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视阈下的产业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知识论文,技术论文,论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08)06-0480-04
对于产业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将产业作为其研究对象,从中观层面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略有遗憾的是对作为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产业技术——的探究并不深入。本文从知识论的视阈对产业技术进行解读,提出关于产业技术的知识论界定,并对产业技术的知识构成及其特性进行初步分析。
一、产业技术的知识论界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技术的定义,包括能力说、手段说及综合说等等。从知识论的视阈考察技术,就是把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分析其知识性质、构成及演化规律等。近代中国知识论的奠基人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论是以知识为对象而作理论陈述的学问”[1],知识论原本是通过逻辑命题及其阐释进行表述的,基本等同于认识论。现代知识论更多是将认识的结果作为知识,特别是从实践层面来研究知识管理和应用,探究知识的属性和演化的规律。
将技术理解为知识是一些学者已经采取的理论策略。山西大学的乔瑞金教授在其《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中分析了“技术关联人类的知识”是构成理解技术本质的因素,技术是“人们做某事的知识,开发资源的知识,作为技巧和方法的知识”。同时倡导“技术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从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层面对技术的本质做有意义的分析”[2]。加拿大技术哲学家邦格(M.Bunge)从真知(truth)与行为(action)的区别和联系中将知识进行分类,提出技术是关于行为过程的知识[3]。国内学者张华夏和张志林在其《从科学和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一文中明确提出:相对于科学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4]。社会活动指向的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的知识。
把技术理解为知识体系主要有两条进路。其一,从技艺、技能、技巧的知识化、理论化的角度,认为技术是关乎“实践技巧的学问”,经验形态的技艺、技能、技巧最终能够上升为一般形态的技术理论(technological theories),因而技术可以构成为一种知识体系。其二,从当今主要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形态转化来看,认为技术可以被理解为是科学的应用,科学形态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转化为技术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张斌博士的《技术知识论》一书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技术知识的认识论研究,将技术知识划分为“技术本身的知识”和“技术外围的知识”,主要论述了技术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具体的形成过程,以及技术知识的逻辑构成和主要特征[5]。将技术理解为一种关于实践的特殊的知识体系,这与作为过程论的技术观并不矛盾,技术过程论强调技术的过程展开,体现了技术的不同形态,技术形态演变的过程也是技术知识形态演变的过程。下文将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界定产业技术,同时探究其知识演变的过程和内涵。
产业技术是技术演化到产业层面的存在形态。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把作为过程的技术的表现形式归结为:发明、设计、制造和使用。远德玉教授将其进一步解读为技术构想、技术发明、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技术构想历经客观化、物质化后被纳入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形态表现为生产技术,而为完成技术的最终目的,必须实现生产技术的体系化,即与多种相匹配的生产技术综合,进而认为产业技术是生产技术的体系化[6]。作为过程的技术在其自身不断展开中完成其形态的转变,同时也完成了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作为知识的技术在嵌入产业系统的过程中,不但完成了知识物化的过程,同时其结构、功能和内涵上被赋予了产业的规定性。知识的生成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从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转变,是在产业语境中生成产业技术知识体系。
陈凡教授在其博士论文《技术社会化引论》中论述了作为技术社会化重要支撑的技术产业化,其目标是“为了使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最后形成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效益高的社会产业技术”[7]。产业技术是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生成的,丁云龙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产业技术范式的演化分析》中认为:技术产业化也可以视为一个“知识整合”的过程,体现在设计过程中是把“一般性知识、难言知识和专有知识”整合为“内在的连贯的统一体”,强调“各种知识充分匹配、契合”[8]。从知识论的视角来认识产业技术,这样的观点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描述并非十分准确,需要对“整合”一词仔细推敲。就产业技术的生成而言,“整合”的意义是把各个零散要素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整体大于要素之和”的系统功效,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人为因素、外在力量对其进行干扰和组织,并没有打开产业技术知识系统本身。通过对现实产业技术的实地考察,本文认为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知识重构”。“知识重构”特指打开其原来的知识系统,既遵从知识自组织的规律,又应该承认产业语境的他组织作用,在特定产业技术知识语境中,对技术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使其产业语境知识融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成新的技术知识系统。
因此,可以将产业技术视为在产业语境中被重构为具有一定社会实践功能的复杂知识体系。这样界定产业技术的意义有三:其一,秉承了技术哲学研究的“过程论”思想和“工程主义”传统,重构本身就要求打开“技术黑箱”,符合工程主义的研究要求,同时重构也体现了技术演化的过程性;其二,赋予产业技术以STS内涵,产业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的纽带,其社会实践性体现技术—社会互动的关系和结果;其三,从知识论的视角规定了产业技术的存在域——产业语境,知识是在一定语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产业语境的提出为进一步探究产业技术提供必要的逻辑前提。
二、产业技术的知识构成
我国学者宋太庆在其《知识革命论》一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知识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社会包括人工环境、人工智能所创造的一切经验形态、智慧形态、智能形态的总和,而且都外在化为信息;从狭义上讲,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创造活动的产物和再生物,是一切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工具体系和逻辑体系的总和;从特定的知识论角度来讲,知识就是数字、符号,知识就是人类社会思想信息进行传输、存储、生产、交换、使用、消费和创意的数字符号系统。总之,知识是经验、信息、工具、逻辑和思想创意的数字符号系统[9]。从上述的定义来看,技术包括产业技术当然属于知识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技术是实践的知识。
