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中国科技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事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激励和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科技实力逐步增强
1994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865.9万人,是1978年的4.3倍。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58人,是1978年的2.1倍。研究与开发机构也不断发展扩大,1994年底,全国有独立的科技研究开发机构5860个,有49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在那里工作。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高等院校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1994年全国各类高校共创办研究与开发机构3000个,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79万人。工矿企业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1994年在1.9万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设立11656个技术开发机构,拥有技术开发人员94万人。1994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33997个,设立合作开发项目12844项,参加人数45万人。有2000多个企业实行了总工程师责任制,并设立了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证科技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家不断增加对科技事业投入,国家财政1979年至1994年对科技拨款达1932亿元,占本期财政总支出的4.5%。1994年全国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为0.5%,这反映了我国的R&D活动在发展中国家居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稳步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促使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科技活动全面展开
80年代,国家从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精心组织了各个层次的科技活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10年共取得成果1.5万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农业、资源勘探、重大装备、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等179个项目。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已取得了400多项成果,其中有10%的成果已形成产品进入市场。1994年底,国家建立重点实验室156个,其中有80个对外开放。1987年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到目前全国共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962家。1994年全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99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96亿元,利税总额104亿元。截止1994年底,共建立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2条工业性试范线。从1985年起,国家还组织实施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截止1994年底,全国已建立43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共完成项目5.1万项,为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村培训技术管理人才2070万人。
80年代,软科学研究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960个,研究人员2.9万人,取得947项成果。1993年,根据三种国际检索工具,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20178篇。按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已从徘徊多年的世界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科技服务咨询活动日趋活跃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科协系统已初步形成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服务咨询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截止1994年底,我国已建立了160个全国性科协组织,拥有430.8万会员,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00.9万人,占69.8%。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进一步完善。1994年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30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4个。全年制定、修订各类国家标准1414个。全国共建立了超短波天气警报服务系统发射台1894个。测绘部门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67761幅,公开版地图893种,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和交流领域扩大
我国先后与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83个国家缔结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协定。在联合国系统30多个科技机构取得合法席位。我国学术团体参加国际学术组织600多个。为了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充分利用国际化的大环境,吸引各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近年来,官方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每年达1万项,比1978年增加了8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外交与外贸工作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87~1994年高技术出口额达238亿美元。
取得大批科技成果
1979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4.5万项,是改革前30年的19.3倍,获国家奖励的成果858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7项,国家发明奖226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78项,所创经济效益达3000亿元以上,其社会效益也是十分显著,这些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高技术领域,1979至1994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43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能使卫星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我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我国还成功地完成了水下导弹发射、洲际运载火箭、“长征三号”大力推力火箭的发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建成并运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发电、原子级操纵和原子级加工居世界前列、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实现国内国际联网、“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研制成功,还有籼型杂交水稻和高产多抗性玉米杂交增产效果明显、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等等,标志着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科学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已经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大进步
改革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986~1994年,全国通过技术市场共缔结技术合同185万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965亿元。这表明,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推动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和发展。80年代,国家科技攻关共取得了1.5万项科技成果,有1.2万项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和各个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并获得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亿元。如:在农业方面,培育了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397个,推广面积6.4亿亩;在资源勘探方面采用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矿藏勘探的现代化水平、在钢铁生产方面,转炉炼钢顶底复合氧气吹炼技术、连铸技术得到了推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机车牵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结束了蒸汽机车的生产历史;在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开发了近500种专用集成电路并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行业;在轻工纺织消费品领域,开发出一大批新技术和新产品,丰富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在环境保护、预防自然灾害、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并促进其推广应用,保护发明创造者的权益,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施行。到1994年底,国家专利局共批准专利223152件,其中国内201408件,占90.3%;国外21744件,占9.7%。目前,我国专利实施率为30%,这表明《专利法》的实施对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智力资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必须指出,从整体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近年来,每一研究人员年平均费用,美国为15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员年平均费用为3.13万元人民币,投资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资水平。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经费比例为1∶5∶9。美国为1∶2∶5,日本为1∶2∶4。这说明我国用于基础费用的投资明显偏低。我国文盲、半文盲率为15.9%,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中国大学入学率仅为1.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7%,难以迅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人员的比例仅占人口的1.5%,远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需要。我国应着力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并注意培养一批有技术创新能力,具备多学科知识的高级科技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以确保我国的科技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标签: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