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后台湾政局趋势与两岸关系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选举后台湾政局趋势与两岸关系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试析选后台湾政局的走向和两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台湾论文,政局论文,走向论文,试析选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地区第十一届领导人的选举工作目前已落下帷幕,“泛绿”阵营的陈水扁、吕秀莲以50.11%的得票率勉强当选。

陈、吕当选后,岛内民众对台湾政局的走向,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拭目以待,国际社会对此也必定高度关注,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台湾政局的走向

“泛绿”的胜选,最突出的意义在于代表了台湾“独派”的势力已超过了维持现状派的力量,这将使台湾的政局发生重大的转折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岛内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与主流民意的状况,而且意味着民进党可能会有较长的“执政时间”。因此台湾的内在形势将迫使陈水扁和民进党在政治上逐步去实践其所谓的“台独时间表”。这又可以解读为,民进党现在所推行的分离主义政策在岛内已经得到了超过50%民众的支持,民进党也极有可能成为台湾主流民意的代表。其次,民进党在首次获得台湾50%以上民众的支持度后,将会乘胜前进,以继续赢得年底“立法院”的选举。同时,民进党还会大力进行扩张,以至迅速膨胀为台湾政坛上的第一大党,这既改变了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的“蓝大绿小”的政治结构,而且也改变了民进党“少数执政”的局面。陈水扁政权在拥有民意基础之后,其“台独”活动必将会步步升级,在以意识形态来治理台湾的幌子之下,继续会抛出“去中国化”、“制宪”、“正名”等虽与民生无关,但又严重影响两岸关系,甚至会导致台海危机的议题,并将逐步推动“独立建国”的进程。依据陈水扁选前的规划,估计他首先可能是修改现行的“公投法”,为以“公投”手段来实现“和平独立”创造条件,这也是落实民进党党纲及“台湾前途决议文”中最基本的“台独主张”的目标。接着是启动“宪政改革工程”,即进行所谓的“催生台湾新宪法”,这很有可能会对“国旗、国歌”甚至“中华民国”或“主权范围”等极为敏感的问题进行修改,为建立“台湾国”提供“法律”依据。最后是在陈水扁任期届满前宣布正式实施“新宪法”,从而实现“独立建国”的目标。

台湾当局在推动“独立建国”的同时,还将在文化、语言等领域继续全面地推动“台湾正名”或“去中国化”等“文化台独”活动。废除“国家统一委员会”和“国统纲领”,让“中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消失,从而变成一个真正的“台湾国”。因此可以说陈水扁的连任,其“台独”之路已不可避免。同时陈水扁为了巩固自己的“绿色政权”,不仅会对选前支持泛蓝势力的企业或人士进行打击,对国民党的党产进行彻底的清算,以彻底铲除泛蓝势力东山再起的基础;而且民进党还会继续“绿化”公营企业、金融机构、半官方机构、智库组织以及尚未完全“绿化”的重要的工商团体,以充分掌握经济与社会的资源。他们还可以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民进党或“台独”的“绿色媒体”,加强对所谓“统派媒体”的分化打击,从而达到完全掌握舆论工具的目的,使得“泛蓝”阵营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泛蓝”阵营目前对此次“不公平的选举”,虽然正在进行“选举无效”的诉讼,而且“泛蓝”可能也知道“翻盘”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乃是在台湾民众中树起自己的“悲情意识”,以获得民众的同情及表示对民进党丑恶手段的不满,以便在年底的“立委”选举中,以这种“悲情意识”来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继续把持“立院”龙头老大和岛内政坛上最大在野势力的地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由于“泛绿”阵营掌握着岛内庞大的行政资源,对“泛蓝”提出的诉讼可能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继续乘胜打击“泛蓝”势力。这样“泛蓝”阵营的势力必将面临着分裂和衰退,受这种势力不断弱化的影响,“泛蓝”在年底“立委”的选举中,有可能会因大选的受挫与内部矛盾的冲突,而再次输掉“立委”的选举,从而加速其势力的衰退。连、宋等人在负起败选责任的同时,已缺乏继续执掌台湾在野政治势力龙头的合理合法依据,连战势必会逐步淡出台湾政坛,走进历史。既然国、亲两党合作无法顺利夺回“执政”权,选战之后的两党是合还是分?又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与权力斗争。而在这种空前的挑战与危机的变局下,特别是国民党将陷入存亡关头之际,不仅面临着第四次分裂的危险(第一次分裂出了新党、第二次分裂出了亲民党、第三次分裂出了台联党),而且还将面临着权力的重新分配与党内势力的重组。国民党的重新改造,又将面对着党内本土化势力的挑战,党内的本土政治精英们也可能会出来收拾残局、凝聚力量,以准备年底“立法委员”的选举,但也不能排除“泛蓝”阵营中可能会有不少本土派人士投向“泛绿”阵营,党的大权也极有可能为本土派势力代表人物王金平执掌;而作为过去一直在国民党内被普遍看好的马英九,也可能会因外省籍的背景,其政治仕途倍受坎坷。“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国民党”谁能存在?将成为一个新的、又特别突出的问题,王金平很有可能会成为后者的领袖,并和宋楚瑜、马英九争夺在野势力的领导权。而所谓的“马立强”(马英九、现桃园县长朱立伦、现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派和以王金平为首的本土派今后将是国民党内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代表。这种争夺的结果,国民党会不会又进一步地面临着分裂?因为王金平之后的“台湾国民党”所执行的路线已绝对不再会是曾经坚持过的政治路线,而可能面临着政治路线的重大调整,其走向也很可能是认同“一边一国”与开放“统独认同”的“民进党化”,在两岸关系上则和民进党迅速趋同,推行的是一条没有李登辉的李登辉路线。对此马英九是否会成为“台湾国民党”的另一个“宋楚瑜”呢?但是在“台湾化”、“本土化”基本上定局之后,外省族群很可能会在本次选举和年底的“立委”选举之后,进一步地成为政治上的附庸,基本上难以主持和主控岛内的大局;统派势力为此很有可能会萎缩,甚至因此而逐渐消失。

