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5707(2008)05-0014-05
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有机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总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搞清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对于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为基石,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为总体布局,涵盖了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与外交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机械相加,而是对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机整合,是一个逻辑严密,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理论体系,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问题,以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这三大理论成果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依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横向的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严密的、统一的。三大理论成果各具特色,又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而且都是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三大理论成果的逻辑主线,其基本原理都是在不同方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体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是否符合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否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价值原则。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原则。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194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及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84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其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要解放思想,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并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涵义。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要与时俱进。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实际上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环境下对实事求是某一方面的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是在不同层面的展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和根本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把二者的关系作任何简单化的解读,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而割裂其内在联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其统一性不仅表现在理论本源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实事求是是其共同的理论精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一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有着根本的不同。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长期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的历史时期,在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二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着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任务。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解决了这两大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不同。从毛泽东思想历史的纵向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就其理论体系而言,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等,并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毛泽东不能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逐一解决。由于晚年的探索走入误区,不可能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的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毛泽东提出,要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据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尽管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但是,毕竟为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思想;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关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建设方面,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819的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有些重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应该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可以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联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链条,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左”的思想禁锢。邓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141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不仅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且使党的创新理论有了科学的称谓。此后又多次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29并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而展开的,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从理论上搞清楚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问题,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这就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根据这一标准,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问题,有效破解理论上的种种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起点和实践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10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坚持改革开放,并注意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
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着奠基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多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从主要矛盾、基本国情、精神文明等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点”。党的十三大从十二个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致轮廓。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进行了概括。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这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理论从思想路线的角度,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的角度,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邓小平理论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此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块基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比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等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理论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比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