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条件论文,需求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 1999)05-0030-07
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基本方面,是动物不具备而人所特有的。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不平衡和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因而精神需求是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特点,是一项新的理论课题,本文作点尝试性研究,仅作引玉之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历史定位
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直接依附于物质需求的萌芽状态的精神需求。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社会分工不发达,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是一体的。从原始人自身的发展上看,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原始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这种精神需求的社会表现形式,就是原始艺术、原始自然宗教、原始巫术,等等。其特点是物质需求和为满足此需求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占绝对的优势,与意识的初步发育相联系的则是精神需求的相对弱小。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30) 一切在后来发展起来的独立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在这里还都是与物质活动及物质需求融合在一起的,这使得人的精神需求带有某种实用的目的。比如,原始舞蹈模仿着各种劳动动作,捕猎部族的画题大部分是人与动物的图形。这些发育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在原始社会已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人类开始从与自然界一体的状态中独立出来,成为面对自然界的主体。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私有制社会的精神需求是以与物质需求相分离为特征的。随着奴隶制的确立,一些人脱离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去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精神创造,这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精神生产和精神需求的发展成为统治者的特权,从而使精神需求获得了脱离物质需求畸形发展的社会形式。
在奴隶社会,满足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主要限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范围,他们控制了生产和享用的一切权利,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根本否定了他们精神需求的存在。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劳动阶级虽然争得了一定的做人的权利,有了发展自己精神需求的一定社会条件,但社会精神生产及其产品仍然被统治阶级严重地垄断着。因此,在社会范围内精神需求脱离物质需求独立发展的特征依然存在。
与物质需求相分离为特征的精神需求的相对独立发展,根源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在奴隶社会,精神生产是以同物质生产相对立的形式出现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产是奴隶主的特权,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则是奴隶的事情。封建社会的生产,也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离为特征。贵族鄙夷物质生产,也鄙夷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精神生产。这除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阶级对立的社会根源之外,还有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原因。封建社会是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工具是直接劳动经验的物化,依仗劳动经验的积累而有所改进,因而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生产没有内在的要求。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直接依附物质需求的精神需求的片面、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满足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也被纳入商品生产体系,这一时期人的精神需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前相比,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精神生产是由相对独立的、作为雇佣劳动者出现的知识分子阶层从事的一项社会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且也是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其直接目的是追逐利润。资产阶级不仅要使精神生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还要让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给资本家带来利润。因此,“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2](p.298)。“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2] ( p.149) 所以贝尔纳在他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鲜明地指出:科学要不是由于它对提高利润有贡献,它永远不可能取得目前的重要地位。
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高度商品化,尽管使自身获得了巨大推动力,促进了人类文明,但由于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影响了精神食粮的健康性,因而使精神需求片面、畸形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与物质需求和谐统一的精神需求的全面、充分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满足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具有了新的性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根本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精神生产主体的知识分子不是雇佣劳动者,他们是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是国家和生产的主人,广大社会成员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而且是精神产品的真正消费者;不仅追求物质享受,而且追求精神享受。精神生产既讲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以便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真善美的精神产品,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始终沿着健康之道前进。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需求,不能不兼有前后两个阶段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市场经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法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合,使人最大限度地物化了,人的精神需求由物质需求派生出来并直接为物质需求服务。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对物的依赖,精神需求仍然会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物质需求。发展物质财富的强烈需要,不可避免地会使与此相关的精神需求方面(如知识、能力需求)片面地强化发展,而使其他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方面相对弱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物的依赖”的时代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转变的过渡环节,是以物为目的向以人为目的转变的过渡环节。就是说,其趋势是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需求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这一前进的方向,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使物质需求和与物质需求直接相关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切实有效地成为人的全面而高尚精神需求发展的有利条件,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不成功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现实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利于发展物质财富的经济机制,正如上文所述,这个阶段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依赖的时代。人依赖于物的需求,仍为发展物质财富的动力。与此相联系,市场经济强化发展和满足的是人的物质需求的方面。
