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大三次改革起落看今后的办学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个时期,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办学经验的文章见于报刊的不少,研究和探讨我国远距离开放大学现状与改革思路的文章也不少,但是,系统而深刻剖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的“问题文章”却不多见。《开放教育研究》1996年第一期刊登了大连电大韩景文先生的文章——《电大教育“异化”的反思》,阅后又喜又忧。喜的是在我们的电大系统确有不少同志在积极思索电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忧的是“反思”提出的这么多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特别是让领导决策者们理解,从而使电大尽快改变现状。本人和韩景文先生一样,深深感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里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多么艰难。现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电大教学管理工作的体会,发表一点看法,欢迎同行指正。
一、“开放教育改革”的三次试点
在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和关心下,1979年2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大相继成立,并迅速形成四级办学网络。17 年来, 各级电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76万高等专科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然而, 回顾电大的历史,称得上基本体现“多媒体”、“远距离”、“开放性”特点的教育形式有三次。
1.1979年开始的“自学视听生”
1979年经原教育部批准在全国电大系统招收“自学视听生”。学生不分年龄、职业、性别等免试入学,以自学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收听录音为主,各地电大教师(含兼职教师)作必要的面授辅导答疑。那时有不少课程在电视台直播,山中央电大聘请全国高校的著名专家讲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很多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还孜孜不倦收看高质量的课,确实起到“一人授课,万人受益”之效。“自学视听生”采取学分制管理,学习进度自行安排,也可中途休学,只要取得规定学分即可毕业,非常灵活,深受社会欢迎。对这样一种比较符合开放办学特点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1979年1月11日国发14 号文)最后未能坚持下去,到1985年国家教委宣布停招“自学视听生”为止,全国注册在读的学生还有35万多人。回顾那段历史,学生使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偶尔到指定地点参加辅导答疑;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书信为主(带有函授性质);免除入学考试;课程实行全国统考;管理实行学分制,这种体现“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灵活方便的办学模式完全适合在职成人业余分散学习,它在电大初期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1993年的“大学基础教育”
1992年8月,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大学基础教育’”的动议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全国电大系统的热烈响应。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转发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为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部分有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成人高等学校现代化教育手段,招收高中毕业的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自费学习大学基础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的,发给大学基础课程结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可招收其中成绩优异者续读大学专、本科专业课程,合格后取得专科或本科学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清楚的看出大学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是完全符合从业人员业余学习的要求。特别是“免试入学”,更受那些工作忙又急需更新知识、扩充知识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在职人员和急于求职的高中毕业的社会青年的亲睐。据统计,1993年全国有10 个省市共招23806 名学生。 那时上海电大招了2035人,实行教考分离,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题、阅卷、评分。一年下来淘汰了46.2%,剩下1095人。两年基础段课程结束,全科合格按时办理续读专业课手续的379人,占在读学生的34.6%, 占入学注册人数的18.6%。从这个数字要以看出,上海在大学基础教育过程中是严格按国家教委要求办学的,体现了“宽进严出”的精神。实践也证明,电大的教育质量是完全有保证的。
1994年,全国又有更多的省市电大开办大学基础教育,上海电大招了2300人。一如既往,我们继续严格执行国家教委统一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组织命题和统一考试,进展一切顺利,形势很好。为此,本人专门撰文《大学基础教育是发挥电大开放性优势的重大举措》(《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成人高教专辑”),希望“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开放性教育的有力举措能坚持下去。但是,文章发表不久,就从上级部门传来了“1995年大学基础教育暂停招生”的消息,一盆冷水把我们这些满腔热情的办学干部浇得透不过气来。紧接着,“暂停”变成了“停止”。可怜的大学基础教育在远距离开放教育的历史上只存活了短短的两岁!
