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国家经济保持又快又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分析当前财税体制现状,提出能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财税体制建议。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建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财税体制则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税降费,部分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仍然需要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完善财税体制机制,以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新常态下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财税部门一直致力于探索推进财税改革,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求的财税体制日益完善,财政收支水平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财政管理质量不断提升,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加显著,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随之日益明显。尤其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财政逆周期操作调节政策的实施,有效避免了经济增速下滑问题,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但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将更多更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迫切需要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进而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1、事权与财权不匹配。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是政府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的关键,但是近年来,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上,收入上基本各占一半,而支出上则主要由地方支出,如2017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为14.6%,地方支出占比则高达85%,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失衡,分税制体制的激励效应逐渐下降,财政体制调动各方发展积极性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自1996年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导致转移支付资金下拨渠道多,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种类繁多,随项目拨付的专项资金管理过于分散;同时各项转移支付政策效应也亟待提升,由于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低,用于指定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数量较大,且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配套,有的县乡级政府资金筹措功能弱,财力匮乏,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程和地区的发展。
3、地方税体系建设需健全。地方税体系是财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其税种涉税信息采集难且处理能力低,数据增值利用程度不高;税源零星分散、征收范围广、收入规模小、征管成本高、流动性大、难管易漏,导致地方调节经济的力度薄弱。需要寻求和设置更确实可靠的地方税税种,以健全地方税体系。
三、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
1、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1)推进预算编制改革。一是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和项目库管理,推进项目库全年开放与三年滚动式项目申报,以实现项目管理与预算编制无缝衔接,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开展对支出和政策预期绩效研判,试行重大项目绩效评审,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完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制度,统筹编制全口径政府预算,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调整预算解决年度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收支问题。四是坚持公共财政本质,突出民生福祉。坚持民生支出精算平衡,确保支出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相适应。
(2)不断深化财政信息公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和督导问责机制;充分运用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媒体等,拓宽财政信息公开渠道,扩大公开范围;同时细化公开内容、深化专项公开,全面公开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政府采购预决算、项目绩效目标预算、政府债务等专项模块,不断提高财政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一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整体化、公开化建设,逐步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公开”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扩大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范围,要求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管预算、财政专户资金等预算均需申报绩效目标;规范绩效目标申报标准,完善绩效目标审核机制,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一并公开。二是为确保实现绩效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需同时监控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三是建立“全面覆盖、部分复核、重点评价” 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部门整体支出和重大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力度。四是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制度化常态化,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加强对绩效评价反映问题的整改落实,并作为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坚决削减低效无效资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进一步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
(1)防控财政收支风险。预算编制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外,不得列赤字。加强全口径预算收支监控,对收支真实性、支出进度、支付能力、资金分配使用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运行风险隐患。
(2)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发挥政府规范举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风险底线。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统筹盘活各类资金资产,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禁变相举债和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3、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促进财力与事权相适应。以清晰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为基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准确划分各级政府应当担负的职责义务,理顺责任和权力并明确与之相匹配的财权和财力,完善促进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增收积极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适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约束条件。提高转移支付结构的科学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重点调控项目的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投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快推进直接税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在“营改增”全面推开并简并、降低了增值税税率的情况下,地方税权应在合理范围内划分与扩大,因此在推进以增值税为代表的间接税改革的同时,需实施以房地产税、资源税为代表的直接税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中应重点打造不动产税和资源税。作为比较适合市、县等基层政府专享税的房地产税,其立法即将稳步推进。未来房地产税的开征,既能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楼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又将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柱,使地方财政拥有稳定可靠的税源,缓解财政困难。
四、结语
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为重点,逐步建立科学的现代财政制度,促进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华伟.财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2):38-39
[2]许卫.着眼利益分配调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N].新华日报.2014(015)
[3]王晓华.财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J].财经界,2014(14):256.263
[4]武国琼.论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策略[J].金融财税研究,2015(11):60-63,76
[5]关洁.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108
论文作者:董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财税论文; 财政论文; 地方税论文; 预算论文; 转移支付论文; 绩效论文; 事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