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_启发式教学论文

启发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_启发式教学论文

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论文,误区论文,策略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和研究中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深刻批判的背景下产生的。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随着启发式教学日益不断地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运用,已充分显示其勃勃生机,也促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教改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启发式教学并科学地加以消化、吸收、运用和改造,造成了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一些误区,本文从简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入手,就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略陈管见。

一、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认为,启发式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是教学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启发式是与注入式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地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与其他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而启发式不同,它体现在各种具体的格式、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之中,并通过他们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启发式是教学方法,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哲学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亦即缺乏指导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具体的程序、步骤、准则、手段等,就否认它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一样。

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其一,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教学与发展等基本教学规律。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已多有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颇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学任务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转化和素质的提高,而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启发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启发式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三,启发式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调节手段。首先,启发式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克服了其他具体、个别教学方法在特定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和特殊功能的局限,体现出它适用于各学科、各类型教学活动的普遍调适作用效能。其次,启发式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调节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它们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将“外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阶段上,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钻研和主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故此,启发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全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在引进推行启发式教学实行教改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了运用中的误区,这主要涉及到下列一些问题:

1.学生观的真正改变。新的学生观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也是该理论中最为革新、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性质上主要还是“应该教育”或“英才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进行层层分等、淘汰。对这种状况,布卢姆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和羞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毁了……这是当今教育系统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在许多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的仍然只是部分“优异学生”,他们甚至通过观察、提问、检查,以会诊哪些学生“前途无量”,哪些学生“不可救药。”对他们来说,与其把时间花在差生的补救上,倒不如加强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生的“更优化”。再者,一些传统教育的陈腐观念也作为积淀仍凝固在某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之中。比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高度稳定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智力呈正态分布,会自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智商高的学生可以解决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智商中等的学生只能理解一般概念和原理,而智商低下的学生,无论教师怎样启发、引导都将是徒劳的。因此,受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在启发式教学运用中,尤其是在遇到较为复杂心理过程的问题时,教师仅仅只把希望寄托在“优生”和部分“中等生”身上,使得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受到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启发、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然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这就难免造成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学生观念带来的恶果是显然的:压抑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进取的动机和潜力,导致他们情感的自卑和自我概念的毁坏。

2.启发式的核心问题。启发式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因此,启发式就被当作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提出一些本来就不具备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或解答,让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而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和钻研。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歪曲理解,也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严重的误区。

其实,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适时设问并指导答疑解难,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体现,因为问题往往是启动学生思维、调动其积极性的开端。但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这就为后来展开思维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解决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并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最终取得问题的解决。

3.启发式的形式问题。启发式教学运用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形式单调,即采用单一的设问模式,不少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多少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是衡量教学启发式运用效果的标准。这就势必造成课堂问题过多、过滥、学生简单应付或对问题产生严重的“消化不良”现象,这也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

从前文论述来分析,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同于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体现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这就说明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比如,教师适时创设课题情境,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背景、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教师的言语表述、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等都可充分体现并灵活应用在启发式教学之中。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否发挥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志。

4.启发式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之中,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启发,而不仅仅是思维结果的启发,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教学决不可偏废,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才能“丰满”和“健美”起来,并能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就变成“早产的畸形儿”。显然,掩盖或忽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讲风太盛”。用教师整课堂的“讲”替代学生的“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

(2)“启发式变成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尤其是教师表演式的一试就灵、一列就对、一验就准,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

(3)“负担偏重”。用大量的作业或重复的练习进行大规模的机械训练,大搞“题海战术”和“达标测试”,使知识的发生过程大为减短和压缩,而知识的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学生一直处于紧张、劳累和焦虑的抑制状态。

上述状况是对启发式教学片面化、形式化理解的结果,这就势必造成“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学生只能记住知识的结论、抽象的内容,而不能掌握知识发生过程所反映的思想和方法,最终酿成知识乏化、技能缰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的恶果。启发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并着意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样想出来”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方法诱导,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5.启发式教学中的反馈调节问题。启发式教学通过强化教学中的反馈调节性教学系列,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种反馈调节是指教师在运用启发式传播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学生中取得反馈信息,从而掌握教学的情况,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又给学生以信息反馈,使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任何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都必须依据某种信息反馈去核实,看它是否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当前,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另一误区便是忽视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或不能正确回授反馈信息及时地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因此,这往往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使全班学生很难都能达到最大的发展。建立起反馈观念并及时回授调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乐于接受、善于接受并利用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使教学信息不受环境干扰,畅通无阻,教师还要有敏锐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状态所必要的观察力、洞察力,会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反映状况来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反馈信息。总之,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反馈及时、调节恰当的观念,切不可无视学生的反映状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应使教学自始至终都朝预定的合理目标方向运行,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控制。

三、实践和探索的几点思考

启发式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其思想本质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进行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教法的革新,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从这一点来认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深刻意义,对于克服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形式化、片面化,对于走出误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应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有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启发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的一个指导思想,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更新学生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废止“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真正贯彻“轻负担、高质量”的原则,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坚决克服启发式运用中的形式化、片面化,努力探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都能充分发挥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注意研究启发提问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标签:;  ;  

启发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_启发式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