市场经济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必有促进作用,其特点:一是它把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纳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市场经济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精神需求,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而是为了经济效益。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成为另一部分人的物质需求的发展和满足的条件和手段。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下,能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高雅精神产品固然有一定的市场,但那些低级庸俗的精神产品往往也有一定的市场,这类精神产品既不能提高消费者,也不能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精神需求层次和精神境界。二是市场经济只关心与发展物质财富直接相关的人的精神需求方面。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这种成功的社会普遍尺度是货币的物质尺度——人们必须去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求知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人们也需要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观念,使效率观念、平等观念、信用观念、法律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确立和强化起来。
市场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强化了与发展物质财富直接相关的精神需求中的知识需求方面,为人的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拿生产者的产品来说吧,产品的价值不以生产者自己的认定为标准,而是要将其放到市场中交换,以交换中能否得到社会承认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标准。这样,就必然迫使人必须充实与此相关的知识、搜集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力量,以求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否则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荣辱、毁誉、生死、苦乐、得失给所有的人都提供了机遇。怎样琢磨自我腾达,只有上进一路,怯退是衰落的前奏曲。市场如战场,强者胜,懦者败。小生产经营者求安求稳的心理,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的。市场经济显示的不是太平世界,而是活生生的人间竞争。在竞争中全方位地调动了人的精神力量,强化了人的知识需求,而不是使人仅沉缅于物质需求。但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需求的提高、丰富、锻炼、发展,不能只依靠人的自我,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的实践,实践中人与物、人与人结成的关系。人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吃、穿、住、行,又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荣誉、地位、品位、人格。离开了对物的依赖,离开物质产品的彼此交换,人就不能把握自我,也不能发展自我,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使自我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要战胜物,使自我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仅靠人的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外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去促成,在交往中人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把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的同时,也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特点、不同资源占有,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起来。人们必须进行“知识充电”,以便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迎合市场需要,也就是说,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住足。人们在发展物质财富的时候,直接强化了与之相关的精神需求中的知识需求方面,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拓展视野,开发自己的资源,运用自己的技术、智力,参与市场竞争。
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者市场,即买方市场,生产者首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以迎合并满足消费者。生产者只能以自己产品的价廉物美,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只有竭尽全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过去计划经济下,人与人之间彼此收入差距不大,消费结构都差不多,勤劳者与懒散者一起吃大锅饭,谁也不必担心风险,谁也不愁生活无着。“桌子板凳”一样高,你我彼此相同。讳谈人的物质利益,试图在物质利益上铲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就不可能把自己的知识、才能放在发展生产上。我们认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根本动力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有和谐、一致、协调的一面,而且更有矛盾、牴牾、冲突的一面。如果没有人与人的竞争和竞争引起的差别,就调动不起人的精神,社会就失去了活力和生机。而“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有它独特之处,它把人的精神需求也纳入市场,按市场的轨道运行。尽管人的精神需求也被纳入市场,但实际上精神需求未能获得与物质需求相应的地位。因为市场经济机制直接是发展物质财富的机制,这一机制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只是它的“副产品”,并且也局限于与物质需求发展和满足直接相关的精神需求方面。这个“相关”的就是上文所述的知识需求等科技、文化方面。正是由于强化了这“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为人的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和满足,随着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需求在人的需求结构中的地位会相应提高,人的精神需求也会超越知识需求的狭隘界限而向情感、审美需求等更广泛的方面发展。由此可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有其片面性,它只能是精神需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为将来人的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需求的目标定位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下人的精神需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就得探寻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途径,给市场经济下精神需求发展目标以应有的定位。我们认为,这个目标应该定位在人的素质发展上。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用和发展,现被我国引进过来,但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但随着市场激烈竞争,必然要强化与物质需求直接相关的知识需求,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而随着人的知识需求含量的增值、升华及其结构的不断拓展,人们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人的素质发展程度越高,精神需求在其整体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则越高。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高级需求。人自身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也在由低到高地发展,人的素质发展水平越高,精神需求就越突出、越迫切。人的素质发展水平提高了,意味着他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脱离动物界更远了,人的特征更鲜明了。精神需求正是人所特有的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因而其地位不能不随着市场经济下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程度的提高而提升。
人的素质发展程度越高,精神需求的内容则会越丰富,需求层次也会越高。反过来看,人的精神需求内容越丰富、层次越高,则表明人的素质发展程度越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的精神需求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区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归属或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或创造的需要等精神需求都是有低、高的不同层次的。低一级的精神需要向高一级的精神需要发展时,较低级的精神需要不是被舍弃,而是作为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包含在高级精神需要之中,使精神需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个人素质发展的较高水平上,他不仅会有很强烈的自我实现或创造的高级精神需要,而且也一定会有强烈的求知、归属或爱、尊重等精神需要,表现出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全面性。
