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整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个性教育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划一性教育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而个性教育则是个性化的教育。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即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个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即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
[关键词] 个性教育 个性化教育 个性教育思想 个性教育活动
究竟何为个性教育,或者说怎样理解个性教育,这是当代教育研究应予以探讨和切磋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个性教育既是针对划一性教育提出来的个性化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活动。
一、个性教育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
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表现为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地区、学校的特殊性,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所以,划一性教育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第一,划一性具有使教育退化和僵化的缺点。划一性是与无个性相一致的,无个性意味着无特色和无差别;这样的教育无竞争和进步机制可言,它缺乏活力和生机。日本学者香山健一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看,进步基于差别。单调就是死亡,再生于对比之中。如果没有一点理想的境界,我们的智慧就将冬眠,与此同时,生命力、行动的欲望也将沉睡。追求单一的心理,使人类贫乏。它从共同事业中抹去了每个人的独特因素。”他甚至说:“一切向平等方面迈进的社会,在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有出现动机麻痹的危险。”[①]所以说,划一性是教育生命力和活力的桎梏。第二,划一性否定或不重视人的个性和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个体的独立价值亦即提高教育的价值和尊严,活化了教育。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多种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人的个性是教育的应有追求,而教育的活力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受教育者有无个性。倘若受教育者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也即无个性的个体,那么,班级、学校无疑就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生机的个人的集合体,教育只能是教条的和机械的活动。由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是缺少良好个性素质的“标准件”。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便是千人一面、单一的无生机和进步机制的灰色世界。香山健一指出:“模仿、注重数量和划一时代已经终结。创造力、重视质量,以及个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要求。……破除划一性,促进个性化”。[②]而个性教育正是破除划一性,促进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即英语对应词Personality,humanity,俄语对应词лнчностъ,Гуманностъ);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曰个别化(即英语对应词Individualization,俄语对应词Ннднвндуалнзацня)(包括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即英语对应词Iidividualization,俄语对应词Ннднвндуалъностъ)(包括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四是指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③]。可见,个性化教育具有划一性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总是包涵了即使是最好的单一化的优点,避免了它的缺点、退化和僵化。”[④]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近代化、工业化所需要的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人才的话,那么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国际化、人性化则急需创造性和多样性的人才。创造性和多样性人才是现代社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条件。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具有鲜明良好个性的人,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划一性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痼疾之一。中国当代教育面临着许多困惑,其中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屡禁不止是其主要问题。所谓传统教育指的是历史沿袭下来的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所谓“应试教育”是一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二者虽有不同表现形式,但实质都是划一性教育。要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应“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教育的划一性,推行个性化。个性教育就是针对划一性教育提出来的,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否定。
二、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
变划一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关键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其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1.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是个性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关于人的价值和地位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便有“人是目的”、“人是万物尺度”的说法。后来,康德又提出“只有人类”才是“自在目的”[⑤]的理论。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则认为,人的“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⑥]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强调: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的拥有者和体现者;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我们认为,社会的一切均是为了人——发展科学技术为了人,教育为了人,生产消费为了人,经济、政治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共产主义“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⑦]共产主义不论是作为学说、作为运动,或作为文化、作为制度,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人的生活、人的良好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总之,社会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⑧]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决定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既然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然逻辑地得出教育必须尊重人,即尊重学生的结论。尊重人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在时间、空间这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个性,这是个性教育的基本追求。
2.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人是具有个性潜能的动物。黑格尔认为:“一个东西是人的对象,这就等于它是人的潜在性。”[⑩]“在真正的雕刻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其中包含有使一切力量得以实现的潜能。”(11)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弗洛姆则宣称:“人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的潜能。”(12)马克思也强调过:自然历史进程中赋予人的潜能素质,只是人自身中“沉睡着”(13)的力量。
人的个性的潜能是无限的,一般健康人只在运用着他的潜能的极小一部分。它们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个性教育作为尊重人的教育正是为了激发、唤醒、发现、发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以“实现真正的自我”。
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不是平均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亦即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换言之,个性教育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的、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和自己最爱读的书籍。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我们将其称为个性独特性的发展,它是个性教育的真谛之一。
追求受教育者个性潜能优势的发展并不否定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在当代指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体现了社会和学校对人的发展的一般的统一要求,反映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水平状态。但是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它必须同挖掘人的个性的潜能优势结合起来,因为平均发展最终只能扼杀个性,而扼杀个性将最后导致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潜能优势的发展是在“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展,它的理想最终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个性潜能优势的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反之亦然;个性潜能优势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全面发展是个性潜能优势发展的最终归宿。
3.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个性教育的目标即是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个性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主要是指: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个人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14)。
