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的景观、资源价值及其合理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高原论文,景观论文,价值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典型而独特的地理单元,对其生态环境与资源本底进行切切实的分析 研 究,认识其特点与规律,处理好西藏范畴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仅对西藏高原自身的持续 发展,也对开发大西北与大西南有借鉴作用。
西藏高原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各异,应该分类、分区地了解规划。我们将西藏高原地域上 断续呈现的、多样及过渡的自然生态类型总体性地归为冰(冰雪高山)、草(灌草)、水(江河 湖 沼)、林(各类各带森林)四大类。又从分区的角度,划分为五大生态区,它反映了各地域生 态类型的包容性与丰富度。各分区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水热状况、生物种群、历史人文 等 均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有其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这是决定区域性开发与保护的综合依 据。
在确定西藏高原在自然景观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比重上,我认为应充分考虑地势 上“高屋建瓴”的作用与影响范围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与稳定区的比例及分布。在西藏高原 生态环境中,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生态脆弱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4/5,因此 ,对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应既考虑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区域性发展的原则以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较符合西藏高原的实际。
西藏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包括:各生态系统的典型类型与地段,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脆 弱区(地段),以及各类环境中的珍稀物种和资源。
在生态脆弱区内,保护环境与植被至关重要。应明令禁止在生态脆弱区范围内伐木、樵采 、挖根、刨石、取沙等,使脆弱区不至继续恶化,逐步向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对周边的生态 效益方向努力。
在西藏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生态价值极高的地域内,通过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达到 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及稳定生态脆弱区的目的,是西藏高原特定环境及其影响的需 要。现已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综合性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和 特定物种。如珠峰自然保护区、墨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山地垂直带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羌塘 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马鹿保护区、东久赤斑羚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岗乡自然保护区 、巴结乡巨柏保护点以保护珍稀林分和树种为主等等。
在五大生态区内,历史和现实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与重点各有不同。藏北高原(尤其草原 区)历来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对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偷猎现象,使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受到严重的伤害,种群数量锐减。湖泊中广泛分 布的卤虾(Artemia salina)等水生动物也被过量捕捞。当务之急是加强教育和管理,做好以 羌塘自然保护区路卡管制为重点的保护工作。
藏中、藏南河谷高原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植被破坏(尤其灌丛樵采)较为严重。80年代 以来陆续实施的一些生态工程(如农田防护林、薪炭林)和自然保护计划(如湿地保护), 有利于生态恢复。今后应坚持不懈地保护和恢复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为农牧业发展和 城镇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中喜马拉雅南坡大部分沟谷自然面貌较好,少数地区(如亚东)人为影响的历史较长。区域 生态保护的重点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尤其核心区)的管理和森林采伐地段优质森林(如云南铁 杉林、西藏云杉林)的更新恢复。
东喜马拉雅地区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系统优异,局部生态脆弱性突出(泥石流、洪水等), 历史上受人类破坏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小。核心工作当属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保护、生 态林业实践等。
藏东三江流域地形和环境特殊,局部河谷及侧坡历史上森林破坏较重,加之地方性干暖气 候,形成了三江沿岸脆弱的生境和稀疏的植被,现已纳入水源保护的范围。
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的网点,在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方面起到了 作用。