对于知识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也不同。近些年来学界比较热衷于将知识按照其载体进行分类,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日本一桥大学产业经营研究所野中郁次郎教授,他把知识分为形式知识和无形知识,形式知识是指通常我们能够理解的属于常识性的知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无形知识是指通常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却很重要的知识。波兰尼将其分别命名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有学者称之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名称不同,但其所指基本是一致的。其他分类方式有很多,比如按照知识的所属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从企业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角度,维娜·艾莉将知识划分为数据层知识、程序层知识、功能层知识、管理层知识、整合层知识、更新层知识和联合层知识[10]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把产业技术中的知识进行分类有两种进路,一种进路是按照产业技术中的知识形态进行分类,即打开产业技术知识的“黑箱”;另一种进路是按照产业技术中的技术构成进行分类,即打开技术“黑箱”。有很多学者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划分出发研究知识转移。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过于简单却又难以界定,特别是要将难言的隐性知识解释清楚,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张斌博士对技术知识的分类方法值得借鉴,不过笔者认为把产业技术知识分为“产业技术本身知识”和“产业技术外围知识”并用于分析产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知识网络更有意义。另外,本文认为将“产业技术外围知识”调整为产业语境知识更为恰当,下文将进一步论述。在分析产业技术的知识体系时应该坚持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协同体的统一性,又需要完成将产业技术“黑箱”打开的任务。因此,为了研究产业技术扩散中其重构的特性,首先需要从其重构的过程入手,探究重构的对象和结果,坚守技术过程论的思想,打开产业技术“黑箱”,对产业技术作为一个复杂技术体系进行解构,对这个体系中包含哪些技术进行分类,无疑对于研究产业技术在扩散中如何重构有重要意义。
陈昌曙教授在《产业研究论纲》一文中指出,“产业技术是由多种技术构成的复合体,是体系化的技术”,并认为产业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各类产业特有的或专有的作为标志的技术”;二是“通用的、起支撑作用的技术”[11]。第一类作为特定产业标志的产业基础性技术可以称为产业主导技术,例如钢铁产业中的钢铁冶炼技术就是其产业主导技术,产业技术革命的标志就是产业主导技术的变革;第二类通用的支撑技术可以称为产业共性技术,例如钢铁产业中的高炉构造与砌筑技术、鼓风技术等就是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并不能独立决定一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但产业共性技术的提升同样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主导技术与产业共性技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且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产业技术体系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砌筑技术在钢铁产业中是产业共性技术,但在建筑产业中,它便成为产业主导技术。因此,产业技术的知识构成可以从产业技术构成的角度分为产业共性技术知识和产业主导技术知识,同时,产业技术的生成和辩护的产业语境也是一个知识域,在其重构的过程中,产业语境知识也被内化于产业技术之中,这三种知识作为产业技术知识的要素共同构成产业技术知识体系,见图1。
图1 产业技术知识结构图
三、产业技术知识的地方性与开放性
技术在产业语境中经过知识重构生成产业技术,产业语境是理解产业技术内涵的出发点,产业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技术知识具有地方性特征。知识的地方性含义不是指任何特定的或具体地理区域,而是强调知识的生成与辩护的特定语境,知识的地方性并未给知识的生成和辩护框定界限,相反,它为知识的转移和重构开启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地方性同时也意味着开放性[12]。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知识的产业技术,在产业语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而要理解其内涵,则必须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把握。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知识的地方性表现为时效性,就像我们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抱怨毕业时一出校门知识就过时了,其实是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生成和得到辩护的语境发生了变化,需要在新的语境中被重构。产业技术知识也一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总有一些旧的产业技术被淘汰或者过时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产业语境转瞬即逝,或者说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产业技术过时了是因为不适应新的产业语境,或者被新的产业技术所取代。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不断适应新的产业语境,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来生成新的产业技术;而对于企业而言,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关键,必须用适应产业语境的新的产业技术来完成产业技术升级。因此,从时间的维度上把握产业技术的内涵一定要充分理解知识的地方性特征。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知识的地方性表现为地域性,比如在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其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很多知识并不能通用。产业技术知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上个世纪伊朗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就曾引发伊斯兰教徒的集体骚乱。作为知识的产业技术不是不可以被转移,而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目标产业语境中完成知识的重构,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中有过惨痛的教训,耗资巨大的产业技术甚至是整条生产线的引进,就是因为不能与当时国内产业界的相关语境相适应,没有完成在目标语境中的知识重构,使得大量引进的技术部分或完全不能发挥生产效用。某一个区域产业集群总是不能按照设计者的理想达到规模,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产业技术与其转移的目标语境之间不能完成知识重构。甚至我们还可以认为那些大量闲置于实验室和试验室的专利,也是由于在设计和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地方性特征导致的结果。真正把握产业技术的内涵,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是否能够与其转移的目标语境完成重构,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知识的地方性与开放性是统一的,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功的技术转移,就是对产业技术知识开放性最有力的辩护。因此,把握产业技术的内涵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理解知识的地方性和开放性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