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性格匹配、对性格的喜欢程度与青少年期母子沟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子论文,性格论文,青少年论文,程度论文,喜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有关家庭方面的研究课题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行为、教养观念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2]。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互动理论的兴起,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研究者就开始着力探讨现代家庭关系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内存机制,其中涉及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亲子沟通。亲子沟通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核心而基础的方面。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青少年之间通过谈话、讨论以及一起活动(如外出娱乐)等方式交换信息,表达情感的过程,并且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存在相对稳定的规范和模式[3]。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研究者开始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4],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是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探索自我同一性方面。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5]。同时,青少年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6]、自尊[7] 和心理健康[8,9] 等正向的发展结果有密切联系。而有问题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7] 关系密切。可见,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关于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以往研究从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究了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10]。个体特征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沟通双方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其中有关亲子人格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仅有的一两项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影响各自的沟通行为以及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11],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同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性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的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更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近来,方晓义等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考察交往双方的人格互动状况与亲子交往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母子冲突正相关[12]。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理论上,亲子双方人格的交互作用也可能对亲子沟通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儿童发展领域,“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理论逐渐受到关注。该理论由Thomas和Chess于1977年提出,主要观点是当儿童特征与环境的要求不吻合或者不匹配时,就增加了孩子被环境排斥的可能性[13]。吻合度概念涉及个体与环境在许多方面的匹配,如个性、需要、期望或价值观方面是否相似或匹配的问题。Seifer进一步将吻合度操作定义为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期望和行为之间的客观匹配,或者主观报告评价的客观匹配[12]。支持该观点的研究者强调个体与背景特征相吻合的重要性。青少年与背景特征的吻合可能表明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是合适的,从而增加青少年更加积极发展的可能性[14,15]。以往有研究探讨了儿童与背景特征吻合的意义。有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性格越吻合,则学生得到的积极评价越高[16]。关于儿童个体特征与同伴特征的相似性研究也发现,相比不受欢迎的儿童,受欢迎的儿童与友伴在社交地位和友谊网络的范围等方面的相似性更高,儿童与友伴的积极社会行为的吻合度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17]。近来有研究证实,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格相似性与即时的和两年后青少年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负相关[18]。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与背景特征相吻合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亲子沟通中,亲子双方的性格直接参与到亲子交往中,那么亲子性格的吻合程度对于亲子沟通的作用应该比亲子性格吻合度对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接近,作用更为直接。因而从理论上看,亲子性格匹配程度会影响亲子沟通。