邓小平提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设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人的精神需求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以“四有”新人为目标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质量,以下三个方面应予高度重视。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文明的成果有三种形态:其一是精神产品形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直接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创造的需求、人格完善的需求等。其二是精神文化环境形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优化社会风气,可以使人们获得纯正的亲情、友谊、爱情等,获得更多的爱、尊重和理解。其三是精神主体形态。它表现为人的素质、思想、心理、习惯等。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们健全的心智,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仰等。而这又意味着人们自我心智健全和发展需求的满足。总之,各种形态的精神文明成果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没有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家园,这就意味着人的精神空虚无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且还能够培养人们健康的精神需求。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使人们摆脱各种庸俗习气和低级趣味,培养人们健康的情趣,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而开发人的精神需求就是拓宽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开发和培养人的精神需求具有人道意义,具有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曾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的需求变得畸形、单一化,如资本家只剩下对金钱的追求,工人只剩下吃的要求,指出这是把人变成“非人”。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克服资本主义那种把人变成“非人”的现象,全面开发人的需求,而开发人的精神需求又必须通过建设精神文明来实现。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的精神动力,而不应把牟取个人“利益”作为动力。市场经济象一个巨大的搅拌器,共产党员、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也不能例外地被搅了进去。市场经济具有与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精神需求目标取向和伦理范式。共产主义者,在战争年代所做的民族民主革命工作,在计划经济年代所做的产品经济工作,与共产主义伦理和精神需求体系并没有大的矛盾。市场经济则不然。在市场经济价值体系中,个人是本位,在市场赚取金钱的多寡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基本尺度。这与共产主义的(精神)需求体系便具有了本质的不同。因为,共产主义需求体系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为本位,以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程度和水平来衡量个人的需求质量。这种状况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者都面临着二重伦理的深刻矛盾,作为“私有者”(在市场经济中,一切有用性都被打上商品烙印,即使个人生命也被视为个人拥有的、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私有财产”),共产主义者必须承认市场规则、市场价值和供求体系,并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作为“私有者”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无法顾及市场伦理与共产主义伦理之间的冲突。作为共产主义者,他又必须“同一切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进而消灭使人类社会处于分裂状态的制度根源——私有财产制度。显然,如何从理伦上解决共产主义者所面临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二重伦理矛盾,是亟待理论界着力研究的一个难题。
在现实操作的层面,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至少有两点是应该认识到的。其一,当一个“清醒”的“私有者”。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是生产不足的必然结果。因此发展生产力,极大地丰富物质产品,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的物质前提。共产主义者作为“私有者”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即自己作为“私有者”所应该做的根本工作,是最终消灭包括自己在内的“私有者”(这里是仅就社会身份而言)。其二,当一个自觉的爱国者。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制度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中国国家现代化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国共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通过活生生的范例,向全人类展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
第三,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文化含金量,以适应蓬勃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的需要。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强烈的影响,并关系到活动效果,因而它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我国是一次全新的实践,对此,我们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足够的基础准备,在素质上也不完全适应,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解决。由此,确立个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以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去积极参与和支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时下之所以会出现社会不正之风、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负责、腐败及企业缺乏活力等消极现象,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也与人的消极惰性的精神状态有关。所以要塑造国民精神,其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从而使人实现由消极惰性向积极进取的转变。
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之后,还要加强知识“充电”,不断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文化含量。随着科学知识的加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然而,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与之结合,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无法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高科技含量设备增多,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推进旧的知识向新的知识发展,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转化,必须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更新人的综合素质。否则,就会限制市场经济及其生产力的发展。当前,继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自然经济历史的古国,本世纪中叶以来又搞了三十几年的计划经济,从总体上说,无论领导还是群众,对市场经济都比较陌生,市场经济的知识不足。搞市场经济而不懂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不了解其存在和发展所依托的经济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再者,要注重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上。一个是如何从中国人、中国经济的特点出发,吸收世界的文明成果,我们“放眼看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向他们学习是为了赶上他们。因此,必须走学习、改造、提高的路子,达到学以致用,用而有效的目的。再一个是如何将外国文化融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中华文化珍宝与现代科技相融汇,与时代精神、国民素质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联结,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在逐步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文化含量的基础上,使人的精神需求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总之,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从总体上讲,人们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比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相对更强烈些,加之市场经济又是直接发展物质需求的机制,强化了与发展物质需求直接相关的精神需求方面。尽管市场经济下人的精神需求有其片面发展的一面,但毕竟是精神需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为人的整个精神需求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199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