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模式与基本原则探讨_行动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模式与基本原则探讨_行动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模式及其基本原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理论文,中小学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决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改革传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足,自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深化这种研究,寻找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改进教学过程的现实途径,我们于1989年9月开展了“行动研究在义务教育中的应用”的实验研究。本文拟就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行动研究实践模式及其基本原理作一概略的叙述。

一、学校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般中小学在开展行动研究中应选择怎样的模式呢?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基本行动研究模式是: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

1.问题筛选。即在学校统一组织领导下对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筛选和明确详尽的阐述,形成一定时期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场域。其具体做法是:(1)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学校实际,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学期向教师介绍有关教育理论,着重引导教师产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识,提高发现和概括教学问题的能力;(2)课堂教师与同行教师、教育研究者共同分析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对教师个体教学问题的概括和筛选;(3)结合教研活动,各教研室通过对教师个体教学问题的讨论、交流,初步理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学校对所提出的教学问题作出归纳分类和筛选,形成各个学期重点解决的问题场域。

应当指出,经过上述过程筛选出的问题并不排除教师个体对自己教学其它问题的研究解决,它只是为了明确学校一个时期行动研究的工作重点,为下一阶段的理论优选和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指导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

2.理论优选。亦即根据筛选出来的某一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庞杂的教育理论和实验成果中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己运用的部分,为教师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运用提供现成的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其做法是:(1)教育研究者针对上述筛选的教学问题从范围广泛的中外教育理论和实验成果中初步优选有关理论材料。(2)把优选的理论材料交给学校,由学校和教学科室针对自己的实际第二次进行优选并编印成册。它一般只供一个学期使用。这种“文集”的显著特点是专题性、实用性、易懂性(一般选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3)教师个体优选。即每个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文集”文章进一步优选,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并确定出改进自己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操作因子。在这过程中,教育研究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指导教师理解教育理论的具体内容与改进教学。

3.运用和反思。即在学校总的目标指导下,教师个体对教学改革实践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其做法是:(1)教师个体根据学校筛选的重点教学问题,结合具体教学计划明确这些教学问题在自己教学中的主要体现,把学校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内化为教师个体加以改进的问题。(2)进一步学习优选的教育理论,获取开展行动研究、改进教学的操作成分,并在备课中详细制定自己的行动策略。(3)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自己的行动策略,并与协作教师、教育研究者共同诊察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为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积累必要的材料。(4)总结与反思。对照原先确定的问题目标,检查改进的成效和不足,并把行动研究实践经验写成论文,汇编成册。

实践表明,上述行动研究基本模式简明易懂,操作方便,是比较符合一般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地方教育研究者的实际的。

二、教育行动研究基本原理探讨

1.实效性原理

首先,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必须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行动质量和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无论是行动研究课题的确立,还是问题解决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必须重视课堂研究对改进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实效性还应体现在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实践表明,开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是造就“科研型教师”的良方。因此,学校行动研究要改变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仅仅作为资料提供者和按专业研究者指示行事的做法,让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把行动研究与教师素质培养提高结合起来,把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养与形成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2.辩证分析批判与反思原理

由于教育、教学行动研究者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在行动研究中必须摒弃实证论者仅仅运用“严密”和“客观”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习惯,强调“从经验中学习”的重要意义,贯彻辩证分析批判与反思的原理。实践证明,“经验”与“从经验中学习”并非完全相同。有时,我们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实际上却只是把一年的教学经验重复了多次而已。行动研究正是以研究的形式帮助教师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贯彻辩证分析批判与反思原理则是提高学习效率、改进行动质量的重要条件。

所谓辩证分析批判,就是在行动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思想辩证地思考各种教育现象、问题与观点,把它们置于一定的背景关系中去研究和认识,而不是试图作出孤立的解释。这里,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问题:(1)某种教育现象与其背景的实质联系;(2)构成这种教育现象整体的各要素间的实质联系及现象内部矛盾的基本结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辩证分析就是要弄清以我们研究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组周围教育现象的“同心圆”。如果不研究这些“同心圆”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作出对教育现象的辩证的正确的理解。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我们在行动研究中要特别研究整体与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正是由于现象的整体与各要素间的矛盾及各要素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使事物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例如,都是为了教育一个课堂问题行为颇多的儿童,就必须从辩证地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着手,弄清问题行为的性质、原因及其构成要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的策略去行动。我们几年的行动研究实践表明,辩证地分析教育现象的相对独立性及与其背景的关系、整体的统一性与要素的差异性以及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趋势,不但为我们构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领域和作出解释所应考虑的适当范围,而且便于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决定该现象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变革趋势的各要素间的力量对比的模式上。这样,从即时的教育现象情景出发,我们的分析便不但能够思索这种现象的起源,而且还能推测其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从而提出干预的种种方法和有效的行动策略。