以上两种办学形式相对说比较能体现电大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当然还不够完善),经过努力,本可以成为扭转“异化”现象的起点,但是山于种种原因竞然二起二落,终于夭折了。
3.1995年的“注册视听生”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广播电视大学招收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的试点的通知》,自1995年起,全国10个省市电大先行试点。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其办学宗旨是:“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使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质量好、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其性质是:“进一步完善开放办学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办法,学生以自学和收听、收看必要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为主,不组班教学,接受适当的教学辅导,实行完全学分制。”
“注册视听生”的对象,是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凡符合上述条件者,山本人在试点的省级电大报名,经审核合格后,免试注册参加学习,成为电大的“注册视听生”。
国家教委(教成[1995]13号)文件指出:“今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办学的专业、自学考试开考的相关专业,要逐步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本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卓识的设想,衷心希望能早日实现。
目前注册视听生的试点正在顺利进行,我们希望这次不要像前两次那样,既无经验总结,又无改进措施,有头无尾,不了了之。
二、三起二落说明了什么
以上三次相对来说比较(不完全)体现开放办学特点的作法出现了三起二落,说明了什么呢?以个人之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开展远距离开放教育,特别是通过远距离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素质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但是,在具体做法上,看来尚缺乏明确的思路。前面二次试点规模较大,教育管理难免出现过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总结经验教训,办得好的继续发扬,办得差的给予“黄牌”警告,或暂停招生。而不应一起上,一起下,搞一刀切。
第二,1988年5 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第六章,明确规定了中央电大、省(市)电大、地(市)电大、县(市)电大四级电大的职责,但未严格执行。按系统论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职责干扰,尤其是地(市)电大、县(市)电大这两级的干扰更为严重,致使电大教育由远距离变成了近距离,山开放性变成了封闭性,由多种媒体变成了单一媒体,以致出现电大教育的“异化”。
第三,国家教委三次改革措施,既符合逐步把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宗旨,又深受群众欢迎、社会欢迎,为什么未能坚持?虽说是试点,试点当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我们迄今未见有关试点失败的报告。比如“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大学基础教育”是1992年8月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1993 年试点,1995年停止,仅存在了两年。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想办就办,想停就停,给电大系统造成的内部混乱,和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至少说明有关领导机关决策的随意性。
第四,电大的三次改革或多或少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一定联系。电大与自考本来同属远距离开放教育。电大先予自考而成立于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电视播出和助学网络。1980年国家又成立了自学考试委员会,其也有中央、省(市)、地(市)、县(市)四级自考机构,与电大的办学网络并行而存在。但两家各自为政,互不相关,连相同课程取得的学分也互不相通。从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来看,这都是不相符合的。以个人之见,电大与自考应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相沟通,逐步将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等统一起来,最终合二为一。
第五,电视大学招收普专班实施系统的面授教学,这样一来,仅有一点多媒体、开放性的特点又回归到传统的以课堂面授教学为主的老路上去了。久而久之,电大怎么会不“异化”呢?大量组织班级、扩充校舍、增加专职教师队伍等等,这就成为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多少年来传统教育就是这样做的。电大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已经负有社会义务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在职职工和广大农村的农民兄弟。即使招普专班,也只能是利用电大现有电教资源办学的一种补充,而对这种对象的教育必须是远距离、多媒体、开放性的。只有坚持这样做,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特色才能得到充分显示,电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反之,则必然走向死胡同。
三、改革的关键是要姓“电”
今天,大家最关心的并不是电大过去取得了多少成绩,而是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远距离开放大学特点的改革和发展之路。电大目前形成与传统教育几无多大区别的教学模式,原因十分复杂,如能理清这些“乱麻”,以教育大家,当然是件好事。但当前最迫切的还是引导大家把已经逐步形成共识的办学方向问题引向深入。本人认为,电大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电大切切实实姓“电”的问题。为此,提出下列意见与大家讨论。
1.电大要姓“电”,必须按远距离开放办学的要求逐步改造现有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中央电大现有的文字教材与声像教材在内容上几乎是相互重复,这是学生不爱收听收看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音像制作不够精细,学生收看收听的环境和条件又不理想,如此等等,声像教材的使用势必萎缩。建议中央电大牵头,组织省市电大参加,选择1—2个专业中的几门课程,先行试点。有的在文字教材基础上制作较系统的声像教材(但不要简单重复),作为学生自学文字教材的补充;有的可搞插播本;有的可搞复习本。这种声像教材不一定要很系统,可以把文字教材中难于理解和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电教手段演示出来。东南大学接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了七所高校,化了8年时间, 精心制作了大学物理插播本电教片,一共只有320分钟,据说非常精炼,形象生动, 效果很好。电大在重新制作录像片时可以借鉴他们的思路和做法,改变录像片与教材重复和过于冗长的弊病。
