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能力论文,核心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以来,一场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s)研究热潮得以掀起,研究者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同时,欧美业界也很快接受和应用了其概念和理论。例如,仅仅是其战略意图的概念提出、核心竞争能力概念孕育时,柯达公司就在其公司中给以推行。一时间,核心竞争能力成为极为流行的说法和观点,如《欧洲管理杂志》的主编斯通海母在与普拉哈拉德会谈时就曾讲过,“核心竞争能力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研究者和经理挂在嘴边的词组”。
竞争能力概念可以说源于分工,而经济学上分工概念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1664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他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换言之,分工意味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等,因而在此方面形成的能力比别人更强。其后,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和税赋原理》一书中,注意到某些组织可拥有不同的资产、技巧和能力,而另外一些组织获得这些资产、技巧和能力的能力则很是有限,并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大概是上个世纪竞争能力概念的雏形。
在李嘉图之后,社会学家塞斯内克于1957年首先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尤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等也分别给出研究结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80年代,黑特和爱尔兰德亦曾研究了公司独特竞争能力与战略、产业和绩效的关系。到80年代末,爱温和米克尔斯在1989年夏发表文章,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使其能够开发出能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在他们看来,核心技巧不同于组织中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它是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是执行组织战略及其成功的关键。
同一年,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期发表了“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一文。文章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在第三期,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发表的“战略意图”一文指出,本田在发动机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无异于向竞争者发出警告,它将有可能进入表面上无关的行业,如汽车、割草机、水下引擎和发电机等行业(事实也果真如此)。 此文一年后,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正式推出了“The
Core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十年发展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其核心竞争能力。
可以看到,核心竞争能力概念产生于承继先哲思想的漫长发展历程之中,其间人们对企业、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企业竞争环境的演变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地,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使得企业不仅要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的变化,更要目光向内,积累自身独特的资源,造就其特有的、可以推而广之的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正是对这种转变的积极响应,其突出表现是创造性地把“核心”的概念与“竞争能力”的概念结合起来,从而使竞争能力这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人们全面关注和应用。
二、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
要理解核心竞争能力,关键是两个区别,一是竞争能力与能力的区别,二是核心与“非核心”的区别。
(一)竞争能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ies)
理解竞争能力不可回避的是明确它与能力的区别。在英文中,这两个词之间有细微的差别,competence源于竞争(compete,competent)一词,有“胜任”的意思,以比较意味为基础; 而capabilities 源于capable,指具有的某种能力。 日常应用中人们常把这两个词统译为能力,但在管理研究中这两个词有不可混淆的含义。乔治·斯道克等认为,竞争能力和能力代表了两种不同但相互补充的公司战略的新范式,前者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后者涵义更为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作者认为,不只是技术和生产方面企业具有竞争能力,在营销等方面同样也具有竞争能力。
从其由来看,人们自1957年起便开始从独特竞争能力的角度来对竞争能力进行研究,其中“独特”表述的是这种能力与竞争对手的差别。企业在某一方面拥有独特竞争能力,即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为出色,在此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为擅长。竞争能力当然是一种能力,但它是“级别”更高的能力,是一种“超常”的能力。例如,学生有阅读理解能力,但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差别很大。具有阅读理解能力是获得书面信息的基本条件,但仅有阅读理解能力并不能保证在考试中通过乃至获得高分。要通过考试或获得高分,必须具有更“高级”的能力,必须要有“过人之处”——竞争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门票;而竞争能力则是企业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竞争能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有人认为企业能力可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如销售、广告、客户服务等)、基础设施能力(如管理信息系统或内部培训)、技术能力等组织内分散的活动、技巧和规章制度。企业某一竞争能力的形成就依赖于其有关能力包括技巧和技术等的整合。例如,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微型化的形成,就是诸多能力整合的结果,这包括:1.市场界面能力:对特定顾客微型化需要的认识和理解;2.基础设施能力:通过培训等措施确保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等部门员工对这种需要有共同的认识理解;3.包括微处理器、微型电源、供电管理、包装制造等多种技术能力。所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他们在强调协调多样化产品的技巧和如何集成多种技术的同时,也强调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
可以说,竞争能力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中的某一个地方,而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既无法完全模仿,更无法完全交易。它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旧;相反,它是集体“干中学”的结晶,将在不断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
(二)核心与非核心
自1957年塞斯内克提出独特竞争能力的概念到1990年的30余年中,人们关注的是某些所谓的具有独特性的竞争能力,但用这种独特性或非独特性与否来限定或描述竞争能力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从竞争能力的内涵看,作为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它本身就具有独特性而难于为企业模仿,用独特来描述竞争能力有重复之嫌;其次,独特竞争能力并不能区别哪些是、哪些不是居于中心地位的竞争能力,而这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而言很是重要,因为他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对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能力都给以关注。直到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正式在“竞争能力”前冠以“核心”二字后,区别核心与非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至少从形式上得到了解决,但理论上的诠释似未见报道。
