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论文_闫鹤

浅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论文_闫鹤

吉林省公主岭市双龙镇中心小学校 闫鹤

【摘要】新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关键词】学生主体,兴趣 培养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探索、提示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美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常设计适当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的百花园中,发掘、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注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以不同的生活现象,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这实际上也对我们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好课堂。以前对于主要知识都是先提出来,再用实验或者事实去验证它,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已经具有的常识上,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慢慢得出的共识。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新素材引出我们的新内容,用这样的以旧带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更加强调层层深入,有目的的提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仍然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干什么,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认识新知识,落实新知识,课后学生的探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块很大的平台。各种情景和课堂提问与学生活动来完成,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验证,不再是老师给出现有的结论,而是在探讨中得到结论。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发现知识的主人。提问更有指导性、目的性,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不断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不至于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型的课堂之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够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但是又能够学到知识。学生的活动始终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目的性很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自主的活动不断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学到新的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的探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总之,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才能从“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

论文作者:闫鹤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浅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论文_闫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