2.电大要姓“电”,学生要以“自学为主”,那末,每门课必须编写一本融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于一体,真正起到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指导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和办学干部意见比较多的就是现有的“学习指导书”起不到“指导”作用,尤其是指导书中没有把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融会贯通,穿插说明,加以指导。“注册视听生”要坚持、巩固和发展,也急需要有“文字教材、声像教材、习题、学习方法”等贯穿在一起的真正能起到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指导书”。这是远距离开放办学的基本建设,要作为系统工程来加以考虑和解决。
3.电大要姓“电”,现有办学点的电教设施应有较大改进。据了解,全国电大的办学实体主要在地(市)、和县(市)两级,也就说学生主要在这两级注册和学习。而这两级现有的电教设施大多只是在教室放1 —2台电视机,起转播中央电大卫星播出课程, 或闭路播出某些课程的作用,且设备十分陈旧。学习效果普遍反映不佳。怎么办?本人认为:对这两级电大要增加投入,建立视听教室或视听阅览室,每只座位上配有电视机、放像机、收录机,最好再配有电脑。这样的视听教室既可集体面授辅导,也可接受学生个别学习;这两级电大要具有向学生出租或出借课程录像带或录音带的条件。学生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难以到学习中心学习的可以把学习资料借回家去自学,定期归还,也可收少量租费。要做到学生借录像、录音带就像到图书馆借书一样方便。国外的开放大学和有些社区学院就是这样做的。
4.电大要姓“电”,就要重新认识地(市)级和县(市)级电大的职能。《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第20条和21条中对这两级电大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根据上级电大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提供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组织听课,同时组织适当的面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自学和复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中的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基层电大远远超越了《暂行规定》所赋予的职能,可称之为“功能自动放大”。例如,电大分校对声像教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将中央电大聘请著名教授录制的电教片弃之不用,而山一些并不很称职的教师以课堂面授替代。山于分校本身教师不多,专业科类不全,分校所在地又往往请不到专业对口的教师,于是,就出现教师跨类兼课,甚至跨大类兼课的现象。县市级电大同样如此。这种现象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难于保证。在我国电大的系统建设中,地(市)级和县(市)级电大的建设尤为重要。电大姓不姓“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级电大的办学方向。
四、多种媒体教学的初步实践
这几年来,上海电大为了改变“电大不电”、“远教不远”的状况,除了在系统内对师生加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音像教材的思想教育以外,还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尝试:
1.每学期指定使用声像教材的课目。
每年5月和11月山教务处发文,明确下学期使用音像教材的课目, 一般每个专业1—2门,并通知电教部门作好复录准备。凡指定课目,市电大向各分校免费提供录像带,一个学期使用结束,调换下学期要用的录像带。实施几年来,对电大姓“电”在认识上普遍有所提高,实践上也取得一定成效。
2.进行电授、面授相结合的试点
所谓电授、面授结合将就是文字教材的讲解和这门课的声像教材穿插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一门课程几十小时的录像不分重点与一般全部要看而又时间不够的困难。我们的做法有两种:(1 )教师课前先看一遍录像,然后与文字教材对照分解,哪些应让学生看录像,哪些需要作辅导答疑或讲解。我们在机电类的有关课程中进行试验,效果不错,试点班级的统考成绩要高于全部面授的其他班级:(2 )对录像教材进行二次制作,就是把中央电大录制的课程,进行剪辑;把必须让学生看的内容编辑在一起,引导学生将自学文字教材、看录像和参加辅导答疑串起来,逐步体现远距离、多媒体教学的特色。
3.进行无面授的完全电授的试点
在目前情况下,不搞面授,完全用自学和收看电视录像组织教学无疑是一种符合开放教育要求的大胆的改革尝试。青浦县电大分校开设的《西方财务会计》和《期货贸易》两门课就是用这种方法组织教学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续两届学生这两门课是一次考试通过,平均成绩在75分左右。他们的大胆尝试,证明了“学生自学+收看录像”的学习模式是可行的。如果在学习资料的提供和教师必要的辅导答疑上合理安排效果会更显著。这一做法正符合当前电大试行的“注册视听生”的“不组班”的教学要求。
4.运用电话媒体开展咨询答疑
利用电话开展咨询答疑在国外开放大学教学中已使用多年,在我国则刚刚起步。上海电大1993年以来在每次期末考试前开设电话咨询答疑服务项目,方便了广大学生,也加强了市电大主持教师与分校辅导教师之间的业务联系。每次考前1个月,教务处将电话咨询的课目、 电话号码、教师名单、答疑时间列成表格通知到各分校和学生。这种显示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举措,不仅为学生与课程主持教师直接对话,请教和商讨问题提供方便,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实施几年来,反映良好,受到分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新尝试
发挥电大优势,办出开放大学特色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多媒体教学方面采取和正在采取两项改革措施:(1 )建立视听教室。总校已经建立了一只具有20只座位的视听教室。在每只座位上配有电视机一台,放像机一台,收录机一台,耳机一付,可供教师备课、上课及学生自学时使用;(2)研制CD-ROM多媒体教学片, 这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张光盘内的先进媒体,容量极大,携带方便。我们选择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都要学的《会计学原理》和《统计学原理》两门专业基础课先行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这种媒体一旦达到推广使用的目标,学生可以在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学习。到那时,电大开放教育的形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几点作法,有的已经坚持数年,有的刚刚起步。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明确,不懈努力,坚持实践,持之以恒,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和完善,那么,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远距离开放大学的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