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中文论文,视角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影响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5-03-20 分类号:G311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5.07.009 图书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万余种[1],图书出版品种与出版总量已居世界第一[2]。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如何有效选择、利用图书,对于图书工作者和图书使用者来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可靠有效的图书评价对图书出版、利用、传播等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中文科技图书评价的现状 科技图书从研究背景、进展、面临的问题,已有的方法(理论)等方面就某个专业领域全方位、深入地进行阐述。科技图书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一样,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文献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科技图书存在篇幅长、出版数量大、出版周期长、电子化和数字化建设困难等因素,国内外对学术文献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上,对科技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 目前,图书评价的定性评价主要有书评和专家评价法。书评主要包括综合性的书评汇编、专题性的书评集及书评索引、出版社与图书馆的新书推荐、网站书评以及书评论坛等。在我国,书评一般不作为学术性文献,期刊也较少收录,从书评角度进行的图书评价研究较少。在国外,书评作为同行评议结果,大多刊登在期刊等载体。J.E.Wilson从书评涉及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对医学领域5种书评进行内容分析[3]。 专家评价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专家评价比较全面、权威,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且存在数据量大、可行性差的问题。而且,此类研究的开展也比较少。 在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图书评价研究方面,国外从Google Book Search(GBS)图书引用角度进行的评价研究较多[4];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2年推出了以英文为主的图书引文索引(BkCI)[5]。国内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项目[6];2011年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在独秀知识库中发布了《图书被引用情况报告》[2];2005年南京大学叶继元等人在深入开展中文引文数据库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构想并提出研制《中文图书引文索引·人文社会科学》(CBkCI)[7];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开展的“中文图书评价研究”,对120多万种中文图书分学科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2];2013年西华大学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开始了中文图书索引数据库建设及评价的分析研究[8]。 在图书评价模型上,有从单一角度进行图书评价的,如PDCA循环模型、RFM模型[9-10]、基于效用管理的图书使用因子评价模型、图书引文分析模型、图书排行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8],也有从多种角度对图书进行评价的,如五维图书评价分析模型[11]、三维模糊评价模型等[8]。 以上图书评价方式各有特点,或是借鉴了其他模型,或是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图书评价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进行,为图书评价做了不少积极的尝试研究。但是这些评价方式有自身的偏颇之处,有的仅关注图书被期刊引用的信息,有的依托于发布的图书排行榜,参考标准不一,且缺乏规范、可靠的来源数据等。若对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入多维的综合评价数据势必更加客观公正。 开展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对学科领域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出版社出版高质量图书,还可以提高有价值科技图书的利用率,更大地发挥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同时能够科学遴选高影响力的科技图书,指导图书馆进行图书采访,并辅助学者精选参考书目。 2 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开展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要结合我国科技图书产业实际情况,选择既能够体现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又可以获得可量化或者经过调整可量化的指标数据;同时充分考虑图书不同学科和类型差异大的特点,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具有现实特征且多元、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建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分学科、分类型评价 不同类型和学科的图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进行分学科、分类型的科学评价。 2.2 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有其随意性,普适性也较差。定量评价方法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强调数据计算,更适合于大规模图书的实践分析。 2.3 结合现实的数据特征 数字阅读人群数量逐年增加,有关图书阅读量的统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图书借还方式的统计,电子图书馆、数字出版趋势、网上书店的发展和其评价系统为图书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内容及指标。 2.4 多维度评价 单一指标评价可以用来比较图书的某个侧面,若对图书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就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有效集成多维度评价结果,达到最佳评价效果。 3 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之构建 根据上述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原则,笔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图书的定性和定量或者可量化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基本框架 对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主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从定量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则通过量化测算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选取时同时考虑指标数据转化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获得性。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选取了两个定性的评价指标: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网络书评[12],将定性的书评评价信息转化为书评次数和书评星级这两个可量化的指标,以实现定量评价。 在定量指标中,图书作者学术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其著作评价的基础上的,对出版社的评价也是建立在图书评价的基础上的,因此对现有图书自身的评价不应该考虑作者和出版社因素。在图书利用中,由于综合类图书馆的代表,如国家图书馆的借阅数据无法获得、图书被摘量没有权威的来源、各出版社的图书发行量无法获取等原因,笔者只选取能够获得数据的定量指标。 根据相关指标的属性和特点,经过指标细化分析,依据各因素数据的可获得、可量化等原则提炼设计出27个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从体现图书学术影响力的不同层次的角度归纳为图书利用、网络书评、图书引用、基金与奖励4个维度来表现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并结合图书的学科类型,构建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图书的学科和类型,笔者参考中国版权图书馆的CIP书目数据学科分类号和主题词进行标注,CIP书目数据学科分类号是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划分的。类型是依据图书CIP数据的主题词标注抽取,对标注的图书类型进行归纳,结合图书内容、摘要等信息对图书进行归类,经过专家讨论和问卷调查,确定将科技图书分为专著、教材、科普读物、规范指南、词典、研究报告和图谱7种类型。 在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由于选定的指标均为客观指标,多个指标一起对一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所以采用多指标加权平均法,本文提出的多维评价体系数学模型如下: 根据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式。

首先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以使数据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然后综合衡量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 4 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我国2008-2012年出版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领域的学术图书进行评价分析,最终得到了这3个学科各个类型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图书。 4.1 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是进行图书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请科技评价领域的专家对科技图书不同类型的各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同时考虑获得基金与奖励的图书已经是经过评审的精品图书,且获得基金与奖励的图书总量很少,为突出此类图书的重要性,将此类图书从评价指标中单独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为1。其余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对赋值结果进行计算,确定权重系数。以专著型图书为例,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

