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意识缺失: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节约型社会论文,节约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1)06-0057-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国家的政府更加注重把节约资源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更加注重把节约资源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形式,日益觉醒的社会公众更加注重把勤俭节约作为公民意识提升的显著标志,从而不断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勤俭节约浪潮。从我国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全民节约意识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不仅是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最大障碍,或将直接导致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无果而终。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尽快实现全民节约意识再造,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乃是中国构建节约型社会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全民节约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在我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全民节约意识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弘扬,相反,却处在不断的淡化和缺失当中。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但从全国情况看,铺张浪费之风仍有蔓延,奢侈挥霍之举依旧频现,凸显了当前我国社会全民节约意识的严重缺失。
“从根本上讲,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1],但由于许多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等节约意识的缺失,使得铺张浪费行为在社会诸多方面频现。
(一)一些政府管理者勤俭节约缺失,致使许多自身行为背离节约理念。温家宝总理强调:“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2]然而,多年来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及部门领导节约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铺张浪费严重,投资失误惊人,不仅直接导致了节约型政府建设流于形式,而且也使得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受到影响。
(二)不少企业经营者勤俭节约的缺乏,导致企业浪费十分惊人。企业既是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的主体。一个社会的节约意识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目前,我国企业的节约意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国有企业的浪费状况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三)许多社会公众勤俭节约意识的缺乏,造成奢侈浪费之风不断蔓延。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内各类商品长期短缺,我国公众的节约意识曾空前浓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迅速淡化,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奢侈程度及消费过度已居世界前列。
二、全民节约意识缺失的主要成因
我国全民节约意识的缺失,涉及心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原因。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无疑为我们更好地剖析全民节约意识缺失的原因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依据。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无意识的更深层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的因素在心理上的积淀,也就是深印于脑意识结构中的以前各代人经验的积累和反映。它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3]。当我们透过遍布整个社会林林总总的奢侈浪费现象,追忆在民族血脉中曾经流传几千年之久的勤俭节约传统,两者之间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必定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而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穿越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并普遍存在的对勤俭节约的集体无意识,恰恰是这其中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
(一)自古以来奢侈浪费传统的不良影响。节俭与奢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王公贵族撑起的奢侈文化却始终主导着消费潮流的走向。甚至以多种形式侵润在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之中,每当遇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土壤,便会不时地掀起奢侈浪费的阵阵潮流。
(二)改革开放以后节约理念的时代断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倡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形成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勤俭节约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曾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风行社会、妇孺皆知的勤俭节约理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不仅被在短时期内暴富起来的富裕阶层所嗤之以鼻,而且被相当一部分尚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普通社会阶层所摈弃,甚至被为数众多的掌握公共权力的机关和部门所蔑视,奢侈浪费之风已经成为社会民众思想观念中的顽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中所培养、引导、树立起来的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无可奈何地处在时代的断层之中。
(三)法律体系欠缺带来的管理漏洞。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奢侈、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成功经验。日本以及德国等欧盟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惩罚约束机制,从法律和政策的层面强有力地促进和监督厉行节约、制止浪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立法方面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立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过程之中,不仅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现有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也十分薄弱,对违法者的惩罚约束远远不够。
(四)公共部门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发达国家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表明,公共部门不仅应当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倡导者、组织者,更应当是实践者和示范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带动全体社会共同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奢侈有罪的良好社会氛围。然而,我国的公共部门的行政成本却长期处于极高的水平上,虽经多次治理整顿但效果一般,长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诟病。从宏伟奢华的楼堂馆舍,到支出庞大的公款吃喝;从数目惊人的公款旅游,到数额巨大的公车消耗,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而且客观上对全民节约意识的缺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国民素质教育缺少有效的性格养成。增强节约观念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在这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不仅把节约教育明确列入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而且在教材之中突出体现节约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节约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相比之下,我国在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中,节约方面的教育显得极为薄弱,不仅在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中,仅有一句关于节约教育的内容,而且在中小学教材内容上关于节约教育的篇章也难以见到。这种极为严重的节约意识教育的集体无意识状况,直接导致了全民节约意识的缺失。
