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史安娜[1]2000年在《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与水利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系统理论,站在21世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水利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给出了水利需求的预测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水利发展的结构特征——宏观“网络”结构特征、中观“组合”结构特征及微观“实体”结构特征;提出了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水利发展结构框架,即点(城市水利)—线(产业水利)—面(流域水利)的网状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建立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利需求动力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利需求之间的动力学联系,研究了水利发展对国民经济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并进行了仿真试验,从而得出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宏观需求的预测分析成果,为我国21世纪水利发展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从微观层面上给出了水利需求微观实体的财务经济预测分析方法。提出了为满是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对拟建或在建水利工程(尤其是大中型水利工程)今后运营的经济状况、运营潜力、管理效力高低进行预测的方法,如合适的投资资本金确定法及最大可承受运行费用计算法等方法;并以我国在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今后运营能力为例进行实证预测分析。其研究的结论不仅为水利发展微观运行决策提供具体方法,同时还为大中型水利枢纽实现良性运行,提供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张慧青[2]2017年在《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被视为区域职业教育形成和特色发展的标志,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常常转化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匹配与调适。本文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教育领域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经济领域聚焦中观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又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为各个领域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通过不同的"专业"培养来实现的。而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到高职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呈现了怎样的规律和特征?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如何跟随产业结构发展实现科学动态调整的?由这些追问引发出问题意识,研究者试图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国别(地区)视角,通过策略的解读,来认识、发现、反思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互动规律及国外专业结构调整路径,以便为后续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此,论文沿着专业结构调整什么?(调整的内容)和怎么调整?(调整机制)的主线,回溯了建国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外研究则从内容和机制两大方面归纳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并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间的现状、问题及高职专业招生预测作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理论和实践从来都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实证研究范式的运用旨在通过数据分析透析事物的本质,并归纳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做出了综合评价,并利用产业-高职偏离程度和高职-就业偏离程度两个指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职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吻合度做了分析,进而归纳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旨在预测。论文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山东省叁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求得2016-2020年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预计值,从而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论文尽可能的避免经验主义,总结归纳出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五大原则,从经验借鉴、科学规划、行动框架和具体措施四个层面提出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依据统计分析数据指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上便是论文的几个主要章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境)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逻辑。总体上,论文的研究过程是基于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者的思维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也呈现了一种研究的方法论,以期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向大家提供可相互交流和启发的研究范式。