对于戏称“一人党”的亲民党,在“泛蓝”败选的阴霾之下,又将如何看待一贯专横且又自信的宋楚瑜(尽管在第十届“总统”大选中获得过466.5万张选票,其得票率为36.84%)呢?作为选战失利最大的责任归咎者之一的宋楚瑜,在亲民党内则需要作出更进一步的路线调整才能确定未来的政治命运的流向。如果宋楚瑜再将党权交出,在散尽了宋楚瑜光环后的亲民党又将如何生存?很可能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边缘化和泡沫化。尽管这样,国亲两党也必然注定是今后一段时期岛内最主要的反对大党。其朝野政治势力基本上就是“渐进式台独”和“维持现状”两种力量的对立。甚至可以认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几乎可以断定是维持现状趋独。

民进党胜选后,其党内新一轮的权力争夺亦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党内各派在推举自己“副总统”的人选时,相互间就已结怨,而在“内阁”成员的安排上,陈水扁是否会公正地摆平各派呢?如果不然,陈水扁必会成为党内各派的众矢之的,其新一届当局的运作也不会自如顺畅。民进党在台湾岛内虽然已成为一个有着广泛支持群体的本土型的“执政党”,但在连任后,该党还是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对陈水扁过去“执政”四年来所推行的政策,以及其“工作业绩”进行深入的检讨,并逐步向中间路线靠拢,以获取民众更大的支持;二是可能继续走较为激近的“台独”路线,其步伐可能更大。但是不管民进党奉行哪一种选择,可以说台湾岛内“渐进式台独”的实践已经进入了“06制宪”、“08修宪”的启动程式,陈水扁也将正式取代李登辉成为台湾本土势力的核心领袖,在民进党内务实的“台独”路线将进一步取代基本教义派,成为民进党今后主要的理论论述的核心内容。由陈水扁创导的“台独”这种“宪政”法源和民意基础也完全能够成为推行“台独”路线的巨大力量。

另外,“3.20”之后的岛内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变化,仍然取决于中美台三边关系的互动与相互制约。虽然美国因素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的互动不是决定性的,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泛绿”胜选后,首先也会考虑修复因为选战需要而被损坏的台美关系,这种改善后的关系则是大陆最不愿意看到的。“执政”后的“泛绿”当局仍将是继续和美国打交道的主要对象,同时仍将延续之前的亲美政策立场,在美国的军事采购也会继续加大,在这一点上是不会发生本质性改变的。但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影响力有可能会降低,这对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的。即便陈水扁当局对美国“两岸应通过对话来和平解决分歧”的呼吁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美国也不会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因为美国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喜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在两岸关系上左右逢源,交替地打大陆、台湾两张牌。通过此次“大选”,美国认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着力点有限,而美国对台湾的着力点和可利用的手段却很多,并且也很清楚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许多依赖美国的地方。因此美国对陈水扁在今后的“执政”过程中所出的每一招、走的每一步,其态度都可能显得软化和暧昧。