三、全民节约意识再造的若干对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如何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国资源已进入濒临枯竭的危险边缘,我国社会将面对更为棘手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全民节约意识能否再造,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按期实现。
(一)大力提升节约资源在基本国策中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基本国策的确定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多年来以法律、党代会报告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等形式确定下来的基本国策共有七项内容,分别是: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对外开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和水土保持等。由于目前这七项基本国策的确定,并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考虑,加之这七项基本国策之间在逻辑上还存在着包含的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的层面上,对什么是基本国策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针对现实条件下我国全民节约意识严重缺失,资源的保有和供给形势严峻,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应当尽快将“节约资源”写入《宪法》,从而从国家根本大法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节约资源,从根本上树立全民节约的意识。
(二)加紧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是,涉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遏制浪费方面的法律与现实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迫切需要借鉴日本、德国等循环经济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完善节约法律体系建设。一要在《宪法》中明确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做出明确要求。二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节约法》等为基本法,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执法监督检查。三要加紧进行对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立法进程,尤其是可以借鉴日本和欧盟的经验,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专项法律体系。四要切实制定完善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
(三)着力改善各级政府机构的公共决策机制。政府的决策行为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行为的失误,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中国要再造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必须再造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新的科学的政府决策流程,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相互制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温家宝总理多次要求构建一个“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但是,我国各级决策机构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近年来的重大决策失误依然存在,在不少地方甚至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状况,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目前仅靠政府内部决策机制的完善,根本无法解决日趋严重的政府机构决策频频失误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立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府决策机制的根本性环节和关键性的突破。尤其是要尽快建立政府、政协、人大三位一体、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全面形成政府动议决策、政协咨询审议、人大监督审批的全新决策机制,确保对包括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决策失误的问题。
(四)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控制行政管理的支出。要想实现全民节约意识的再造,就必须按照“医重疴用猛药”的原则,从根本上遏制政府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真正为全社会树立起勤俭节约的形象。要认真吸取历次清理整顿楼堂馆所、“三公消费”中存在的雷声大、雨点小,要求多、措施少,检查多、纠正少的教训,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彻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应十分强烈的党政机关铺张浪费及“三公”消费等问题。一是必须全面清理党政机关办公场所,严格规定除涉及国家外交、国防等部门外,一律取消独立办公场所,实行各级政府部门集中办公。二是必须全面清理各级党政机关所办的各类培训中心、招待所,将所有这些为党政机关及部门提供内部、外部餐饮、住宿的营业性单位全部推向市场,向社会进行出售,收回资金一律上缴国库。三是必须严格限定公务接待范围,充分借鉴国外党派、政府及部门公务接待规定,除国家有关涉外部门和特殊需要外,单位预算上不再设立公务接待科目。四是必须从严限定公车配置范围,参照日本、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做法,除省部级正职领导外一律取消专车,除公检法等部门外,一般部门公务活动全部改用公共交通。五是继续压缩公务出国范围,严格控制没有实质内容的出国考察、交流、会谈等,尤其是公职人员出国培训。
(五)全面营造覆盖整个社会的全民节约氛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为此,一要大力强化儿童节约意识的养成。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开始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在中国节约意识再造的过程中,儿童节约意识的养成是最基础、最迫切的课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必须把节约意识的灌输和教育,作为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眼,寓教于乐,使我们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懈地坚持下去。二要切实加强在校学生节约意识教育。按我国目前的学制,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时间跨度长达16年。这段时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校勤俭节约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切实把节约意识的培养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强化节约意识教育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的分量,特别要根据学生性格养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三要全面推进社会各界节约意识培养。全社会节约意识的强弱,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节约意识必须深深地植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脑海里,必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大力营造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人人厉行勤俭节约,处处体现勤俭节约,时时做到勤俭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