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祥[1]2000年在《光催化降解饮用水中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饮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机微污染物是影响水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光催化氧化法是去除有机污染物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一般经持续反应可达到完全矿化,无二次污染。本文利用紫外光加二氧化钛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机微污染物:敌百虫、Aroclor1260、菲、三氯甲烷、腐殖酸及六氯苯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在研究中考察了pH值、Al~(3+)、Fe~(3+)、Fe~(2+)、Mn~(2+)、H_2O_2、二氧化钛表面载银量、二氧化钛投加量及反应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紫外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光催化降解产物进行了鉴定及定量测定,探讨了光催化降解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首次建立C_(18)固相萃取膜-色质联用定量分析饮用水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方法。 (2)催化剂TiO_2的投入量有一个最佳值,这个最佳值针对不同的化合物和反应体系有所不同。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发现光催化降解六氯苯、菲、敌百虫、三氯甲烷及 Aroclor1260时,TiO_2的最佳投入量分别为 5g/L、3g/L、4g/L、3g/L及4g/L。 (3)随着TiO_2表面载银量的增加,光催化氧化有机物的速度也相应增加。这表明TiO_2的催化活性随着载银量的增加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载银量与TiO_2催化活性不成正比关系,随着载银量的增加,TiO_2催化活性增强程度越来越少。 (4)Fe~(3+)、Al~(3+)都能提高光催化降解速度,但Fe~(3+)、Al~(3+)的投入量不与光催化降解速度的提高成正比关系,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次发现Al~(3+)比Fe~(3+)更能提高光催化氧化降解六氯苯、菲、三氯甲烷及Aroclor1260的速度。 (5)研究发现当溶液中Fe~(2+)及Mn~(2+)浓度较低时,对光催化降解三氯甲烷、Aroclor1260及腐殖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浓度逐渐增加时,这些离子又对光催化降解起阻碍作用。 (6)在酸性条件下,腐殖酸、三氯甲烷、菲及Aroclor1260比较容易被光催化氧化降解。而pH值对六氯苯和敌百虫光催化氧化降解影响不大。 (7)H_2O_2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取决于其投放量。当加入微量时能显著提高光催化降解速度,以后随投入量的增加,光催化降解速度增加缓慢,甚至出现负效应。 (8)不同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过程有所不同。首次提出敌百虫经过光催化降解后首先脱氯形成二甲基磷酸脂,然后进一步转变成无机磷。第一个过程较快,第二个过程比较缓慢:菲在紫外光催化作用下形成4-羟基邻苯二甲酸,最后完全无机化形成 CO_2和 H_2O;三氯甲烷、Aroclor1260、六氯苯在光催化作用下逐步脱去有机氯变成无机CL-。 本研究成果丰富了光催化技术的理论,并对该项技术应用于饮水深度处理打下了基础。
岳思阳[2]2012年在《真空紫外处理水中难降解微量有机污染物》文中认为由水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是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难降解有机物,如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多环芳烃类物质、酚类化合物等在环境中不易被微生物降解而持久地存在,且具有较强的毒性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高稳定有机物在水中的含量一般较低,目前大多数的水处理工艺对这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是水处理领域中的一个挑战。紫外消毒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受到认可的消毒技术,而由紫外强化的一些水处理技术,如紫外强化的高级氧化技术等,因其高效、环境友好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兴趣。本研究针对水中存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水质问题,考察了真空紫外体系对于这类污染物的处理效能。以苯甲酸为目标化合物,考察了真空紫外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并计算了其反应活化能;对苯甲酸在真空紫外体系中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最后,分别考察了真空紫外体系对微量污染物,包括典型EDCs(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难降解污染物(硝基苯和苯甲酸)在实际水体中的去除特性。苯甲酸在真空紫外体系中的降解效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pH为5~9范围内,其受溶液的pH影响很小。水质本底能够影响苯甲酸的降解效能:其中天然有机物、重碳酸盐和亚铁离子明显地抑制了其降解;而氯离子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苯甲酸的降解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苯甲酸在真空紫外体系降解的表观活化能约为Eaapp=(32.50±3.05) kJ mol-1。对真空紫外体系中活性物种对苯甲酸的降解的贡献进行了初步探索。叔丁醇抑制实验表明,苯甲酸在真空紫外体系中的降解主要是由于真空紫外引发的水裂解而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引起的氧化过程。通过考察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基本排除了还原性活性物种水合电子和氢原子对苯甲酸的降解贡献,但详细的作用机理探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对苯甲酸在紫外体系中的降解过程的产物进行了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苯甲酸降解过程中生成了邻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进一步证明了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贡献;三者的生成量在苯甲酸降解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是生成的总量明显小于预测值。此外,当水中存在溶解氧时,TOC的去除率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溶解氧促进了有机污染物的矿化过程。真空紫外体系对于微量的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硝基苯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且在低温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氧化去除效能。真空紫外高级氧化体系对于实际水体中的微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明显小于纯水体系,表明水质本底物质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其仍然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真空紫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去除效率高、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且在应用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是环境友好和“绿色”的工艺,在水处理尤其是饮用水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景。