在我们看来,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提出的最重要意义是使竞争能力这种无形资产的范围经济得以实现。范围经济属生产经济学的范畴,是指由一个厂商生产多种产品而对生产要素的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对于多个企业而言,就是指一家厂商提供具有共同投入品的各种产品要比各个厂商分别提供要节约成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范围经济是指组合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比把这些产品彼此独立地分开生产更为经济,在生产上可使更多产品生产运用同一设备,营销上使更多的产品行销运用同一管道。在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由于可共享企业的某些固定投入(资源),从而可获得范围经济。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C(q[,1])+C(q[,2])+…+C(q[,n]),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q递减。
传统的范围经济思想主要强调通过有形资源的共享而获得范围经济。事实上,随着技术知识这类无形资源在企业创新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对技术知识和原理等无形资源的共享日益成为范围经济的重要来源。作为特殊的无形资源,竞争能力前所贯之核心二字的限定,实际上意味着竞争能力的可扩展性,也即其范围经济的实现程度。事实上,判断核心竞争能力标准之一就是看此竞争能力是否可以提供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是否可以降低公司多个产品的成本等,通俗地讲即是否可以一举多得。再进一步,竞争能力的“核心性”体现在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范围经济上。基于此,我们把核心竞争能力通俗地定义为能够实现最大程度范围经济的“过人之处”。当企业具有这种过人之处时,就可以借此而进行多元化经营。
三、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
如同诸多无形资产一样,核心竞争能力也存在管理问题,它包括核心竞争能力的识别、造就、应用以及保护和巩固等方面。
(一)识别。企业有效“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的前提是企业经理首先要对现有核心竞争能力有清晰的认识。首先要明确,企业是否存在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决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其实,对于竞争优势已经获得的企业,识别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面深入理解企业获得当前成功的技巧的过程,是拨开当前服务市场的迷雾发现新业务的过程。核心竞争能力的成功识别,为主动管理企业共同拥有的这种最有价值的资源奠定了基础。此过程主要通过一系列由高层领导参加并主持的研讨会或恳谈会来完成。
从识别标准上看,核心竞争能力至少要满足三方面的测试:1.它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它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于为竞争对手模仿?2.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或苹果公司的用户友好设计。核心竞争能力应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利益的买点或卖点。以上两者是对竞争能力的判断根据。3.它是否实现了范围经济?表现在是否覆盖了多个部门或产品?是否提供了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核心与否,这是最关键的。
(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形成,如何造就?以人为例,人某项杰出才能的形成可归咎于先天基础加后天刻苦锻炼而成。对于企业而言,则应包括:1.开发或获得构成的技巧和技术,以组成特定的竞争能力——物质基础;2.整合这些技巧和技术以形成竞争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投入一般可以获得,后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是关键所在。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就是如何协调整合所有这些多种多样技术和技巧,而这往往是一个漫长而需要始终如一地努力的过程。这首先要求对于何种竞争能力应该构建和支持有一致的看法,其次就是负责竞争能力形成的管理队伍的稳定。而这些没有高层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的。当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最复杂、也是最关键的过程,这里仅粗浅地提出两点。
(三)应用。企业有很多核心竞争能力,意味着许多开发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的潜力的存在,如果只是在某个部门应用,则意味着范围经济的未曾实现,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使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的发挥,就需要在公司内部乃至外部不断地运用核心竞争能力,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或者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这是核心竞争能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的时候,也是实现最佳范围经济的时候。企业据此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核心竞争能力具体应用的最大问题其实也是资源的配置问题,不过这种资源的载体往往体现为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核心竞争能力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同资产平衡表中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配置虽然日益得到重视,至少人力资源经理常常骄傲地宣称,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但其实这种人力资本的配置或分配机制亟待加强。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总结日本公司的经验,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设置机制,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具潜力的竞争能力上。另外,竞争能力的载体——雇员经常的思想和经验交流也有利于竞争能力的转移,具体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正式、非正式的研讨班或讨论会等。
(四)巩固。企业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会丧失,这需要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其保护和加强始终给以高度警惕。这种需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能力往往会演化成一般的能力,如苹果公司“用户界面友好”在80年代堪称竞争能力而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但随着软件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如今用户界面友好已经成为所有软件竞争的基本前提条件,参与竞争的软件厂商都必须具有用户界面友好的能力。二是由于公司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没有专门的经理全面负责竞争能力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或交流的障碍、进一步资助的缺乏等。
客观上竞争能力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企业主观的努力是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主观上的不努力则是企业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的充分条件。主观上的努力首先要求高级经理关注核心竞争能力的健康发展,至少应有专门的经理全面负责;其次,部门经理也应被赋予负责跨部门的特定竞争能力的角色,以有利于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等;再就是资助的提供等措施的同步。这其中,定期的“竞争能力评价会”很是关键,其中心议题应集中于投资、构成技巧和技术的加强、内部应用的模式、对外联盟的作用等。
不同于实物资产的管理,核心竞争能力这种无形资产的管理只能是“软”方式的管理,这意味着如何使此概念渗透于每个经理和雇员的内心深处,意味着上述四个环节的融会贯通。首先要建立识别核心竞争能力的深层次参与过程;其次要确定公司增长新业务开发明确目标进而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再次要设定明确的关键核心竞争能力资源的分配机制;最后要在设置与竞争对手核心竞争能力比较标准的基础上,定期评价现存和新出现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状态等,以构成一个不断反馈的动态闭环系统。
四、结束语
在这样一个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要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集中擅长于某一点或某几点,同时充分发挥这一点或几点的优势;所要求的更不是小而全,而是“专而宽”。其实,由于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等的日益形成,企业面临的是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每个企业均可根据其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门业务,并在此领域成为最擅长者。企业只需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其加以充分利用,即可获得超额利润。总体上看,这种基于竞争能力的竞争,倘若可以达到均衡的话,必然是社会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