马涛[3]2016年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与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内外系统中各个要素,例如:外部系统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内部系统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出现了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好的或是我们期望的一面,又有不足或是令人不能满意的一面。“今天是昨天的明天”这一经典未来学命题想表达的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切,源头都已潜藏于昨天。过去的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但人类可以通过回顾历史和立足现在以自己的行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来存在着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期望未来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等待或任其发展,而必须积极的行动起来。为了避免行动的盲目性,确定符合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必要的,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目标和制定行动方案?自古以来,人们对未来根深蒂固的执着和探究从未停止,建立在不同观念、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预测是其主要途径和方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未来是怎样的,如何使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符合其本质属性且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我们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过程中能做什么,应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做?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都需要通过事先预测和调控的方法来完成。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与高等教育内外系统要素的变化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学者给予较高关注的研究领域。对高等教育规模未来发展的研究,预测是学者们采取的主要途径,预测又因观测和研究角度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具体方法:即社会需求法、国际比较法、成本收益法、毛入学率预测法、百万比例法和地方政策法、基准增减法等;这些具体方法应用在探索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规律和未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状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为我们确定未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目标提供了参考,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的规律,为预测技术和模型选择提供了依据。基于预测思路和统计方法的不同又有:时间序列分析法(包括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马尔可夫链概率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学生流法、回归预测分析法等。这些统计预测方法设计的思维逻辑主要是事物以往发展的趋势或影响因素会延续到未来,或可以根据以往趋势推导出未来,或过去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仍然是未来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这种思路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以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事实为基础,但从设计目的的角度来看,对未来期望精确判定则是预测走向末路的最大问题。为了达到对未来的精确预测,在缺乏系统关照和数据的条件下,只能采取越来越复杂的数学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基于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现实分析和目前研究成果的借鉴,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现实条件和未来目标,通过假定影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因素多数不变,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毛入学率、高中生源、主体专业为变量,以重点行业、产业、工种与本专科专业的拟合系数及其权重为参量,预测未来五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中的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专业规模及办学条件规模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与状体,预测结果被称为预测量。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专业规模的预测量和预测量趋势可以作为对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和需求趋势的参考值;以在校生规模预测量为变量和现有办学条件为定量,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预测在现有办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随预测在校生规模的变化,办学条件可能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度。在这一预测思路的指导下,本项研究构建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八核预测模型,即由八个核心预测步骤构成:(1)总招生数预测;(2)本专硕博招生总数预测;(3)各本专科招生数预测;(4)各本专科专业招生数预测;(5)各高校各本专科专业招生数预测;(6)各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预测;(7)各高校办学条件系数与在校生规模比较;(8)以在校生规模预测量核定高校办学条件总规模和各高校办学条件规模。为了证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中哪些是可以预测的,将s区域2015年高校办学规模数据带入模型,以基础数据和预测数据,预测和分析了s区域高校办学规模的现状与趋势;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未来发展可能趋势和状态,结合专业与重点产业、行业、工种的吻合系数,以调节和控制专业、产业、行业、工种权重,进行办学规模和教育资源的动态调控。预测本身并不是目的,预测是为了给决策者提供决策和行动方案制定的客观依据,决策和行动方案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预测也不会一次完成,必然是一个预测与调控持续循环反复的过程。本项研究建构的预测模型就是建立在预测与调控相结合的理念基础上的。它不仅是对2016年——2020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预测与调控模型,乃至今后各年度办学规模,均可以据此模型进行预测和调控。该模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型,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增加指标,扩张数据库;同时,还可添加高教系统中的其它指标,比如专业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与发展、教师教学与发展、网络课程与教学互动运行、管理效力等,实现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现状监测、发展趋势预测、问题分析和提供决策参考。而且还可以扩展到基础教育,通过添加基础教育学校与各项办学指标,构建整个教育信息系统,以实现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现状监测、发展趋势预测、问题分析和提供决策参考。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历史责任,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研究人员的一种社会责任。尽管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预测还存在着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如社会需求预测、对行业产业结构未来变化的预测、预测数据的收集、存贮、使用的技术和制度障碍等;但这些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基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在这一极其困难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项研究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提供一点具有可行性的参考。通过理论分析,本项研究构建了预测与调控相结合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希望尽量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精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现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思维、方法的提出和应用都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提供了更好的技术路径,我们也意识到本项研究构建的预测与调控模型还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共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朝着真正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邢福俊[4]2002年在《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促使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循环和流动,这给城市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以来,城市政府只重生产、重产值,不重视城市的水环境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水环境的具体状况、具体条件确定其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更没有切实加强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管理,致使工业布局混乱、比例失调,水资源短缺瓶颈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原本水资源就很短缺,再加上严重的水污染,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减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城市水环境状况能否得到适宜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选择《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一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日益凝聚,我的压力也随着大了起来。首先,水环境的改善,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专题,它还涉及到水利学、水利经济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资源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种学科,如何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恰当地融汇在一起,抓住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角,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与相关模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模式,是本人在论文中所贯彻的基本思路。作为一篇经济学博士论文,本人始终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力争用尽量少的非经济学语言,将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创新之处描述出来。当然,由于水环境的改善涉及到上述的多学科知识,在论述过程中以及在模型的架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上述方面的知识。在论文中,本人从我国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发,论证了在我国必须加强蓄水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紧迫性,研究了蓄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进而分析了造成我国当前水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除了经济发展等原因外,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改传统的供水管理模式为需水管理模式,并具体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准市场化配置、水价、水资源的运营机制以及水资源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侧重于水资源的准市场化配置,强调水价、水权杠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现状应该采取的一种宏观与微观<WP=3>相结合的级差水价机制与水权的合理交换机制,而这些都是管理的具体体现。当然,文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相当广阔与深奥,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展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笔者紧紧抓住了水环境状况的改善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根主线,立足于加强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力争在避免过多的技术性、工程性论述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为该主题服务,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李成[5]2017年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各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而且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格局,使得各国产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进了职业变迁。职业分类是国家进行职业变迁分析的一种常用手法,其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具有显着的正面效应。国家可通过实行职业分类策略,实现人力资本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然而,如果在进行职业分类时,对宏观经济因素的作用把握不当,则会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畸形,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选取现代服务业劳动力投入产出对职业变迁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考察我国1999版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发布十余年来,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2015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分析,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中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主导了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活动”的观点,通过构建经济全球化影响模型来说明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方式,采用全新的实证比较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职业变迁的影响,提出完善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动态更新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是:(1)本文结合国际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相关理论,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和职业变迁基本理论及其文献,通过产业—职业结构变迁量化分析机制,运用产业关联理论、投入产出分析等科学方法,研究现代服务业职业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根据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业态和国际化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2)本文梳理了国际劳工组织、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职业分类实践,按分类规则、分类管理、分类内容叁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经比较研究后发现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作为一种隐性的影响因素,其形成、发展以及对职业变迁所发挥的作用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根据职业变迁量化分析机制,概括出经济全球化影响因素的数据化处理与量化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影响的内在机理,对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数据、方法叁个方面对现代服务类职业变迁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中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规律。不仅表明产业就业结构和职业就业结构变迁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还进一步地量化分析产业变动作用因素、职业本身变动的作用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方向,在各时间段内的结构性差异等量化分析问题。(3)本文搜集了2007-2012年我国服务业投入产出、就业人数等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职业现状进行分析,从内部和外部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机理,发现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职业变迁面临困境及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等特点,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劳动力系数、服务业劳动力投入系数等对就业的带动效率并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与产业相关投入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也说明服务业的职业发展和变迁不能从简单的投入产出来判断,而是受到一系列更为复杂内部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劳动力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中,职业变迁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4)本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发展特征、发展基础,用产业—职业结构模型描述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方式,职业变迁数据,对国民经济各产业进行宏观研究、中观分析和微观验证,研究叁次产业分布的演变,阐述服务业职业变迁的主要问题、解决思路,运用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全球化与职业变迁之间多元素、多层次的技术经济关联特征,分析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变化,认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关联特征、各类需求对不同部门的诱发程度及这些关系的变动特征,验证现代服务业典型职业变迁结果,说明经济全球化形成了新的产业生产分工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主导了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活动。(5)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和职业变迁叁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产业关联模型对经济全球化在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过程的具体影响方式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产业关联模型研究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整理出产业关联表,说明国民经济中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结构,是把各不相同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组成部门优化整合成一个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关联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影响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具体方式,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产业就业结构变化,进而带来职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职业变迁现象。(6)本文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职业分类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顶层框架设计、核心处理技术、工作队伍建设以及组织实施规范四个角度提出了职业分类动态更新的具体建议。(7)本文的分析、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不仅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提供了分析依据,还可为我国职业分类工作更好地实现动态更新提供重要参考。

