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注重有效地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魁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实践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提出,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以其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春天”。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本文以人教版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例谈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1 开题──兴趣为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1.1 整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根据教材特点,老师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结合“单元导语”的提示,初读课文,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从《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从《赵州桥》中领略了这一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的建筑杰作;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欣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神来之笔。学生又从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多个侧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民间工艺和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有效整合中,专题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薄变得丰满,这一组教材中的每项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情感、方法浑然一体的学习情境。
1.2 自由分组,明确研究课题。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门别类组成各研究小组。老师对学生分组情况进行微调: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 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②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
1.3 制定计划,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自由分组后,选出课题组长,根据“课题研究表”,制定本组的研究计划。老师提醒各组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明确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享受研究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过程──实践为主,师生共同走向生活的舞台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老师穿插于各小组之间,与学生共同研究,并当起他们的参谋,及时指导、点拨,帮学生清晰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2.1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整理、共享资料。活动中,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各种各样的资料和信息无从下手时,老师先帮学生明确查找的目标。通过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进行文件检索和查阅、阅读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的实物等,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整理,在小组内如何共享资料。
2.2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实践。学生不仅仅是阅读,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如“端午节”民间习俗组,可以通过端午赛龙舟视频,了解端午节的渊源和相关的知识;可以询问父母,听他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说说端午节民间习俗的变化;可以跟着外婆学着包粽子,做香袋。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所了解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传说,几种习俗,几样物件……在探索、体验中,多角度地打开了认识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扇扇明亮的天窗。
2.3 指导学生调整角色定位,培养合作意识。《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活动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当个人的意见与团体成员有分歧时,既要技巧地表明观点,又不失对他人的尊重。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受科学、合理的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活动中,合作组中的组员,有的借器材、有的走访调查、有的记录监督、有的设计展台负责汇报,人人各司其职,并注意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协助。
3 结题———展示为乐,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3.1 展示交流,使学生共享成功的快乐。分组活动后,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发布会”。
于是,各小组承办一个展台,这样学生在展厅布置、环节设计、介绍形式等方面有了更多得自主性和开放性,小组之间也有了无形的竞争。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布会”上,民族风情小组以“年”为切入口,配合课件结合手抄报介绍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向大家介绍“年”的来历,播放了过年时自己家里亲人团聚欢庆的录象带,并带来了精心搜集的中国结、年画、春联等物件,现场教同学制作中国结,与同学互动对春联,气氛十分火爆。在这个展示的舞台上,每位学生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获取者,既体会着与别人分享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又享受着欣赏别人研究成果的乐趣。
3.2 交流方法,让综合活动更有成效。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布会”上,学生除了展示研究成果,也交流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法,例如:音乐戏曲小组走访社区邻居、请教专家的研究方法,就给了其他研究小组的同学很多启示,知道了如何利用社会上的资源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有目的、有礼貌的采访咨询,提升认识。民族风情小组动手学做中国结、香袋、学包粽子的方法,也让其它组同学受益匪浅。同学们在相互交流和展示中,了解了更多的研究方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魁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1 天笠茂.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 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第1 版.语文出版社,2001.10作者单位:宁波江东第二实验小学
论文作者:竺安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小组论文; 综合性论文; 中华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