严峻的两岸关系

陈水扁的连任,不但仍然使两岸关系处在胶着状态,也将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个复杂且又十分艰难的时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两岸关系很可能将出现面临摊牌的高危期,因为大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制独”,以防止“台独”的冒险活动可能导致的台海战争危机。如果陈水扁重新对“四不一没有”作出保证,大陆可能会以务实的态度来面对陈水扁的连任(这种可能性不会太大);反之,大陆很有可能会通过美国来向台湾当局施压。陈水扁当局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可能不得不高举“和平”的大旗,以继续推动所谓的“两岸和平互动架构”,来掩盖其推动“独立建国”的目的,最后达到“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的目标。他还会以“一个和平原则,四大议题”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即在两岸“一边一国”的框架下,推动建立所谓的“两岸和平互动架构”与所谓的“两岸关系正常化”来倡导“两岸的协商对话”,以构建新的两岸“政治关系”。陈水扁已承诺,当选后将在“总统府”下成立“两岸和平互动架构”九人推动小组,来推动两岸的相关工作。但是这种建立在“独立建国”基础之上的“和平”目标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在于它无法获得大陆的信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危机重重的两岸关系;再则“3.20公投”的无效结果,也会减少陈水扁连任后与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当然,陈水扁的连任意味着台湾社会结构与岛内民意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大陆原有的“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然面临重新的调整。尽管“泛绿”的当选并不完全意味着台湾民众对“台独”的选择,但却难以弄清民众支持“台独”或支持陈水扁本人的界限,从其客观后果来看,就是选择了“台独”。

另外陈水扁在连任后,将会加快推动“务实外交”的步伐,积极争取参与国际组织,加强与美日的安全合作关系,这必将促使两岸在国际上的斗争更加激烈。台湾当局仍会将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进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的突破口,而且并不排除以“公投”的方式进行造势活动。同时也会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平台,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以突显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作用;他们还会继续争取加入联合国,以制造“一中一台”与“台独”的声势;台湾当局会积极重视改善同美日的关系,以求推动加入美日主导的导弹防御系统(TMD)的进程,以完善台美日间的安全合作关系。在经济上也会继续推动与美国、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由吕秀莲发起成立的“台湾民主太平洋联盟促进会”,将成为陈水扁当局推动“民主外交”的重要组织。台湾还会通过种种方式提升与有关国家的实质关系,谋求同一些小国的“建交”。以上的每一项动作,都是在挑战大陆在国际社会中所奉行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可以预见两岸在国际上的斗争与较量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两岸为此很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陈水扁连任后,其“台独”活动将更加猖狂,可能随时会触及大陆对台动武底线,大陆也面临“战与否”的极为艰难的决策。说实话,大陆是不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是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但这一政策可能会在“台独”的步步升级下,不得不面临着新的思维或调整,可能由“争取和平”、“武力准备”变为“武力准备,不放弃和平”的重大转变。如果这一思维真的成为大陆新的对台政策,那陈水扁的“台独”盲动行为就很有可能触发两岸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个人认为,不论战争后果如何,台湾人民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也是台湾民众自身错误选择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大陆原有的对台“三通”以及两岸经贸政策可能也会作出调整,不会再让台湾当局从大陆获取巨大的利益,而又从事“台独”活动。这样台湾经济将遭受很大的冲击,台湾人民同样也会付出错误选择的代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也会意识到陈水扁推行的“台独”路线已经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然也同样会影响到台海局势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肯定是美国最为关心的。美国也一定会在幕后警告民进党当局“不要在台独的路上走得太远,更不能有激烈的改变现状的挑衅行为”,这使得民进党的政策虽然不断在向“台独”的方向走,却又不敢逾越最后的“红线”,也就会呈现两岸关系虽然持续紧张,且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但却不至于发生战争的情势。两岸关系今后的现状,可能就会处在“危险边缘”的“不战不和”的“冷和僵持”状态。

