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市场高集中度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集中度论文,现实论文,理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日益关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凸显。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可信性鉴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审计市场得以形成和迅速发展。一般而言,审计市场应该体现审计委托人和审计受托人购买和提供审计服务的一种等价交换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轨迹,2000年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才完成脱钩改制,开始逐步走向市场。
一、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现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目前审计市场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吴溪以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统计证明,随着我国证券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提高,1993年~1999年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并且认为这种下降趋势不利于高绩效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和整体审计质量的提高[1]。余玉苗对截至2000年4月份沪深两地审计944家A股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客户最多的前10家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1.8%,前20家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也不到51%。据此,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2]。夏冬林等以2001年上市公司支付给事务所的费用为依据计算上市公司审计的集中度,得出前20名的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累计为64.24%[3]。
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审计市场的形态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只是这些研究所采用的统计数据仅限于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且研究者的统计口径也不尽相同,致使计算得出的市场占有率难以代表实际的市场形态。随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审计市场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形态一般是用前10名或者前8名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来考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3年开始公布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官方资料为依据,分析我国2002年~2006年审计市场的发展趋势。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无法获得全国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故本研究选择前5强会计师事务所占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CR5)和前10强会计师事务所占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例(CR10)作为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指标(见图1),借以考察中国审计市场的主要形态。
图1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走势
数据来源:本文作者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整理而成。CR5表示前5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水平,CR10表示前10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2年~2006年全国的审计市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全国前5强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很大,其市场集中度从2002年的40%上升到了2006年的55%。同时,前10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也在同步上升,从2002年度的47%上升到了2006年度的62%。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上升,也佐证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官方资料也同时显示,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仍牢牢占据着我国审计市场的前列,市场占有率仍在不断上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中国审计市场呈现出了以下特色:(1)中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增加。无论是前“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的占有率都在稳步提升。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审计市场已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2)国际大所在中国的审计市场上仍处于主导地位。综观近5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发布的全国百强所的信息,明显地可以感受到国际“四大”的垄断地位。在前“十大”事务所的收入排名中,国际“四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一般都在70%左右。(3)中国审计市场的运营绩效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我们的审计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攀升,但本土事务所的实力仍难以撼动国际“四大”的位置,其经营方式仍是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缺乏创新的业务,运营绩效比较低。这一点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5]。
二、高集中度审计市场的理论解释
一般研究成果都认为,基于审计内容的特殊性,理性的审计市场应该是寡头垄断市场。在美国审计市场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较高的集中度(见图2),在2002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4]。
图2 美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走势
数据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搜集的数据整理而成。CR4表示前4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水平,CR8表示前8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一)审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
由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仅是审计的委托者,还包括债权人、投资者等被审计实体的相关利益方。也就是说债权人及广大的投资者无需任何成本就可以使用审计结果,所以审计产品的消费是非排他性的,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此相对应,审计的责任也随之扩大[5]。
由于审计产品使用者众多,这就要求审计结果要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审计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很高。一旦出现低质量的审计产品,必然对潜在的第三方审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不良导向。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特有的规模效应及审计程序规范性高,有利于保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通过合理评估和控制客户的审计风险来持续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还可以通过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简化首次审计时已实施的审计程序、提高搜集和鉴别审计证据的效率等来降低后续审计成本,并使首次审计的固定成本得以分摊,以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这就较好地避免了那些规模过小的事务所因后续审计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如不愿意投入必要的审计人力和物力。而且,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有实力在内部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和质量控制系统,也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所以,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构造寡头型的审计市场结构也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培育对其业务拓展至关重要的良好声誉和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审计独立性的要求
审计的本质就是以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独立性的第三者身份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要保证最后评价结果的公允性,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就必须保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