李云玲[6]2007年在《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恶化的形势下,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抑制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迫切需要对水资源需求的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科学的用水模式、水资源需求调控方式以及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初步研究成果:①提出水资源合理需求的概念,剖析了需水与用水的关系,结合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从宏观尺度上提出水资源需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对影响水资源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②系统总结和评价了国内外水资源需求预测研究现状及其计算方法,提出了宏观规划中适宜应用的方法,以及如何对其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的方法。③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提出水资源需求调控的机理;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节水工程、经济、科技以及管理等手段对水资源需求的调控影响,建立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调控的目标,并对其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④详细分析了我国各个用水部门用水发展历程及其用水效率,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用水与节水水平做出了评价,为我国水资源需求与调控提供了客观依据。⑤应用本文提出的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十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未来水资源需求态势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定量预测。

杨志英[7]2002年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需求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本文在全面分析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新面临的水问题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站在21世纪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福建经济发展的中观层面对水利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对福建水利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满足21世纪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发展战略。 论文从中观经济的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研究水利发展的新思路,即水利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的需求为出发点,应以经济运行的特征为着眼点。在此基础上,构造了水利需求框架结构,并进而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需求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试验,探讨了福建水利发展的模式,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福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利发展的战略对策。

李雪松[8]2005年在《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命源泉,是生命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是资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核心资源。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这四大问题均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土流失常常干扰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混”四大水问题。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限制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 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计划或者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清晰界定水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产权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因此,保障水资源安全必须依靠复杂、复合的制度安排。 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如何将水资源的正、负外部性“内部化”,避免“公水悲剧”。这就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站在水资源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从水资源基本特征出发,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和探讨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制度,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

吕雁琴[9]2004年在《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干旱区水资源有效配置和持续利用为目标,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对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力求在现行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内,构建起全新的、以产权管理为主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效机制和基本模式,为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七章。首先,在分析界定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干旱区水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重点论述,并明确提出其应该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针对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就水资源价值与价格、水权分配与交易、水资源核算、水资源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为了使研究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更具现实可行性,本文还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文章简明扼要地总结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汪党献[10]2002年在《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方法探讨为主线、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力图构建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框架,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有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①探讨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观,分析了水资源需求变化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节水与需水之间的定量分析方法。 ②系统评价了国内外水资源需求研究现状及其分析方法,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模式及其预测方法。 ③探讨并提出了水资源需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研究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水量消耗规律,提出了经济行业用水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资源价格测算数学模型。 ④探讨并提出了水资源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了水资源需求函数、水价与节水、节水的经济学分析、合理水价的制定等问题。 ⑤案例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D]. 史安娜. 河海大学. 2000

[2].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慧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与调控研究[D]. 马涛. 西南大学. 2016

[4]. 中国水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经济发展[D]. 邢福俊.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服务业职业变迁的影响研究[D]. 李成. 河北大学. 2017

[6]. 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D]. 李云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

[7].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需求的理论与实践[D]. 杨志英. 河海大学. 2002

[8]. 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D]. 李雪松. 武汉大学. 2005

[9]. 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D]. 吕雁琴. 新疆大学. 2004

[10]. 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 汪党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