在亲子沟通中,母子沟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而且研究也发现青少年与母亲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都更高于父子沟通[10]。母子双方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带进了他们的交往中,这种性格特征可能促进母子交往,或者带来冲突。那么,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一方面,母子双方的性格直接带入亲子交往,应该会直接影响母子沟通质量。另一方面,因为母子性格不是直接具体的沟通行为,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对沟通另一方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也可能间接影响亲子沟通结果,也就是说母子性格匹配对于亲子沟通的作用可能还通过其他中介因素。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亲子性格匹配程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较小[18],以及亲子性格一致性对亲子冲突的作用不大[12],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亲子性格匹配与亲子沟通的关系中间是不是有其他的重要中介因素?理论和实践都支持可能存在中介变量这一假说。另外,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亲子交往的态度对亲子沟通有重要影响作用,如亲子关系满意度与亲子沟通质量呈正相关[19]。还有研究证实了亲子沟通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20]。受这些研究的启发,我们认为母子之间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可能是研究者忽视了的一个联结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重要态度因素。因为母子间的性格相互喜欢程度既是与母子性格有关的重要的态度变量——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可能与母子双方性格匹配的程度直接有关,同时性格喜好也可能增加母子互动的吸引力,促使母子沟通得更频繁和更有效。所以,我们假设,母子性格匹配除了对母子沟通具有直接作用之外,还通过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这一重要的态度变量影响母子沟通结果。母子内外向、稳定性等特征越相似,则越认同与接纳对方的性格,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越高,这种喜欢程度会进一步积极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性格相互喜欢程度可能是性格匹配影响母子沟通的必经途径。
综观母子人格特征与母子沟通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以往研究未曾深入考察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关系,忽视了从亲子特征互动的角度考察母子沟通的影响因素。其次,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这一态度变量与性格匹配、母子沟通的关系。再次,缺乏对母子之间性格相互喜欢程度的中介作用的考察,即母子性格的匹配程度是否是通过母子双方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才间接影响到母子沟通的数量和质量的?这一问题尚未有人探讨。
鉴于以往研究存在一些尚未探讨清楚的问题,本研究拟考察以下内容:(1)母子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亲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是否存在差异?(2)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与母子性格匹配、母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之间的关系;(3)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在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之间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并探究中介作用的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选自成都市两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06份学生及其母亲问卷。剔除各种无效问卷以及根据研究变量删除缺失值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母子被试632对。其中初中生293人(男生110,女生183人),高中生339人(男生159,女生180人)。初中生的平均年龄为13.77岁,高中生平均年龄16.86岁。青少年的母亲的平均年龄为41.60±3.66岁,具有小学文化的有22人,初中文化的有129人,高中或中专文化的有242人,大专文化的有122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有109人(有8名母亲没有报告受教育水平)。
我们进一步检验了参与统计分析的632对母子和排除在统计分析之外的474对母子在人口学变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两个群体的青少年年龄、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就读的学校类型、学业成绩、所担当的班内职务比例、母亲年龄、学历、职业分布比例、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的被试可以代表所选取的整个样本。
2.2 研究工具
2.2.1 学生问卷
(1)人口学变量: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型(重点/一般)等。
(2)性格问卷:采用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少年版(适合8~16岁)和成人版(适合16岁以上)[21],分别调查初中生和高中生。EPQ主要测量人格的三个方面: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人格的三个方面。此外还有掩饰性分量表(L),主要是测定被试的掩饰性或自身隐蔽。施测时初中生采用少年问卷(74个项目),高中生采用成人问卷(85个项目)。青少年性格得分由初高中问卷各自的项目平均分得到,本研究中初中生性格E、N、P、L分量表上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0、0.80、0.66、0.64;高中生性格E、N、P、L分量表上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1、0.85、0.57、0.55。基于本研究的目的,选取E、N、P三个人格维度进行分析。
(3)喜欢对方性格的程度:调查青少年对母亲性格喜好的程度以及母亲对孩子性格喜好的程度,各一个项目,由母子互相评价对方的性格,采用1~5级评分,从“很喜欢”到“很不喜欢”。将项目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母子互相越喜欢对方的性格。
(4)母子沟通问卷:调查母子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参考方晓义等编制的学生问卷[22],自编母子沟通频率问卷,涉及学习、交友、生活习惯、隐私、人品、身体、发展、家庭、社会、休闲等各个方面,共25个项目。问卷为三点计分,1为“从未沟通”,3为“经常沟通”,得分范围在25~75之间。求和取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代表母子沟通越频繁。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1。