陈水扁虽然一直在强调台湾产业的自主,以排除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思维,避免台湾成为其他市场的门户而被取代的可能。同时他也清楚“三通”是两岸之间最大的交集点,也是大陆对台政策中政治附加力最少的一个方面,两岸经贸的继续乃是“执政”当局的一个支撑。两岸经贸能否建立互惠互利机制,也是在短期内两岸关系能否有所开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岛内外相关人士都很清楚,不论未来岛内的政局变化如何,两岸的政治关系能否获得改善,只要不出现战争,两岸的经贸关系仍然会呈持续发展的态势。可在几个方面获得重要的进展或突破:

一是两岸双向经贸往来有望获得突破,大陆企业入岛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台湾当局规划在2004年3月前后,将先后开放经过“许可”才能进入的大陆物品、服务等可在岛内刊登广告和进行宣传活动。开放大陆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岛内不动产和在岛内设立办事机构,使得大陆企业进入台湾发展成为可能。

二是台资企业大陆上市可能成为风潮,同时回台上市也将成为可能。台资企业在大陆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继国企、民企、港资、外资之后在大陆经济领域的第五大资本势力。台资急需通过上市方式来寻求更大的发展,在大陆证券市场不够完善与发达的情况下,台资企业主要通过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上市筹资。不过,2003年台资在大陆上市已迈出了重要一步,(浙江的台企国祥制冷首次获准在大陆发行A股,并上市;这是继福建台资灿坤首次在B股挂牌上市10年后首次在A股上市。)这对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目前向祖国大陆证监会的申请上市台资企业超过了100家,预示着未来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将成为一种风潮。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在积极规划大陆及海外的台资企业回台湾上市与发展,并已达成初步共识。若进展顺利,台资企业可能会在2004年实现回台上市,这也预示着两岸及香港相互争夺台资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新的现象与趋势。

三是台商已逐渐将目标转向大陆中西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虽为台商投资重镇,但投资地区却是越来越窄,因而部分台商已经将投资的目光对准了华中、华北、东北与西部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形势大有起色,消费能力增强,已吸引了一些台资企业向西部发展,这预示着中西部地区很有可能成为台商新的重要投资地区。

四是台资企业并购或参股大陆国企改造,将成为新的亮点。目前大陆已有不少地方将吸引台(外)资列为参与国企改造的重要政策。2004年年初已传出,台湾东元电机、国乔石化、台元纺织等公司将要并购大陆国有企业的信息,预计台商在大陆推动国企改革与“振兴东北”政策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台商参与并购国企的热潮。

五是大陆农村市场将成为下一波台商争夺的新目标。台商在大陆布局多年,其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在城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部分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一些有远见的台商已开始调整在大陆的市场策略,并逐渐走向打开农村市场的路子,这些举动很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农村市场商战。

六是科技人才将成为两岸下一波争夺的对象。祖国大陆积极快速地发展,对高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大;而台湾经济环境的恶化,也导致台湾科技与管理人才纷纷到大陆寻求发展,这已引起台湾当局的重视,并加以管制。而另一方面,台湾当局从2004年以来,已进一步放宽了大陆科技人才与商务人士赴台的限制,还希望吸引大陆科技人才到台湾发展,以提高台湾科技水平与产业的竞争力。鉴于此形势的发展,未来两岸科技人才之争将会更加激烈。

七是两岸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贸易摩擦将成为新的争议焦点。两岸相继“入世”后,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重视,特别是两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以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上海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的侵权案,掀开了两岸之间知识产权的保护战。同时,由于两岸间的贸易快速发展,以及出现的不公平竞争,使得两岸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现在大陆已对台湾的进口产品展开了五次反倾销调查,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贸易摩擦出现。

八是台资企业汇台资金持续增加,将成为一种趋势。在台湾当局积极鼓励台资企业资金回流与在岛内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台资企业资金回流开始大幅增加。据台湾“证期会”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9月底,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相公司总计有671家,历年累计汇往大陆的资金为2950亿新台币,累计汇台资金为216亿新台币,资金汇台比重为7.3%,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另外,近两年来,大陆已有不少台资企业开始回台投资与发展,这一现象也值得关注。

另外,大陆与港澳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已正式启动。在加快港澳地区与大陆经济关系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出连带效应,这不仅促进了台商通过在香港的布局和与之合作的方式,尽快地进入大陆市场,而且也激发了岛内各界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模式的新思考,从而共同探讨两岸及港澳四地经济合作的机制问题,以促进中华经济圈的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04-03-28

标签:;  ;  ;  ;  ;  ;  ;  ;  ;  ;  ;  ;  ;  ;  

选举后台湾政局趋势与两岸关系分析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