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关键词: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高校大学生在各类新型网络平台上表现的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这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提供了必要性,运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完成,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以及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都依赖于载体来完成,笔者将简要对网络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进行分析。
(一)网络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得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网络载体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载体能够被教育工作者所操作,教育的主客体之间能够通过网络载体实现互动,教师通过网络载体实时的向学生传播教育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有别于传统载体的枯燥。另一方面,网络载体包罗万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有利于更好的达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因此,将网络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总而言之,网络载体主要是指能够承载并提供教育信息服务,能引起主客体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场所、空间、领域,其具体内容是有差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高校校园环境这一具体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各个高校都需要利用网络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达到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年人才的需要。具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利用网络媒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区别于其他网络载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具有特定的范围,这是有别于其他网络载体的主要特征。二是对象上的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研究对象是青年学生,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部分群体,在网络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载体二者相契合,可以有效改变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形式之一的网络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高校学生的青睐,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接收发布消息、关注时事热点、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形式,因此,认清网络载体的特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载体有效结合,有助于正能量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以往单一的形象,变得生动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每分钟都会有网络信息进行更新,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使得信息传统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沟通交流,充分展现了个体的特征与属性。网络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信息资讯,为大学生个体展现个性、发表观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载体随时随地的接受最新资讯,进而得到充足丰富的知识。此外,网络载体互动性强、形式多样,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具体途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跨时空性
跨时空性是指网络载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最终达到即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目的,这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通过网络载体,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的即时传递,消除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时间隔阂,信息高速传播技术使得信息传播跨越国界,缩短了教育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文字的出现可以说是改变了人类原来的时空感,使沟通变得不限地域,但是这种跨地域带有“时滞”,网络媒体打破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时间、地域的限制,结束了这种“时滞”障碍,实现了实时同步,即所谓超时空性。
网络载体的跨时空性使得大学生变得自由,没有必要像以往一样那样在既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学习工作,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的存在打破了国家、地区之间的壁垒,大学生在网络上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了解世界,与人交流,分享信息,为个人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更新了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之事”。
(三)平等互动性
现实世界里人们的身份、地位、性别在网络世界都被模糊了,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处于一种开放平等的关系中。因为不用面对面交流,打破了传播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网络世界里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以及接受者。
以往的单向传播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互动较少,信息反馈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相比而言,网络载体的平等互动性,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距离,教师将教育信息传播给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网民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进行信息的反馈。此外,网络载体注重互动性,教育客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优于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减轻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网络载体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有利于提升回馈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董晓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唐淑玲.“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3]王君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与特征[J].长春市委党报,2008.
[4]焦梦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载体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梦(1994-),女,汉,河南省开封市,研究生在读,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李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载体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网络论文; 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信息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