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大河镇卫生院 四川南充 637312)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疗法;观察组采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在1、2、3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97.1%、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1.2%、64.7%、82.4%,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方面,应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疗法;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129-02
气管、支气管及周围组织因感染、非感染因素引发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就是临床所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常见症[1]。本组研究选取我院68例确诊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探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X线片检查,确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从60~84岁,平均年龄(67.3±1.6)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从61~83岁,平均年龄(67.3±1.6)岁;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相同,皆为严重咳嗽、气喘、胸闷;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疗法;首先,给予将15mg盐酸氨溴索注入4ml氯化钠注射液(0.9%)中进行稀释处理;将配好的注射液放入雾化吸入装置;让患者清洗口腔,取侧卧位,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药方:干姜、甘草各4g,桔梗5g,法半夏、莱菔子、升麻各6g,杏仁7g,连翘8g,陈皮、木香各9g,黄连、党参、枳实、苍术、炙麻黄各11g,鱼腥草28g;并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痰热者:加苏子8g、白芥子10g;痰黄稠厚者:加金荞麦根8g、蒲公英10g;痰热伤津者加麦冬9g、天花粉7g;每日一煎、早晚服用;两组均以5d/疗程,共3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1、2、3周后的间隔评定,若患者的痰、咳、喘症状,肺部听诊部哮鸣音明显减轻,则为显效;若患者的症状只是局部改善,则为有效;若患者的症状未见改善或有所加重,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 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在1、2、3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1、2、3周后的的疗效比较 [n(%)]
注:*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在1、2、3周后,在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发热症状消失时间方面,观察组分别为(3.51±1.26)d、(5.66±2.45)d、(5.67±1.84)d、(2.34±0.61)d,对照组分别为(4.84±1.24)d、(7.92±2.85)d、(7.49±1.91)d、(3.73±1.36)d,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临床常见症,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多以咳嗽、多痰、喘息反复发作为表现形式;通常采用吸氧、补液、化痰止咳、抗感染、平喘、触痉、维持水电平衡治疗法。但疗效不是很好,且易复发。
应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主要是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喘症”、“肺胀”等进行辨证施治,以外感、内伤作为发病机制,并从而分析内部情志、外部痰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气道阻塞,从而造成咳嗽、喘息等;中医认为脾乃生痰之源,所有的饮食精气在输送至肺部后,由于脾虚失健而不能对痰浊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出现输送后的肺部集聚、储存,发生气道壅塞。其中,应用炙麻黄、桔梗、法半夏实现利水、宣肺、燥湿化痰之功,通过枳实、陈皮、党参、木香等达到健脾之效,再通过鱼腥草、甘草进行解毒、清热、消炎,从而达到全面治疗,标本皆治。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方面,应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优于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青.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菌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8):3515-3517.
[2]胡涛,卢玉润.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6):1576-1577.
论文作者:王泽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4
标签:支气管炎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健脾论文; 两组论文; 中医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