人以希望。然而,哲学思想的超时代性只有体现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中才会发挥作用,这同样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转化过程。社会对哲学滞后性理论观点的克服和对超前性思想的认同,也不是哲学家所能左右的,它需要用社会实践这一客观尺度来验证。个别的、偶然的社会活动、社会行为短期目标及某些成果并不能断定哲学理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和深入过程中,才会不断孕育新的哲学思想并对其进行验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条件下,企望生成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哲学理论也缺乏现实性,因此,哲学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它的历史使命,所出现的“冷落”状况,也不意味着哲学科学的“贫困”,恰恰是孕育新思想的必要准备。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思维,社会变革更需要哲学的繁荣。而哲学的繁荣并不在于对它是否“贫困”的争论,它的生命源泉在于社会现实生活,在于负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们的发现和创造。

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找准在社会实践中的位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所以是一次伟大变革,很重要的原因是科学地明确了哲学的性质及其基本社会功能,使之与以往哲学有了原则的区别。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阐述这样的思想:“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是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④哲学已不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不是为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和证明工具,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哲学的性质是最高智慧,是以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思想之学。它不是无所不能的知识大全,既不可能代替经济学去说明市场经济结构如何建立,也不能回答天体演化、地理变迁、生物进化等具体问题。如果把哲学功能庸俗化,强调具体操作性,赋予哲学本无力承担的使命势必重蹈哲学失误的覆辙。哲学应站在整体把握世界的理性高度,迫切关注社会每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着力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政治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为社会总体行为提供正确舆论导向,为民族精神塑造注入新的灵魂,从而表现出哲学本身具有的震撼人类灵魂、指点迷津、超越现实、创造未来的理性力量。

其次,哲学价值的根本生长点和强盛的生命力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马克思把哲学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文明活的灵魂,认为哲学并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这些思想道出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那种离开时代精神,人类文明,超脱现实世界的哲学,不管其体系如何完整、观点多么新奇,也不过是僵死的教条,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东西。当今世界处于激烈变革时代,发展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消弥战争、争取和平、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等涉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被纳入人与世界关系这一范畴,引起广泛重视。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新旧体制转换与利益关系调整,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重构,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等现实问题,拜金主义、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生态破坏等不良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愤懑等等,迫切需要给予理性的分析,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应该说,社会现象既向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创造了哲学发展的条件。哲学要发挥独有的理性思维优势,通过对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获得真理性认识,并用真理性的认识去消除人们思想中的疑惑,排除认识过程的盲点,避免社会行为的盲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再次,发挥理论批判作用,保持哲学的应用价值。马克思不仅是哲学家,“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⑤马克思终身孜孜不倦对理论的探索与追求,其崇高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⑥这种革命家的使命,体现在哲学上就是批判性。有了这种批判性,才有对旧事物的否定的新事物的产生,也才有了哲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实践和人们认识的层次、范围的深化、扩大,需要人们认识、解决的现实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哲学批判性功能也就更为重要。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阶段,未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哲学要承担起反思过去,评价现实,预见未来的使命。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止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作一遍;它们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⑦这种“无情地嘲笑”也正是对实践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不彻底、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进行最深刻反思和有力的批判,有了这种反思和批判,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由于头脑发热造成社会整体运作的失误。面对今天社会改革所出现的复杂矛盾,就更应该倡导哲学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批判性也适用于哲学本身。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终极真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深化,对原有的哲学观点要修正,新的认识成果要吸取。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也是这样,我们既要坚持它的基本原则、观点,更要从实际出发,开拓认识的新领域,用认识的新成果去丰富和完善它,从而保持理论应有的价值。

综上所述,塑造民族灵魂,创造精神文明,这既是哲学所内含的神圣使命,也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智慧启迪人,才使人聪明;理论武装人,才使人有力量。理论再好,如果未被人们理解、运用,那么,这种理论的价值也就没有显现出来。若想把理论这一“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就必须注重理论的传播与普及。我们忧虑哲学现状,更渴望社会关注哲学、重视哲学。哲学家、理论工作者应负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保持追求真理不甘寂寞、清贫的崇高品格,发扬为了真理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因此,哲学理论工作者,除了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中外主要哲学思想外,还必须了解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边缘科学知识,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等,有比较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基础,才会自觉深入到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探讨,使哲学更加贴近社会与人生。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哲学理论知识的宣传,引导人们克服“哲学无用”的谬见,用智慧战胜愚昧,从低俗走向崇高,摆脱迷茫、创造未来。这样,哲学这株根植于现实生活沃土之上的智慧之树,得到人们的培育和扶持,必然像它所处的伟大时代一样富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7页。〔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第69页。〔3〕《列宁选集》第2卷,第139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3页。〔5 〕《同前》第3卷,第575页。〔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7〕 《同前》第8卷,第125页。

标签:;  ;  ;  ;  

论哲学的价值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