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过程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论文_陈琼,罗香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我院院前急救过程中存在和常见的安全隐患,而后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8月内实施院前急救的40例患者展开分析,寻找我院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存在和常见的安全隐患;而后对2018年9月-2019年3月内的41例院前急救患者实施整改措施,对比实施前后的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左心射血分数和氧分压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防范措施后41例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均显著较实施前的40例患者低,并且患者满意度高达95.1%,左心射血分数、氧分压显著较实施前的40例患者高,P<0.05。结论:分析院前急救过程中存在和常见的安全隐患后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效果较佳,可明显提高我院院前急救结果,建议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常见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是临床抢救患者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院前急救措施是否完善,标志着医院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管理是否完善。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院前急救挂念的不断加深,致使院前急救工作更具重要性,需要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且病势变化快,因此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1]。此研究旨在分析我院院前急救过程中存在和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8月内实施院前急救的40例患者展开分析,其中男/女(20:20),年龄23-79岁,平均(51.26±10.18)岁。而后对2018年9月-2019年3月内的41例院前急救患者实施整改措施,其中男/女(20:21),年龄24-78岁,平均(51.89±10.25)岁。对比实施前后的81例患者资料,P>0.05。

1.2方法

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强化医院通讯网络建设,在急救工作中运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护人员反应速度,提高急救质量。

提高急救人员素质:(1)增强急救意识:应选派业务技术熟练且责任心较高的护理人员承担院前急救工作,并且提前对其展开培训,确保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开展院前急救工作。(2)强化专业理论和急救操作技能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随时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我院护理人员展开培训,提高并强化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将电击除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全面降低死亡率[2]。

加强护患沟通:在实际急救护理过程中使用文明用语安抚患者及其家属,重视护患间的沟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展开沟通,鼓励患者。

建立轮班制度:固定人员24h带班,确保急救电话专线使用,并且保证急救电话必须24h畅通,随时对通讯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性能较好。提前对本市交通线路进行熟悉并掌握,确保救护车可以第一时间内到达患者所在地区。轮班人员严格执行交班制度,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调度工作的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情况[3];

1.3.2对比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和氧分压水平;

1.3.3对比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4];满意度问卷为科室自制,分值总分100分,评分≥90分则满足非常满意标准,70-90分区间为基本满意,≤70分则为不满意。

1.4统计学

此研究SPSS22.0计算,计量资料“t”值实施计算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百分数(%)表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情况

数据显示整改措施实施后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均显著较实施前低,P<0.05。见表1。

表1: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临床各指标用时比较

2.2对比整改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和氧分压水平

整改措施实施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和氧分压显著较实施前高,P<0.05。见表2。

表2:实施前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和氧分压水平比较

 

3、讨论

需要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加之患者和家属均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急救中极易出现各种纠纷。现阶段,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致使院前急救措施普遍被社会和全民广泛重视[5]。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院院前急救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发现我院主要存在一下隐患:(1)出诊前隐患:①值班人员没有及时接听急救电话,或者在接听电话后对患者地址、病情等信息询问不准确。致使出现事故地点重名、救护车去错地方等现象频发。②医护人员缺乏急救意识,致使没有按规规定时间出诊,导致整个抢救队伍速度被延误。③护理人员出诊时急救物品配备不齐,例如忘带听诊器等现象,从而导致无法正确判断患者病情。(2)现场急救隐患:①出诊人员缺乏全面的专科知识,不熟悉完整的抢救流程,致使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出现误差,从而导致现场急救处理不恰当以及护理操作不规范现象频发。②护理人员对患者处理不当,致使其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而危及患者生命。(3)转运途中隐患:

急救人员未对妥善包扎固定患者,致使其摔下担架或意外受伤。②转运途中监护不严出现意外情况。③转运途中抢救仪器性能不稳定,无法支持患者呼吸。

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先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确保其具有专业的急诊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通过培训从而培养和塑造工作人员临急不乱和有条不紊的工作能力,确保院前急救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红霞.影响院前急救调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15(6):175-176.

[2]刘劲松,张勇燕,何迪辉,等.院前急救中的隐患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8.15(2):163-165.

[3]傅华萍,应旭旻,张建垚.院前急救志愿者手机应用软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35-37.

[4]葛海明,张明,陶旭.院前急救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9):79-81.

[5]刘子贤.深化医改过程中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8):193+203.

论文作者:陈琼,罗香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过程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论文_陈琼,罗香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