母子沟通质量问卷依照Vangelist的访谈结果[23] 编制而成,在房超的研究[3] 中已经得到验证。问卷共32个项目,分别涉及缺乏耐心、否定人格观、命令训斥、缺乏理解、单向沟通、缺乏信任、分歧、行为约束、间接沟通等九个方面的沟通质量。问卷为5点计分,1为“沟通问题很少”,5为“沟通问题很多”,得分范围在32~160之间。将项目反向计分后求和取平均数,分数越高代表沟通问题越少,即沟通质量越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0。
2.2.2 母亲问卷
(1)人口学变量:包括母亲年龄、职业、学历、经济收入等。
(2)性格问卷:采用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14] 测查母亲性格。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内外向0.76、情绪稳定性O.83、精神质0.67和掩饰性O.65。选取E、N、P三个维度,采用总分进行分析。
2.3 施测过程
学生问卷调查的主试由研究者承担,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所有学生在25~50min内完成全部问卷。母亲问卷交由母亲完成,强调真实性、保密性原则,问卷收集后根据学生被试的编号将母子分数配对。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1)为了获得母子性格匹配类型,将母亲和青少年在内外向、稳定性、精神质上的原始得分以平均数为标准进行划分,低于平均数为一组,等于和高于平均数为另一组。我们对分组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T检验发现,两组被试之间在同一性格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2)分别以母子报告的相互性格喜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两个4(性格匹配类型)×2(性别)×2(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来考察性格匹配类型间性格喜好的特点。
(3)为探索亲子性格匹配不同类型之间的母子沟通特点,分别以母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为因变量,以性格匹配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4)为考察性格匹配类型、性格喜好等因素对母子沟通的预测作用,同时考察性格喜好的中介作用,建立多元层级回归方程,并进行路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母子性格匹配类型的分布
表1显示,在内外向方面,母子性格匹配(50.95%)与不匹配类型(49.05%)所占比例大致相当,而在其余两个方面均是匹配类型所占比例超过不匹配类型所占比例(情绪稳定性为:56.64%vs.43.36%;精神质为:60.28%vs.39.72%)。具体而言,在内外向性格匹配方面,母子均为外向类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青少年外向而母亲内向,再次是母子均内向,最后是青少年内向而母亲外向;在情绪稳定性匹配方面,母子均为稳定的类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母子均不稳定性,再次是青少年不稳定而母亲稳定类型,最后是青少年稳定而母亲不稳定;在精神质匹配方面,母子均为低精神质的匹配类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青少年为低精神质而母亲为高精神质,再次是母子均为高精神质,最后是青少年为高精神质而母亲为低精神质。
3.2 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性格喜欢程度的关系
表2显示,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所报告的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存在差异。从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来看,这种差异似乎更多地与母亲性格有关。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当母亲性格外向、情绪稳定或低精神质时,这种母子类型所报告的喜欢对方性格的分数都是最高的;而当母亲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或高精神质时,该类型所报告的喜欢对方性格的分数都是最低的。
图1 性格匹配类型上性格喜好(孩子报告)的特点
MANOVA分析发现,只有孩子报告的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存在显著的情绪稳定性匹配类型与青少年性别的交互作用(F(3,632)=4.14,p<0.01),而其余方面的交互作用均不明显。图1显示了交互作用的情况。
进一步的主效应分析发现,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存在显著的内外型匹配类型、情绪稳定性匹配类型和精神质匹配类型主效应
事后比较(Scheffe)发现,母子都外向的青少年比青少年外向而母亲内向的青少年更喜欢母亲的性格(p<O.05);母子均外向的母亲比其他三种类型的母亲更喜欢孩子的性格(p<0.05);母子精神质都低的青少年比青少年低精神质而母亲高精神质的青少年更喜欢母亲的性格(p<0.05)。
3.3 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沟通的关系
F检验显示,母子均外向、均情绪稳定、均低精神质匹配类型的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都为最高,而母子均内向、均情绪不稳定、均高精神质匹配类型的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基本上都为最低。进一步从数值上可以看出,在内外向和精神质匹配类型方面,母子沟通频率和质量更多与青少年性格有关。无论母亲的性格如何,当孩子性格外向或者低精神质时,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都是最高的,而当孩子内向或高精神质时,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都是最低的。但在情绪稳定性匹配类型方面,沟通频率与质量更多地与母亲的性格有关,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当母亲属于情绪稳定型时,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都最高,而当母亲为情绪不稳定型时,沟通频率和质量的得分都最低。
图2 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沟通频率
图3 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沟通质量