与此相联系的,还要重视内省批判的价值作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行动研究理解为教师通过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活动方式。例如,象理解“发现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判断,常常要求我们以内省分析探究的形式回答何谓“发现法”、“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作此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否则,对这个判断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甚至会发生错误。实际上,正是这种内省批判的分析探究活动改变了我们以往盲目接受教育理论和传统做法的习惯,构成了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使教师不断地从现实情景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确保行动研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3.人员合作与理论互补原理

人员合作。一般而言,行动研究参与人员的构成可分为教师个体模式、教师集体模式和行动者与研究者等“局外人”合作共事模式三种类型。其中各种类型在各自条件下都能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实践表明,合作共事模式最具理性的力量。无论是行动研究中问题的确定和理论的优选,还是策略的实施和运用,只有合作研究、共同反思、扬长补短,才能克服研究中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理论互补。由于相关的教育理论总是对相关的教育现象做出规律性的揭示和概括,因此,在运用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各种教育理论的运用条件和范围,在总体目标指导下,实行各种理论的互补使用。目前,要注意一些学校存在的教育理论运用单一化的倾向,切莫一讲某种理论则忘记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实践中我们要特别强调理论优选运用的针对性和互补性,更不能囿于某一派别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各种教育理论的价值作用。

4.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循环转化原理

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关键之一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确保教育理论对教育行动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因此,在行动研究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循环转化的原理。

首先,要注意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非两个戴然对立的实体,而是教育变革过程中既有区别又彼此包容、依赖、补充和循环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对实践的分析探究带来了实践的变革;另一方面,实践的变革又给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理论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活动和研究方式,行动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实践和探究方式。

其次,贯彻这一原理要特别注意理论的优选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在运用行动研究推进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一方面,探究实践的理论既要符合教育实际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又必须从教师的实际条件和理解能力出发,否则就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在一定问题目标指导下重视对现有教育理论的优选评价工作。另一方面,探究理论的实践又必须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努力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实践中探究和发展理论。

再次,遵循理论与实践循环转化原理,不应理解为先专家在远离学校现实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中构建出某种教育理论,然后由专家通过“研究—开发—推广”的单向模式把理论应用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再由专家根据教师的实践结果进一步完善理论的简单回复过程,而应看作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既互相包容又互相批判的辩证统一过程。

上述原理并非孤立的,它们在整体上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实效性原理体现了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辩证分析与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途径,人员合作与理论互补是行动研究中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循环转化既是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又是行动研究中教育变革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形式。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辩证统一地运用这些原理。

三、课堂行动研究举例:运用“临床诊察”方法改进课堂教学

尽管课堂行动研究可由课堂教师独立完成,但是,由教育研究者、协作教师和课堂教师共同组成的“行动研究小组”最为恰当。那么,在这种结构的人员构成中教育研究者和协作教师如何帮助课堂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呢?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临床诊察”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组合效果”。

“临床诊察”这一术语是我们借用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两个术语嫁接组合而成的。所谓“临床诊察”,就是教育研究者和协作教师与课堂教师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教学诊断方法。具体操作为:

1.诊察前讨论:教育研究者、协作教师与课堂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初步制定诊察重点和记录诊察结果的方法等;

2.课堂教学诊察:教育研究者和协作教师到课堂听课并作有关记录,以便课后与课堂教师共同讨论和制定改进策略;

3.行动研究小组成员个体分析:行动研究小组成同并不急于发表具体意见,而是首先各自反思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分析存在的主要优缺点,提出克服缺点的行动策略,决定在讨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会诊与讨论:教育研究者和协作教师分别向课堂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共同讨论和提出改进措施;

5.反思:行动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对自己的诊察过程和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分析能力,并由此进入下一轮临床诊察的发展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按上述过程运用临床诊察方法进行行动研究,下述几个方面应特别引起注意:(1)教育研究者应发挥自己作为顾问、观察者、反馈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努力使课堂教师对自己采取的行动产生信任和开放的态度,乐意与自己一起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一开始,课堂教师会觉得这种研究方法是学校和研究者强加的,对研究者和协作教师进入自己的课堂产生一种威胁感。因此,研究者和课堂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沟通。这是极为重要的环节。(2)除教育研究者外,还需要课堂教师和协作教师对预先商定的教学的某个方面互相作出非判断性的观察评价和分析性研究,尽量给已发现的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共同对有关教学事件作出分析讨论。因此,有关方面应慎重选择协作教师,并注意配合与协作。

标签:;  ;  ;  ;  ;  

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模式与基本原则探讨_行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