4.2 中文科技图书各项指标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 各指标获取方法如表2所示。

4.3 数据清洗整理并数学模型计算得分 对各个来源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与CIP样本书目进行匹配,经过数据库基本数据匹配、剔除CIP书目中空值、修正错误数据等处理,最后共对15 937本医学图书开展评价。 4.4 评价结果分析 对我国2008-2012年出版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图书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基础医学图书4 098本,包括专著393本、教材2 417本、科普读物1 100本、规范指南66本、词典9本、研究报告30本,图谱83本。临床医学图书9 411本,包括专著1 711本、教材5 335本、科普读物1 111本、规范指南1 215本、图谱23本、词典9本和研究报告7本。药学图书2 428本,包括专著339本、教材1 460本、科普读物206本、规范指南393本、词典12本和研究报告18本。 4.4.1 图书评价结果符合幂律分布曲线,呈现长尾分布状态 按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所有评价书目的综合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布情况如图3-图5所示。

图3 基础医学不同类型图书评价结果综合值由高到低的分布

图4 临床医学不同类型图书评价结果综合值由高到低的分布

图5 药学不同类型图书评价结果综合值由高到低的分布 从图3-图5中可以看出,图书分布呈现长尾分布状态,在曲线的头部,少数图书的影响力会较大,随着综合值的降低,曲线快速下降,占比重较大的大部分图书的影响力却比较小,水平相当,无法拉开距离,这与科技图书中大部分图书不被注意的事实情况相符。 4.4.2 各学科、类型图书评价结果排名Top10 从各学科、类型的排名Top10(见表3-表5)可以看出评价结果有几个突出特点:①外文图书翻译版的影响力比较高,除了词典和研究报告外,专著、规范指南、基础医学的教材等在其评价结果的Top10中均有2-3本外文图书翻译版,基础医学的翻译版科普读物类甚至达到7本。这与外文翻译版图书观点新颖,学术价值高,且出版社在出版前都要经过反复筛选,内容质量有保障的实际情况相一致;②专著类和教材类图书评价结果Top10中头部图书与其他图书差别较大,其他类型图书差别相对较小。分析原因:专著类图书与其版本高,借阅次数多,或是获奖图书有关;教材类图书则多与其版本高,印刷次数多,或电子图书馆浏览量大有关,这与一些专著学术水平较高,教材版本高,印刷量大,且需求人数多的事实相符。

4.5 评价结果验证分析 由于图书馆在选择采购图书时一般会采用图书调查的方法征求读者和专家意见,因此馆藏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图书的影响力和读者、专家的意见,本文利用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作为评价结果的检验数据。 为了达到较为科学的验证效果,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①采用SPSS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整体评价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13];②按照评价结果综合值和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将书目数据分别降序排列分成三个区,统计书目数据在评价结果综合值和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对应分区的书目重合率。 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临床医学类词典和药学类词典,其他各类型图书评价结果与CALIS馆藏数量相关性显著,证明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如图6-图8所示。

同时将评价结果的综合值与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分别进行分区,统计书目数据在对应分区的书目重合率,多数类型图书的分区重合性和相关性较好(见图9)。 从两种验证方式的结果看,多数类型图书的分区重合性和相关性较好,虽然临床医学词典类图书评价结果与CALIS馆藏数量存在不一致现象,多数类型图书的验证结果证明了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图9 3个学科专著类图书CALIS馆藏图书馆数量各分区的值在综合评分值各分区的比例 5 结语 本文在分析图书评价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数字阅读的普及和图书的多元化发展等现实数据的应用特征,综合传统纸本图书、电子图书、网络书评等,建立了指标丰富、比较全面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进行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尝试,并在医学领域开展了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3个学科领域采集的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数据规范和标准化,利用已构建的评价模型,代入运算后得到每本样本图书的影响力综合评分,并按照图书不同类型进行排序,得到不同类型图书的评价排名。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①外文图书翻译版的影响力比较高,我国对外文图书的引进比较重视;②科技图书中只有少数图书的影响力较大,大部分图书的影响力相当;③专著类和教材类图书评价结果Top10中首部图书与其他图书影响力差别较大,其他类型图书影响力差别相对较小。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评价对象类型多、差异大、领域广,相关统计困难,缺少充分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尝试进行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结合现实的数据应用特征,通过对图书的客观统计分析,对现有的图书做出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为中文科技图书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①本研究是对现有图书自身的评价,因此在指标设计时没有考虑作者和出版社因素;②获得基金和奖励的图书已经是评审过的精品图书,为了突出其重要性,指标赋予了高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进行深入分析,使指标的设置更加完善;③数据采集源较多、数据不全或数据不可得,这些都影响了指标的有效性,评级体系贴近实用仍有很大的距离,后续研究中笔者会不断修正;④在图书分类评价时,只单纯考虑图书的学科分类和图书的类型,未从图书的出版时间做更细致的分类考虑;⑤评价存在滞后性,且对书评的利用只考虑了评论数量,未从内容上进行深入地文本挖掘分析,相对比较表浅。 作者贡献说明: 张玉:执笔撰写论文,是本研究的主要完成者; 潘云涛:为第一作者的第一导师,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基本原则和修改意见等; 袁军鹏:为第一作者的第二导师,对研究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来源、研究方向、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 苏成:参与论文相关性分析部分,在论文撰写后期给予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马峥:参与论文数据搜集、分析,在论文撰写早期在研究方向和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 刘娜:参与论文数据来源搜集、分析; 殷蜀梅:参与论文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 张群:参与论文数据搜集、分析。 本文起止页码:69-76
标签:科技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药学论文; 图书馆论文;
多维视角下中国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