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读付秀莹的《旧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学论文,力量论文,记忆论文,世界论文,读付秀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付秀莹的小说《旧院》(中篇,《十月》2010年第1期),虽然并不像她的《爱情到处流传》那样“到处流传”,被广泛选载、评论并接连获奖,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部更加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更加深邃、细微与优美,因而也更加值得重视的作品。《旧院》与《爱情到处流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回忆”,都采用了散文笔法与抒情式的笔调,都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内心的隐痛,以及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沧桑感。但不同的是,《爱情到处流传》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人物与意蕴较为简单集中,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加之小说的标题更吸引人,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旧院》所想要表达的经验,则更加丰富、复杂与微妙,在写作的笔法上也更加自由,更加不羁,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及其遭际,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个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盛世”,及其在时光中的流变,其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忧伤与沧桑。所以,如果说《爱情到处流传》所要表达的只是对一个“事件”的感受,那么《旧院》所要表达的,则是对一个“世界”的感受,前者是具体的,易于把握的,而后者则更加纷纭复杂,更加难以把握,但作者以优美细致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不像“小说”,但它却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更加丰富、幽微而开阔,作者将记忆中的人与事,那些细碎的经验与心疼,一一打捞,并赋予其形式,完成了一个“艺术品”,如果说它不像小说,它却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的体验,或者我们可以说,作者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了我们对“小说”的理解,是表达的需要创造了新的形式、新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这部小说视为“先锋文学”,只是它的“先锋性”并不是来源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而是来源于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传统中国美学的借鉴,以及在此基础上新的形式的创造。或许正是这种基于表达需要的新形式的创造,而不是对某种既定形式的模仿,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
在一般所说的题材的意义上,这部小说写的是“外婆家的故事”,写的是姥姥,姥爷,大姨,四姨,五姨,小姨,“我舅”,以及“我”的父母的故事,所谓“旧院”,是指姥姥家所在的院子,这个院子中住着姥姥、姥爷与他们的六个女儿。小说即以后辈“我”的视角,写了姥姥这个家庭中的人与事,写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纠葛,女儿们的成长、婚恋及其命运,长辈的衰老,乡间的风俗,写出了这个家庭曾有的繁华或“盛世”,以及时间流逝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小说是从“我”的视角去写的,写的都是“我”的亲人,所以笔下带有深厚的感情,写出了已然消失的记忆中的那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并没有回避亲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纠葛,而是既贴近又有所超越,所谓“贴近”是指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抱有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试图去贴近她们的心灵,写出她们幽微深致的内心世界,而“超越”则是指,在过去多年之后,“我”试图呈现出那个昨日世界的完整面貌,不只是人与事,或者旧院的风物,也包括那种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一种挽留,回忆,或者重新回到过去的努力。因而在这部小说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两方面的才华,一种是诗人般单纯善感的心灵,这让她敏感于稍纵即逝的美好景物或瞬间,而试图捕捉住或永远留在心中,比如,“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在旧院,一群姑娘坐在一处,绣鞋垫。阳光静静地照着,偶尔也有微风,一朵枣花落下来,沾在发梢,或者鬓角,悄无声息。也不知道谁说了什么,几个人就吃吃笑了。一院子的树影。两只麻雀在地上寻寻觅觅。母鸡红着一张脸,咕咕叫着,骄傲而慌乱。”这样安静而美好的画面,既来自回忆中的“现实”,也出自作者的心灵,情境交融,形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诗意世界,不只是这一个场景,整部小说都可以视为一个充盈着诗意的世界。
另一方面,在对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中,作者显示了一种“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的把握能力。在小说中,姥姥与五姨的关系,“我舅”与“我父亲”的关系,无疑是最为复杂微妙的。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关系、矛盾及其转变,有着精确细微的描写,“她和姥姥,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很微妙,也很尴尬。她恨这种关系。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而“我舅”则是五姨的上门女婿,上门后他被改称为“舅”,“父亲同我舅,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很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隐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逻辑与复杂性。小说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意蕴的丰富性。