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保护区类别方面尚缺江河源保护类,拟通过 国际合作建立的“四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地跨藏东三江流域大部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旨 在四大河上游植被保护与水源涵养。除此之外,在念青唐古拉主脊南侧麦地卡附近的怒江、 易贡藏布、拉萨河分水岭地带还可建立“麦地卡河源保护区”等。其它地方亦需增建各类 保护点,以形成生态保护的网络。在已建立的保护区(点)内,应着重研究保护对象的生物生 态特性,探索科学的保护方法。保护区以外的各项建设,也应按照“遵循自然、适度开发” 的原则,切实保护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珍稀物种。
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生物种群,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可利用的资源。高原生态环 境一方面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挥整体性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障作用,同时高原生态环境 要素亦是特殊而高效的资源。广阔的西藏高原和完整的山地垂直带,使各类具有景观价值的 生态系统得到充分展布。这些景观形态可分为高山景观、冰川景观、火山景观、岩层景观、 喀斯特景观、河流湖泊景观、高山高原灌草景观和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
冰雪高山景观在喜马拉雅山脉一线特别集中。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一 金字 塔形的冰川角峰,高出冰斗底近3000米,高山及其大型冰川地貌(冰斗、U形谷、冰塔林等 )异常壮观。藏东南第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与加拉 白垒峰夹江对峙,构成了独特的峡谷弯流。海洋性冰川气势磅礴,使山峰、冰川、森林、河 流融为完整的一体性的生态系统景观。念青唐古拉、冈底斯山等山脉的主峰无不在6000—70 00米以上,形成了冰莹巍峨的高山。众多的冰峰景观,俯视全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 考、探险、登山等各界人士。
西藏高原分布有多处火山地貌。在藏北羌塘高原的景观中,第四纪火山群中的火山锥、熔 岩台地(“方山”)、熔岩堰塞湖等一些独特的地貌,与湖盆、草原景观相结合。巴毛穷宗火 山群中的玛尼火山锥,形态完整,锥口直径约300米,呈体育场状。噶尔附近高耸的火山颈 口,酷似屋脊线,形象地反映了“世界屋脊”的雄姿。
岩层景观在藏南地区分布较广,形态各异,规模不等。冈仁波齐峰的水平岩层地貌系“冈 底斯砾岩”与厚层块状砂岩,在差异侵蚀的作用下形成。著名的“札达土林”为第三纪湖相 沉积固结后,经河流切割及风蚀形成,发育阶段各异,姿态万千,其景观价值与规模绝不亚 于北美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或中亚的干旱风蚀地貌景观。
西藏各地遍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地层,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在景观中引人注目。 河流湖泊地貌中景观价值较大的有诸大江河曲流、山溪飞瀑、高湖鸟岛、峡谷湿地等,山 水相连,雪山倒映,群鸟蔽日,鱼跃碧波,水系流域的景观与景点极为丰富。
西藏的草地主要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两大类。高寒草原、草甸在生长季节中,形成广阔 的、绿意盎然的“地毯”,其上更缀以斑斓的野花,常被称之为“五花草甸”,景观壮丽。 高寒草原、草甸虽然植被稀疏,但仍是放牧牛羊的主要牧场,在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野 生动物,如野牦牛、藏羚等。万里羌塘,寂静幽远而又充满生机,尽可以欣赏大自然的壮美 景色和野生动物自由活动、栖息于家园的场景。
藏东南地区的高山峡谷、河谷复合地貌,提供了相应的动植物组分发育的多样性环境,从 而使景观具有总体的生态系统的丰富多彩、多类型镶嵌分布的特点。
如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汽通道北部山峰至河谷的典型景观为:冰川*——冷杉林——铁杉林 * ——溪流、常绿阔叶林*、松阔混交林——河流湖泊、茶园*、常绿阔叶幼林*、松林、柏木 林、塌积坡桤木林等(标*者为优势类型)。
西藏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生物成分与森林类型丰富,受人为干扰较小, 生长发育优异,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分布在墨脱的热带山地季节雨林不仅处于东南亚雨林 分布的最北界,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中较为典型的一类。又如中、东喜马拉雅地区 的常绿阔叶林中,可见到生长茂密、林冠郁闭、林下润泽、杂灌较少和以樟科植物为建群种 的 类型,反映出西藏常绿阔叶林的高度典型性。至于面积广阔、占西藏森林主体地位的亚高山 森林,除了暗针叶林生长优异、生物生产力极高并形成大面积林海的特点外,还以暗针 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三者的伴生而独具景观特色。
景观与资源是密切联系、互补共生,而且很多方面是互通的。各式地貌景观既是地表的生 物与水资源的载体,其本身也是矿石资源和旅游资源。如此丰富而独特的高原景观资源,为 西藏旅游业提供了高效益、优质、无污染的开发领域。再结合自然保护工作,可在保护区的 缓冲地带内或其它风景优美的地段建设一批具有高原科学考察性质的游览地,以展示高原自 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为宗旨,并充分利用海拔2500—3500米气候凉爽宜人的特点。游览地应 保持高原景观特色,建筑物和道路布局,要与高原景观协调,保持风格的自然与净化,使国 内 外游客能提高对西藏高原景观与生物的特点、优势的认识。
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丰富,以循环更新属性来分,有基本恒定的资源——太阳能、风和水 等 ;有可更新的资源——动物、植物;有不可更新资源各类矿物和地热等。
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不同的资源类别应有不同的开发利用原则。属于自然界中恒定的空 耗的资源,如太阳能、风、水等,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属于可更新、不用则废的资源, 如果实、树脂、采伐剩余物、草本的地上部分、菌类等,应尽量采收利用。对虽属于可更新 资源但若利用过度、造成退化、难以恢复的资源,如森林和草场,则应保护与适度的利用。 而对不可更新的资源,如各类矿产、地热等应视技术与设备条件及资源储量,确定开发利用 的规模,使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资源并重兼顾。