第一,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如情感、理性、语言、文化、劳动等等,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它表明: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按其必然性来说,他必须追求和实现这种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二是活动的形式。
第二,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主要指个人积极参加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社会乃至世界进行相对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体的、职业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摆脱陈旧的狭隘的社会关系,形成个人独特的相对全面的现实关系和观念。个人形成独特的相对丰富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获得全面发展,有如下主要的具体内容:(1)个人与他人不仅以社会群体中的某一成员的身份相互发生关系,而且还作为个人发生相互关系。(2)在我和别人的交往中,我把别人当作发展自己力量所需要的对象,在这种关系中,个人彼此间互相交流知识经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3)个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多种领域和世界的交往,并尽可能利用社会和世界的全面生产和关系的成果,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以摆脱个体局限、职业局限、地域局限和民族局限。(4)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中,社会的关系转化为符合个人特点的关系,从而获得具有个人独特性的现实关系和观念的全面性。
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乃至一定地区和社区文化在个人那里的内化。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任何个人都是一定时代的产儿,他应该也必须适应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需要,塑造自己的个性,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合作与关心,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增强主体性的要求等都应视为个性教育的内容。(2)任何个人也都是一定社会的产儿,他不能无视他所生活于那个社会的进步要求,他的个性反映着他生活于那个社会的特色,如当前我国提倡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利他性、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理所当然的当代个性教育内容。(3)任何个人都必然生活于一定的地区和社区中,他的个性可能明显地反映着他生活于那个地区和社区的文化特点。因此地区和社区的合理要求也应是个性教育的内容。
第三,“个人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个人自身中的潜力的充分发挥。每个人自身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每个人的潜力都有其特殊性。个性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将这一特殊的潜力发掘出来,否则就会萎缩,这是个性教育的重要任务。(2)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个人身体的健康发展指一定社会中的个人体力和精力的协调发展,从而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保证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指个人的全部心理是完善的、健康的心理而非病态的。(3)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相对全面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个人按其自身的特点来发展其积极的需要和健康的兴趣;由片面的需要和兴趣向相对全面丰富的需要和兴趣发展;由低层次需要和兴趣向高层次需要和兴趣的发展;由占有和利己性质的消极需要向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性质的需要发展。(4)道德和自我意识的独特全面性。个人道德的独特全面性包括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高尚的个体道德人格。它是贯穿于人的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自我意识的独特全面性指个体在自我认识、评价、监督、控制和自我调解等方面的独特和谐发展。它是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4.教育的特色化。个性需要以个性来培养。千篇一律的、模式划一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千人一面的人才。教育的特色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总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教育的外部关系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相比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就教育内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的关系而言,虽然它们具有共性和一致性,但都具有也应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首先,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学活动等不同,它是塑造人的活动,因而有自己独特的活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把握并充分去体现教育的这种独特性,是教育活动得以充分发挥其功效和顺利进行下去的根本保证,如果不顾教育活动的独特性,而一味追求与其它活动的同一性,势必会因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受到惩罚。
其次,就教育的内部来说,教育的特色化主要包括:(1)不同层次、种类、地区的教育和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应具有适合自己特点的特色,如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主要是引导孩子观察和认识世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掌握日常生活知识。读、写、算应不是学前教育的内容,艺术教育不应是所有学前儿童都追逐的教育,课堂教学不应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几乎被异化为毫无差异的升学教育,小学教育内容被搬进学前教育中,致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矛盾,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兴趣被泯灭。再如,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就不应完全等同于城市中学的教学内容。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下的划一性教育模式使农村中学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致使学生升学无望,务农又无专长。(2)同一层次、同一种类、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同是基础教育,有的学校以愉快教育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则以创造教育而与众不同;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坚持走面向实际、注重实用的特色化道路,从而使其由一所在美国并不起眼的学校,一跃进入美国乃至世界著名大学之列。它的特色化的发展实践被誉为“威斯康辛精神”。(3)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化。美国教育专家对我国中等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几十年来不分年代、不分地区、千人一面、万人一书之现状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一方面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知识陈旧率日益上升,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却没有大变动,反差巨大。由于许多学校不开选修课,使一些学生的创造发明才能或其它天资夭折或被埋没。(4)教师的个性。“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学生的个性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良迹,尤其是教师的道德个性、审美个性,以至思想和行为个性会在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真正的教师应不断修养自己的个性,从而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这是以个性养成个性最重要的方面。
教育的特色化是实现个性教育理想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教育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保证。其实质是为每个人的个性向积极方面全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铺路架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内部正在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态势,特色化是树立独特且良好公众形象,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个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个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但教育思想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也必须要付诸于教育实践,当它被付诸于教育实践时,它就是一种教育活动。作为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的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体。
1.个性教育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素质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培养。培养是个性教育的首要功能。青少年时期是良好个性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占主导地位。培养的同时就意味着预防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形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预防起的正是这样的作用。良好个性素质一旦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受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亦即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某些个性素质会萎缩丧失,因此对良好个性素质的不断强化是十分必要的。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个体素质、环境、教育和主体活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及其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个性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必然地具有两种情况,即良好个性素质与不良的个性素质同时存在于受教育者身上。所以伴随着良好个性素质的培养和强化,对不良个性素质的改造也尤为重要。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认识改造自己。改造是个性教育的另一重要功能。培养、强化与预防、改造相辅相成贯穿于个性教育的始终,只是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不同的受教育者时,强调的重点不同。当受教育者的个性处于潜在状态或形成时期时,如儿童期,就着眼于培养;当人的个性进入丰满状态时期时,则主要是强化;当某个受教育者十分缺乏修养,不良个性品质占主导地位时,对他的不良个性的改造便成了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这时培养、强化就似乎成了一种伴生的过程。个性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强化、预防、改造这样的交互作用,实现塑造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可见,它们是同一过程相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从此意义上说,个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培养和强化,是对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预防和改造。