作为市场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在市场竞争中要追求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当审计市场中存在大量会计师事务所同业竞争时,难免会出现“低价揽客行为”。而低价揽客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损害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取得长期的业务约定,如果注册会计师是由被审计实体的管理当局所聘请,注册会计师很难不屈从管理当局的压力,从而掩饰管理当局的舞弊造假行为。
如果审计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市场主要由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主导,上述现象就会发生实质性改观。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担保能力,更有能力抵制一些不良客户要求弄虚作假的压力;由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的客户,故不会受到因为某个客户更换审计师而引起的准租金损失的影响,更不会以牺牲自己的声誉为代价接受不良客户的弄虚作假要求。也就是说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深口袋”作用,可以将自己的资产和信誉作为抵押品,从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三)中国资本市场审计需求的非自愿性
社会审计本应是随着委托—受托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源自资本市场的自发需求。但众多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证明,中国资本市场的审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非自愿性和强制性,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势状态,信息不对称性尤为严重,而强势的一方掌握着信息的披露权。为改变这种力量的严重失衡状态,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审计的强制性要求,迫使强势的一方定期披露相关的信息,接受相应的社会审计,以保护资本市场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但这种强制的要求,也给审计市场参与者设置了门槛,无形中促成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提升。
另外,由于审计需求的非自愿性,也形成了审计市场中的买方市场现象。在这一市场中,由于主动权掌握在被审计对象一方,而审计行为提供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促进弱势群体的内部组合,也加强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
三、高集中度审计市场的现实分析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发展轨迹上看,审计市场都将朝着高集中度的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高集中度审计市场的形态能否保证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能否通过审计收费的差别显示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必然成为我们研究分析的重点。
(一)高集中度市场未带来审计独立性
根据余玉苗的统计,1999年对上市公司做年报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前10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是31.8%,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重是22.4%;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重是15.4%,前10名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比其他会计师事务所高出7个百分点[4]。同样的研究,罗栋梁则认为2000年年报审计中由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减少,使得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的比重降低。他们认为审计业务的地域性和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是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下降的原因[6]。
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研究资料,我们发现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见表1)。对此,可以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整体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在好转。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在上升,而作为衡量审计独立性的指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却在下降。
表1 2000年~2004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占比率
年份
2000年度 2001年度 2002年度 2003年度 2004年度
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占比例 14.48%
13.38%
13.36%8.29%
10.78%
数据来源:本文作者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资料整理得到。
从上述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国审计市场并没有像有关理论中所说的那样,集中度上升了,作为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就会相应提高。
市场均衡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审计的需求主体不够明确,以致需求目的被扭曲。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并没有发达国家投资者那样的“股东意识”,大多数的投资者以获得短期利益为主。投资主体的“缺位”使得上市公司形成管理层控制。高层管理人员和一些注册会计师形成心理契约,在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压力下,这些注册会计师不会出具真实的审计意见。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双向独立”在需求扭曲的前提下也根本不可能成立。
(二)高集中度市场没有带来差别效应
合理的审计收费应保证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客户的风险和业务复杂程度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量。王振林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年~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他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成为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而客户的风险则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7]。这一结论在刘斌、叶建中、廖莹毅的研究中也基本得到证实。这意味着我国的审计收费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审计质量的优劣,但同时也暴露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的问题[8]。张铁铸经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审计收费呈明显的趋中趋势。上述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审计市场上的价格确定因素中没有差别意识,还只是一个价格确定无序的买方市场。按照微观经济学观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有一定的市场垄断能力以后,可以通过差别定价,显示自己的品牌及信誉[9]。
长期以来,我国审计市场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为国有企业获得上市资格或者配股、增发资格提供审计意见,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坚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些国有企业将丧失上市融资的通道。当市场本身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时,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坚持审计标准,且收费较高,就将失去市场份额。作为经济理性人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定会接受客户低价要求,而后设法降低审计成本,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品牌和名誉,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此表现得尤为充分。无论是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无不遵从这一潜规则,这也导致我国目前高集中度审计市场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别效应。
四、小结
我们认为,市场形态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审计市场由于自身市场的特性决定了会形成高集中度的市场形态。但在我国审计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审计服务的差别或者收费的差别显示其规模效应,或者提高市场绩效。审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供求关系形成审计市场均衡。在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的需求方的作用更大。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改革路径,致使审计需求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扭曲,所以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并没有达到“帕雷托最优”现象,审计质量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集中度市场是审计市场发展的趋势,但我们切不能盲目地利用行政手段达到目的。监管机构要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多下功夫,构架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管职能,注重为高集中度审计市场的发展培育良好的运行环境。
标签:注册会计师论文; 市场集中度论文;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师事务所排名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