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得到了加强,有利于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及灾变规律,探究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问题;防控措施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加强、防控体系不断健全、防治成效。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经济贸易增多、物流活动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当前全国林业有害生物仍然呈现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复发次数多的持续高发态势,对森林资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灾变规律分析
由于森林面积持续扩大,为林业有害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寄主植物,林生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害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潜在威胁增大,灾害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造林树种的种类单一导致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快。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树种单一,缺乏有效的屏障阻隔,一旦发生病虫灾害,传播蔓延速度极快,大面积发生,短时内难以控制,往往造成重大的危害。如有的地方大量栽植杨树,到处呈现杨树林海,杨树病虫害已成为头号主要病虫害,严重发生时造成局部暴发成灾,形成“夏树冬景”现象,已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和发展。
2.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林业商品流通频繁,林产品种类外销内调数量大增,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7月,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292种,与第一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1979-1983年)结果相比,增加了98种。其中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2种为极度危险。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防治手段落后,测报工作滞后,防控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多发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领导已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问题,有的地方已将林业病虫害防治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是,重造林轻防治的思想仍然存在,森防机构不落实、人员不稳定,防治测报检疫工作根不上,出现大灾,无所适从。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问题
1.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得到加强,普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特别是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的建设进展缓慢,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2.科技力量不足,部门缺乏协调,防治手段落后,经费短缺。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1.提高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要性的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角度来看,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和检疫工作,减少经济损失,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建立预警机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加强预防的针对性。对有疫情的地区,要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进行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的扩散。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严格控制从疫区调运苗木,防止疫病向外传播;对不同区域的苗木以及木制品加强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发现有害生物的物品要就地封存,查明传播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做好检疫检测工作,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检疫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检疫检测机制。
3.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大力发展生态林业,要保护好现有林业,对林地进行改造,采用优种壮苗,营造混交林,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应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大力推广普及生物防治,在技术水平以及防治规模上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
4.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研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森林有害生物的试验研究,在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上予以倾斜与支持,逐步开展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研究、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外来种鉴定与检疫、除害处理技术、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形成有害生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
5.加强机构建设,提高防控能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就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编制,远远不能适应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投人,增加机构编制和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激反应机制,提高防控能力。
6.严格检疫执法,阻止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除要做好引进苗木、种子和木材运输的调运检疫外,重点对使用光(电、线)缆盘、木质包装材料的单位和企业检疫监管,与涉木单位和企业建立检疫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职责I力Ⅱ强检疫宣传和执法,定期开展检疫专项检查,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案件。
7.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以营林为主,建立培育森林健康理念,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营林工作中,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工作的主要目标,逐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引进抗病虫树种,营造混交林,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和林业灾害的能力。
结束语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其发生与否除自身生物学特性之外,还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暴发性、突发性和周期性等特征。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对林分健康状况的有效监测、对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有效封锁,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达到阻止、延缓或减轻灾害的发生,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灾害,减少生态、经济和社会损失。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23
[2]张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民营科技2017.15
[3]吕森.罗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5.23
[4]谢根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研究.绿色科技2016.19
论文作者:陈婉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林业论文; 有害生物论文; 工作论文; 防控论文; 有害生物防治论文; 发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