2.个性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现实个性素质指的是作为教育出发点的人的个性素质。作为教育出发点的人可能是婴幼儿、少年、青年,也可能是成年人或老年人;可能是工人、农民,也可能是职员、干部……,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每个正常的人都可能成为作为教育出发点的人。由此决定了作为教育出发点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从人的个性状态来看,有的受教育者是个性鲜明的、丰满的,有的受教育者是个性萎缩的,有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则是膨胀的;从各个学生的个性表现来看,则是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个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存在:内向的学生、外向的学生、具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自私的学生、娇气的学生……。从人的个性性质来看,作为个性教育出发点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可能是利他的,也可能是利己的。个性教育强调的是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特点作为其出发点和教育教学的依据,教育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要建立于对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特点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理想个性素质指的是作为个性教育归宿的人的个性,即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理想的个性素质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有了此目标个性教育就有了方向。个性教育就是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特点为依据,促使受教育者向理想个性素质逼近的过程,或者说是促使受教育者由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其中生长、消长和转化是其运动的主要形式,它们反映了良好个性素质与不良个性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矛盾与斗争。
3.个性教育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个性教育不是否定社会化而强调个性化的极端教育。在个性教育的视野里,个性化与社会化是非同一的但却是统一的过程。其非同一性表现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的独特性的过程。其功能在于促进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人们理解自我个性的特质,以期选择适合自我的社会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其所属社会的文化和规范,以期成为该社会的合格成员的过程。其功能在于促进个体社会意识的发展,帮助人们内化社会文化和规范,进而保证每个个体作为能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合格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其统一性表现为,个性化是社会的个性化,脱离社会的个性化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形成;而社会化是个性的社会化,社会化总是在各具差异的个体中进行,摆脱个性的社会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是一致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的发展是在社会、集体中实现的,是以“个人间的联系”和社会制度为先决条件的。换言之,人的个性是以社会为依托并归属于一定的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范式之中的。所以说,无社会便无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的发展。同样,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实体,个性化是人类开发自身潜力和创造美好社会之必须。所以说,无人的个性就无社会的活力可言。社会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无数具体个人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需要组合成的;个人需要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能在社会需要中对位耦合的。由此便可认为:人的个性化离不开人的社会化,有高度的社会化才会有高度的个性化。同样,只有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社会化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化,也只有符合社会化的个性化才是个性教育应追求的个性化。二者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个性教育也是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形成需要他教育。所谓他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形成更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形成的内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5)它反映的是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6)我们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教育即个性教育,所以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个性教育,自我教育既是个性教育的手段和过程,也是个性教育的理想。因为,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教育对象,而是能动的教育主体。他教育无论多么重要,对受教育者来说,仅仅是一种外部影响,它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活动才能发挥作用。他教育与自我教育作为个性教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其运动中“是按照自身的规律渐生、渐灭、渐强、渐弱地变化,珠联壁合,相得益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最佳教育效果。”(17)一般来说,个性教育是从他教育开始,自我教育是由他教育激发、引导和推动。当受教育者在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时,他教育就会变得顺利,富有效益,自我教育会逐渐变得重要并起主要作用。
综上所述,所谓个性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个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强化受教育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一言以蔽之,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
A COMPLETE COMPREHENSION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Liu Wenxia
(Dept.of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YNOPSIS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 negation of stereotyped education,which is patternized education.But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it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ideology,i.e.to respect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to lay stress 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of personal proficiency and superiority,to advocate training people with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ll-roun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to encourg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education.personal education is akind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i.e.a unified process of training andstrengthening the good personal qualities with preven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bad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education receivers;a motor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receivers from realistic personal qulities to ideolistic personal qualities;an entity of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and of education of others and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personality education,personalized education,personality education ideology,personal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注释:
① ④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② ⑨香山健一著、刘晓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0页。
③王义高:《当代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⑤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9页。
⑥〔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30页。
⑦《列宁全集》第6卷,第37页。
⑧王永昌著:《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导言1页。
⑩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6页。
(11)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296页。
(12) (1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14)邹广文:《论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15) (17)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16)王天一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