这部小说写的是个人记忆,但又不止于个人记忆。它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经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经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们共同的经验,写出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这唤起了我们内心的记忆与共鸣,让我们可以融入小说的艺术世界,并进而反观自身,获得认同与审美的愉悦。这里所说的共同经验或“集体无意识”,包括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小说中特定时代的描述,在小说的“回忆”中,留下了时代的印痕,比如关于“生产队”的描述:“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那一代,有谁不知道生产队呢?人们在一起劳动,男人和女人,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说笑。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明亮,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认真。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那时,我几岁?总之,那时,在我小小的心里,劳动,这个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它包含了很多,温暖,欢乐,有一种世俗的喜悦和欢腾。如果,劳动这个词有颜色的话,我想,它一定是金色的,明亮,坦荡,热烈,像田野上空的太阳,有时候,你不得不把眼睛微微眯起来,它的明亮里有一种甜蜜的东西,让人莫名地忧伤。”——在这样的描述中,作者所写的虽然是个人记忆,但却包蕴着更加丰富的时代内容,她所写的场景,色调,情感,是铭刻于一代或几代人心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触及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经验,并以独特的个人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其次,是人们对童年与“外婆家”的共同记忆,在童年的时候,谁对“外婆家”不是充满向往呢?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来说,“外婆家”既是我们的家,又不是我们的家,既亲切,又陌生,既遥远,又切近,那里好像是属于我们的一个熟悉天地,但又因为与自己的家有一段距离,因而更具有魅力,也更让人憧憬。因而小说中所讲述的“姥姥家的故事”,那些姨,那些舅,旧院中的枣树,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便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过去,得以重温童年时的那些感受,那些梦。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也写出了我们的共同经验,或“集体无意识”。
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写出了中国人经验、情感的独特方式,或者说,它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无意识”。在这里,我们使用了精神分析学上的“无意识”一词,这是与“意识”、“潜意识”相对应的更深层次的一种意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种“意识”的存在,但千万年来它却积累、沉淀在人类意识的深处,制约着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中,比如在梦境或艺术品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意识”的存在,以及它本能一样顽强的生命力。所谓“民族无意识”,则是指千百年来凝聚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而并不能为我们意识到的那些共同经验,只有借助优秀的艺术品,我们才可以清晰地把握与认识它们,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的民族,以及我们自身。我认为,《旧院》便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艺术品。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情感,而这包括不同的层面:首先,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家庭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对于注重传统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凝聚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恰当地把握住某种“度”,或者如何真切地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非置身其中难以理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这部小说的好处,便在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隐约曲折之处;其次,小说中写到了“重男轻女”在民间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焦虑主要便是由此而来,而这也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小说让我们具体而微地看到了这一观念如何深入了人们的“无意识”,如何影响了这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小说写到了这个家庭的“盛世”及其消逝,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以及叙述者的惆怅无奈。感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并通过一个家庭的盛衰来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传统,从《红楼梦》到《呼兰河传》都是如此,而《旧院》则是这一美学的当代继承者。不仅在这一方面,小说中含蓄蕴藉的表达方法、散点式的结构、散文的笔法以及诗意化的呈现方式,都从传统中国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是充分现代化的,这不仅是指其题材的现代性,而且在形式上,它也剔除了传统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加洒脱,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呼兰河传》的神韵(虽然在二者在色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呼兰河传》更加忧郁,而《旧院》则更为明朗),即它是最为中国的,也是最为现代的——这一点,或许可以给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以启示。
在一个更为开阔的精神视野中,我们可以说《旧院》不仅写出了个人记忆与“民族无意识”,而且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渴望。从《失乐园》到《追忆逝水年华》,从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鲁迅的“朝花夕拾”,都可以视为重归“逝去的好时光”的努力。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那些美好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而生命无常,世道反复,谁又能够真正挽留住什么?古往今来,所有的人无不面临着同样的困惑,这也是人生于世的一种悲哀。只有在记忆中留住那些值得珍惜的东西,才能保持最初的梦想,而《旧院》所要做的,就是挽留住童年的世界与梦想,这可以视为作者个人重返故乡的一种方式,但其中也包蕴着所有人类共同的“乡愁”。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所写的只是个人的童年记忆,但其中却隐藏着我们的“民族无意识”及人类共同的乡愁,因而更加深婉细致,更加博大开阔,但这样一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或丰富的意蕴,但是在作者对个人经验的深入挖掘中,在对童年世界的细致呈现中,却自然而然地开掘出了个人经验中丰富、复杂与微妙的部分,并以最为适合的艺术方法表现了出来。我认为,正是这些最为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正是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乃至人类最为隐秘而又难以道出的痛楚,只有进入到这一层面,进入到“无意识”的深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才能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并重新认识艺术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需要创作者态度上的真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内心走向一个宽广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