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 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论文,跨世纪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这一代干部,特别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是跨世纪的一代,正生活和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可见,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对此,学术界已开始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一、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的必要性。对必要性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几代人努力奋斗。能否巩固和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这一革命事业,使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庄严使命得以实现,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合格的跨世纪中青年领导人才。2.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要保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唯一正确的路线,要坚持党的这条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最终要靠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是胜利实现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中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临着两大跨世纪战略任务,一是发展的任务,首先是实现小康,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改革的任务,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任务,关键的一条是要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合格的跨世纪领导人才。4.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历史任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另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的必要性在于:1.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关键。3.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4.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是我们党一项跨世纪的发展战略重点工程之一。1.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时代,要求培养和造就能够审时度势的跨世纪领导人才。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跨世纪领导人才。3.社会利益结构发生转换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培养和造就具有驾驭全局领导能力的跨世纪领导人才。4.科技、文教事业空前发展的需要。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汇合,要求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的、善于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跨世纪领导人才。5.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接轨,要求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意识的跨世纪领导人才。
二、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的目标模式。关于这个问题,一各观点认为,跨世纪领导人才,应当有继往开来的态度、精神和能力。1.要善于继承。凡时代交替,世纪更迭,都要求人们全面地继承以往的文明成果,吸收所有的养分。所以,是否善于继承,是跨世纪领导人才应具有的基本条件。2.要善于批判。继承总是表现为批判地吸收。批判精神也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能力,能不能当跨世纪大任的一个重要条件。3.要善于超越。历史上有两种继承者:一是保守型的继承者。这种人只知按照老规矩办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封为正统,坐吃山空。历史证明这种人是不能接班的。二是超越型的继承者。他们把前人的江山看成是一座未完成的大厦,不断地往上添砖加瓦。历史前进的大旗最后总是落在超越型继承者的肩上,时代总是选择他们为继承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应在“四化”方针基础上体现四个特征:1.时代性。他们应当是集中着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优秀分子。2.阶级性。他们应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3.知识性。他们应当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知识广博。4.竞争性。他们应当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再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的基本标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无限忠诚党的事业。2.要善于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领导经济建设,勇于改革,敢为天下先。3.要具有驾驭全局组织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善于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4.要善于现代化管理,能以卓越的领导才能、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赢得人民的信任。5.要有环球的大视野,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能够组织国际政治、科学和文化的活动。
三、目前我国领导人才的基本状况。选拔和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首先必须对选拔和培养的对象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把这一工作做好,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领导人才的基本状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受过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差,党性锻炼欠缺。他们绝大多数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受过良好的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但由于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在他们世界观形成时期,都不同程度受到“文革”十年无政府主义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一些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和作风,缺乏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但专业水平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知识面较宽,容易接受新科学、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文化基础。但是,这一代人或者是在“文革”当中接受中、小学基础教育,文革后考入大专院校的;或者是在十年“文革”中中断了学业,近年来经过自学或参加电大、夜大、函大学习,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差,与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3.勇于创新进取,但还缺乏百折不挠的韧性。他们大多数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人生阶段,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接受新事物快,适应能力强,表现出较快的工作节奏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这些年轻干部的缺陷也表现得较明显。他们容易产生偏激、动摇,缺乏思想观点上的坚定性和持久性;他们对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思想准备不足,缺乏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缺乏长期奋斗,持久作战的革命韧性。4.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但科学领导水平不高。他们上过山,下过乡,做过工,经历过各种社会活动的磨炼,比较熟悉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这批中青年干部大部分处在基层领导位置,没有经过多层次、多岗位的工作磨炼,领导水平普遍不高,缺乏领导艺术。
另一种观点认为,1.政治思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但缺乏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不够。2.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综合分析和驾驭全局能力不足,民主科学决策能力较差。3.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改善,注重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但目前仍然存在“三多一少”的现象:单一党务型、行政型,农业型干部居多,综合的经济管理型干部特别是复合型领导干部偏少。4.年轻化进程逐步加快,但与跨世纪接班的需要还有相当差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中青年干部最大的优点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有开拓精神;事业心强。但是,与老一代干部相比,政治素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甚至淡薄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全局观念淡薄,往往办事灵活有余,原则性不足;缺乏公仆意识,享乐思想严重,关心群众疾苦较差,作风飘浮;个人主义严重,有的甚至伸手要官,以权谋私,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的主要措施。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系统思考,精心设计,整体运作。关于这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转变思想观念,为跨世纪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急需转变以下四种观念;一是“论资排辈”观念。二是“求全责备”观念。三是“重才轻德”观念。四是“片面求稳”观念。2.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形成有利于跨世纪领导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一是要加大竞争的力度,广泛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二是要提高民主选拔的程度,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三是要扩大选人用人的范围,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选拔和造就千百万跨世纪的领导人才。3.注意党性锻炼,增强跨世纪领导人才政治上的坚定性。首先,要加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锻炼,把中青年干部锻炼成为成熟的职业革命家;其次,要加强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意识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克服个人主义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作风;再次,要教育中青年干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4.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跨世纪领导人才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5.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跨世纪领导人才的工作能力。一要进行基层工作锻炼,有计划地选拔中青年干部到农村、企业、学校、街道去挂职、工作;二要进行干部交流,把他们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三要给他们压担子。
另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的主要途径有:1.在党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营造培养中青年干部的良好社会氛围;2.以加强党性锻炼为突破口,确保中青年干部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3.加强中青年干部队伍知识的不断补充与更新,逐步推行任职资格证制度;4.拓宽实践锻炼舞台,减少常任职数,增设助理岗位;5.疏通选人渠道,造就大批复合型领导人才;6.建立干部适度淘汰机制,推行干部任期制;7.改进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充分发挥积蓄后备的功能;8.建立培养目标责任制,保证各项措施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