在西藏高原,以上各类资源中有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既是恒 定、空耗、无污染的资源,又是区域性优势能源。西藏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较强,全年总辐 射强度均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测算,西藏高原1平方米面积上全年接受的太阳 辐射,相当于228—285公斤煤产生的热量。目前,太阳能在西藏已广泛用于温室种菜、烧水 、取暖等方面。今后还可望有多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
西藏(尤其藏北地区)是我国大风(≥8级或17m/s)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多达100 —150(200)天,比有“风库”之称的甘肃安西(80天)还多,风能的利用潜力很大。藏北许多 地方一年中有6—10个月平均风速达3m/s—7m/s,这样大而稳定的风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西藏发展中小型风力发电的前景可观。
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冰川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外流河总 径流量3290亿立方米/年,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2亿千瓦,同时以居高临下的 巨大位势,突出了水头高的优越性。雅鲁藏布江年径流总量1395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珠 江,居全国第三位。水能蕴藏量约1亿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而单位面积水能 蕴藏量大大超过长江,居全国河流首位。中游“一江两河”地区地表水储量161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51.6亿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降水量的不足,为河谷农业的发展和城乡人 民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外流河水质普遍很好,矿化度一般低于300mg/1,河流上游冰川消 融区和藏东南森林区水质更佳,系无污染的软水、极软水。在科学探测、合理布局的前提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西藏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在西藏高原东、南部边缘,海拔由高到低,包容了各气候带与 相应的物种,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山地热带、亚热带,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一处特殊的中 心,森林植物及相应的木材、药用植物、食用菌等资源类别十分丰富。山地上段亚高山森林 至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气候寒温湿润,孕育了优质木材和高山药用植物、芳香油等珍贵资源。 各带森林、草原、水体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特有动物资源。
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异更使一些生物资源的品质较高,藏东南河谷地带野生及栽培的果树(沙 棘、藏桃、茶蔗子苹果、“苹果梨”、核桃等)生长优异、结实丰盈,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 营养成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汽通道北部的亚热带山地(上段)所产的茶叶品质上乘,易贡 茶 的茶多酚含量达30%左右,超过国内其它品种,有显著的清热作用。出产于亚高山森林带下 段的乌天麻、高山灌丛草甸带的川贝母、虫草、大黄等,均为难得的药材正品,其形成既与 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更是自然状态的生境、小生境的直接产物。
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可更新资源类型中价值高、资源量大的品种可以加工成成品 ,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对木材和药用植物的利用应特别慎重。因为木材虽可更新,但更新 周期长。而药用植物中许多种类生长缓慢、不易繁殖,一些根茎入药的多年生植物,一旦大 量采挖,必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西藏独特的地质历史在形成高原及其生态环境的同时,亦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地下矿产资 源。目前已发现矿产9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30多种。铬铁、锂、铜、硼、菱美、重晶石、 砷、白云母、石膏、泥炭、高岭土等11种矿产的储量均居全国前五位。在板块会聚带之间相 对稳定的沉积盆地中,形成了油田和天然气田,羌塘盆地含油田总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油 气前景良好。
较大规模的地热活动,多与板块碰撞有关,板块碰撞以来形成了沿藏南谷地两侧分布的地 热带。西藏境内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在调查过的164个热田和 水热区中,温度高于80℃的占22%,热泉出口处最高温达95.5℃,多数接近或超过当地沸点 。 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田,位于念青唐古拉主峰南麓,海拔4000—4200米,面积17 .1平方千米,温泉、热泉、热池、热汽井星罗棋布,热液温度可达93℃—172℃,每秒天然 热流量11万千卡,全年放热相当于燃烧47万吨煤,发电潜力达15万千瓦。现已建成装机容量 1万千瓦的地热发电站。开发中的地热田成为拉萨市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热还在局部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分布和参与了盐湖的形成。羌塘高原北部自隆升以来经历 旱化的时间较长,逐步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盐湖(约200个左右),其中除普通盐类(氯化钠、芒 硝等)外,还蕴藏着硼盐、锂盐等特种盐类,锂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是西藏的又一宝贵资 源。
综上所述,西藏的景观与资源有其极为珍贵特殊的、多方面的价值,应切实地处理好开发 与保护的关系,将近期的与长远的利益、地域的与全局的效益真正兼顾并存,互促共保。
标签:自然保护区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高原山地气候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雅鲁藏布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