3.4 母子性格的相互喜欢程度在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考察性格匹配类型、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等因素对母子沟通的预测作用,我们进行了回归分析。首先,按照Galambos和Turner采取的方法[24],将母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标准化后的平均数作为母子沟通总分,分数越高代表母子沟通越好。由于亲子性格匹配类型变量都为多分变量,所以第二步生成9个性格匹配类型虚拟变量。为了检验是否母子性格匹配和母子沟通之间的关系以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为中介,使用Baron和Kenny[25] 提出的程序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预测变量必须与结果变量显著相关。第二步,预测变量必须与中介变量(即母亲喜欢孩子性格的程度和孩子喜欢母亲性格的程度)相关。第三步,中介变量应该与结果变量相关。第四步,在控制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后,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减弱或不显著。根据这四个步骤,建立回归方程。首先以母子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为结果变量,以性格匹配类型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其次以母子沟通为结果变量,以性格匹配类型和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最后建立层级回归方程考察中介效应。
通过前两类回归检验,发现只有三个性格匹配类型(母子都外向型、母子情绪都不稳定型和母子精神质都低型)、孩子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与母子沟通之间的两两偏相关显著(p<O.05);而母亲报告的喜欢孩子性格的程度对母子沟通的预测不显著(p>0.05),说明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喜欢程度这一变量没能在母子性格匹配和母子沟通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进一步通过层级回归检验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见表4),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分别在母子都外向型、母子精神质都低型和母子沟通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子情绪都不稳定型和母子沟通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欢程度在性格匹配和母子沟通之间的中介效应标准化路径图如图4。
4 讨论
4.1 母子性格匹配的意义及特点
母亲和青少年的性格匹配与否(即是否吻合)能否影响母子沟通呢?答案是肯定的。亲子性格匹配尽管比性格喜好变量对亲子关系的解释力较弱,但是仍然解释了4.5%的变异,证实了亲子性格吻合在母子沟通中的作用。吻合度是一种动态结构,交往的双方在互动历史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同时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影响对方[14]。互动历史以抚养者—儿童关系的“人格”为特征,其中的方式可能随时间而持续(即类似特质的维度),也有可能在某个特定点上反映出对交往历史的敏感性(即类似状态的维度)。该理论假设,双方特征吻合最好的个体其功能发挥得最好,其中儿童将顺利地达到发展目标并且在发展的特定时期适应良好[14]。本研究发现这一假设也适用于亲子互动领域。研究结果发现,母子双方性格是否吻合确实会影响母子沟通,但是这种母子性格吻合的积极作用是分类别的。只有母子都外向、情绪都稳定和精神质程度都低这些匹配类型才会有较好的母子沟通。本研究的发现部分支持了吻合度理论。
图4 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欢的中介作用模型
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不一致是否一定预示了不良的母子沟通?结果不尽然。一方面本研究发现,虽然母子均为内向、均情绪不稳定和均高精神质等一致性匹配类型,但是母子沟通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发现母子稳定性不一致类型的性格喜好在不同青少年性格稳定性类型中有不同结果:女孩不管自身情绪是否稳定,若母亲性格稳定,就喜欢母亲的性格,而男孩不管母亲情绪是否稳定,只要自己情绪稳定就喜欢母亲的性格。这可能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鼓励男孩独立自主,女孩要乖巧社会化,使得男孩更多从自身特质来决定自己对母亲性格的态度,女孩则反之。若考虑到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没有在情绪稳定性不一致的那些匹配类型之中起到中介作用,情绪稳定性匹配的不一致类型与母子沟通的关系可能是直接的联系并且受到青少年性别因素的调节。进一步的研究有待深入考察这种机制。
4.2 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沟通特点
尽管本研究是考察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关系,但是结果从多方面显示,母亲和孩子自身的性格在性格喜好、母子沟通中发挥了更主要的作用。只要母亲的性格越外向、越稳定和精神质程度越低,则母子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得分更高。母子沟通的频率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沟通一方的性格,孩子更外向、母亲情绪更稳定以及孩子精神质程度低的母子沟通频率和质量越高。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母子沟通有时更多地与孩子性格有关,有时又更多地与母亲性格有关。这正好说明母子沟通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并不完全由沟通的一方来决定。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处于优势地位的母亲,应该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性格特点。
虽然性格匹配的作用不如母子一方的性格作用强,但是本研究仍发现母子性格匹配在母子沟通的频率和质量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内外向匹配维度与母子沟通的关系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母子都外向型比都内向型的性格互相喜欢的程度更高、母子沟通都好。外向的母子更勤于表达和沟通,沟通的主动性更强,因而母子交往的机会更多,沟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沟通的效果会更好,质量更高。稳定性匹配类型间的亲子沟通频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与沟通质量关系密切。情绪都稳定的母子沟通质量最好,至少一方稳定的母子沟通质量也好于母子都不稳定类型。结合前面发现的稳定性匹配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我们认为情绪稳定性可能比内外向和精神质与母子沟通的联系更复杂。
母子精神质低型比其他精神质匹配类型的沟通频率和质量更高。艾森克问卷中的精神质维度指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一个人格特质,但是高分可能代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19]。因此,精神质相似性反映了母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母子精神质程度都高是一个危险因素,但对于母子沟通,主要的是孩子低精神质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即孩子若更宜人,愿意与母亲沟通,则母子沟通更加融洽。
4.3 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的作用及中介机制
在性格匹配与母子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对母子沟通的预测中,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性格匹配的作用,解释了母子沟通25.5%的变异。同时本研究依据Kenny等[25,26] 提出的较为严格的检验程序,发现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在某些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沟通的关系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表现在情绪都不稳定的母子沟通结果完全取决于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而母子低精神质型和都外向型的性格匹配的积极作用通过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进一步促进了母子沟通。都外向的母子会更多发起沟通与交流,直接增加了沟通频率并促进了沟通质量;而精神质都低的母子心理成熟程度更高,因而也能直接促进亲子沟通。从本研究发现的中介效应来看,外向、积极主动且心理更成熟的母亲更受青少年孩子喜爱,这种喜爱也必然是母子沟通的润滑剂,从而提高了母子沟通的质量。进一步比较不同母子性格匹配变量对母子沟通的间接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凡是对母子沟通有影响的母子性格匹配类型变量,青少年喜欢母亲的性格程度都是其中重要的中介变量。其中情绪都不稳定类型甚至完全通过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来影响母子沟通。对比性格匹配类型变量对母子沟通的直接影响作用和间接影响作用,可以看到间接影响的路径更多、作用更大,说明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这一态度变量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是联结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一个主要桥梁。另外,母子情绪都不稳定会降低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爱程度,进而阻碍母子沟通。考虑到青少年对母亲性格的喜欢程度这一变量在母子沟通中的主要作用,以及在部分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沟通之间的中介作用,将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和回复力因素加以培养和干预,促使青少年更加喜欢自己母亲的性格,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某些母子沟通问题。
部分性格一致类型(如母子都内向型、都稳定型和精神质都高型)以及母子性格不一致类型对于母子沟通没有显著影响,也没有通过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的喜欢程度来影响母子沟通。结合前面发现其中一些母子性格一致类型(母子都内向型和精神质都高型)和性格不一致类型的母子沟通频率和质量较差,说明这些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沟通特点确实异于其他性格匹配类型,但是这种联系可能不是性格匹配类型直接带来的,且与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关系不大,可能其中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对对方的性格的感知,对对方沟通意图的感知等,这有待进一步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母亲对青少年性格的喜欢程度与母子沟通的关系不显著,也很少受到性格匹配的影响。这种结果好的一面在于该态度变量不受性格不匹配可能带来的冲突等的消极影响,不好的一面在于它也不受性格吻合的积极方面的影响。结合本研究发现的性格喜好与母亲本身的性格关系更为紧密,关注如何提高母亲的外向水平、情绪稳定性程度,降低其精神质程度,将是促进母子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和母子沟通质量的重要途径。由于本研究为横向相关设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这一变量发挥中介效应的因果模型有待进一步通过追踪研究来验证。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受到父母性别的影响[11,24],由于本研究只调查了母亲的性格,父亲性格没有考察,可能性格匹配与亲子沟通的联系与父母性别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本研究将母亲和青少年各自的性格分成两类,失去了深入考察母子中间型性格匹配与亲子沟通机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性格分成多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5 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性格匹配的母子相当或者多于性格不匹配的母子。
(2)性格均外向,情绪均稳定,精神质程度均低的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比其他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有更好的沟通,部分支持了吻合度理论。
(3)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母子的沟通频率和质量存在差异。在内外向和精神质匹配类型方面,沟通频率和质量更多与青少年性格有关;而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沟通频率和质量更多地与母亲性格有关。
(4)青少年喜欢母亲性格的程度对母子沟通的预测作用强于母子性格匹配的预测作用,并且能够在情绪都不稳定型的母子沟通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母子都外向型、母子精神质都低型的母子沟通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收稿日期:2005—11—03
标签:父母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