田吉雨[3]2014年在《银钒酸铋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多种不同负载Ag量的Ag/BiVO4光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Ag/BiVO4样品进行性能表征。本论文选取盐酸金霉素为抗生素代表物,研究了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实际废水中所含有的主要离子和对CTC降解影响的主要物质,对pH、Ca2+、Mg2+、NO3-等影响因素和CTC降解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催化降解过程产物进行TOC分析,确定CTC是否完全被催化降解。另外为了利用太阳光能,对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进行太阳光下实验,验证太阳光下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的真实可行性。(1)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得Ag/BiVO4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通过SEM表征结果显示Ag/BiVO4催化剂粒径较小,负载Ag后使BiVO4外貌结构不规则,尺寸变大;通过XRD分析结果得负载Ag后未改变BiVO4的单斜相晶体结构;UV-vis图谱得出BiVO4主要吸收波长为445nm,负载Ag后Ag/BiVO4的主要吸收波长为540nm,Ag/BiVO4比BiVO4具有更好的可见光吸收性能。(2)研究了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的影响因素。紫外光照射时可使CTC自身发生速率缓慢的氧化降解,吸收波长与UV波长相近的BiVO4比Ag/BiVO4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降解CTC活性。可见光照射下,CTC性质稳定不易发生降解,Ag/BiVO4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降解CTC活性,负载Ag后使BiVO4外貌结构不规则,实验中Ag负载量为2%的Ag/BiVO4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降解CTC性能。光催化属于非均相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催化剂用量固定时,催化降解CTC速率受到CTC浓度限制,过高或过低浓度的CTC都会降低降解速率。适量催化剂可有效促进CTC光解,过量催化剂会削弱光体系中能量利用效率,阻碍CTC降解。pH影响CTC在水中存在形态,弱酸性和中性环境有利于Ag/BiVO4催化降解CTC;碱性环境会抑制Ag/BiVO4催化活性,降低CTC光降解速率。水体中Ca2+和Mg2+会于CTC发生螯合反应,生成不利于与Ag/BiVO4催化剂吸附结合的螫合物,会降低Ag/BiVO4催化CTC降解速率;N03-为光敏性物质,可见光照射可产生·OH等活性氧化物质(ROS)促进Ag/BiVO4催化CTC降解。(3)对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催化降解过程产物进行TOC分析。可见光照射下Ag/BiVO4催化降解CTC的过程中,·OH的催化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其次为O2-·氧化作用;h+空穴并不直接参与氧化过程,而是参与反应生成-OH自由基,间接起到催化氧化作用。Ag/BiVO4可催化CTC完全降解,生成CO2和H2O,催化过程为多步进行,中间有稳定性要强于CTC的中间物质产生。(4)为了利用太阳光能,对Ag/BiVO4催化剂催化降解CTC进行太阳光下实验,实验结果表面太阳光下Ag/BiVO4催化剂可催化光解CTC;太阳光持续照射可使CTC自行降解,但是速率极慢。
林锋[4]2008年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西安地区地表水中的存赋规律及纳滤膜处理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是环境中存在的一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它可以通过饮食、接触等途径改变人类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发育和行为异常。本文选择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4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气质联机(SPE-GC-MS)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西安市地表水及传统给水处理过程中几种典型PAEs的赋存、迁移规律及纳滤膜对其分离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季节,对西安市地表水中PAEs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地表水中PAEs污染较为严重,DEP浓度为0.10—0.57μg/L,DBP浓度为0.18—12.00μg/L,DEHP浓度为0.04—0.87μg/L,DCHP浓度为0—0.11μg/L。其中DBP浓度超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DEP和DEHP的浓度也大于国外地表水调查结果。PAEs随季节性水量和地表水水质的影响较大。不同时期PAEs浓度关系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质越差PAEs浓度越高。(2)调查结果表明,以除胶体和浊度为目标的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PAEs处理效果较差,出水PAEs(总量)浓度仍然还有2.03μg/L。通过物料衡算发现,传统给水处理工艺中,PAEs的去除主要靠预氯和加氯消毒氧化作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仅起到分离PAEs作用。由于将沉淀池污泥浓缩的上清液与反冲洗水回流,导致PAEs在处理工艺中累积,最终处理水仍然含有原水77%左右的PAEs,仅有约11%的PAEs随污泥外运排出系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沉淀池中所投加的混凝剂和助凝剂中含有大量的PAEs,增加了水中的PAEs含量。(3)研究表明,纳滤是分离PAEs的有效方法,平均截留率在90%以上;BDXN—90膜相比BDXN—70膜效果更好;影响膜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操作条件(时间、操作压力)、原水性质(pH值、离子强度和腐殖酸)。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不大,截留率最初较高,最后趋于稳定;操作压力与膜通量成正比,而对截留率没有影响。pH值会影响纳滤膜表面双电层及膜孔径,随着pH值的升高,膜表面双电层厚度增加,致使膜孔径变大,pH值越大,膜通量越大,截留率越低;由于金属离子压缩膜表面双电层,离子强度增大,膜孔径减小,导致膜通量下降,PAEs截留率上升,相同离子强度的条件下,CaCl_2比KCl的膜通量小,截留率高。腐殖酸共存条件下,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会导致膜污染的加剧,膜孔的堵塞,导致膜通量下降,PAEs截留率上升;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以引起腐殖酸和膜表面的架桥作用,加速膜污染的形成,离子强度越大,影响越显著。(4)分别对腐殖酸与PAEs、地表水与PAEs的人工配水进行了纳滤膜分离试验研究,两种人工配水在纳滤分离过程的规律比较相似,表明腐殖酸和Ca~(2+)的共同作用会导致膜污染的加剧,膜孔的堵塞,膜通量减小,截留率升高。(5)考察了纳滤膜处理地表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较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BDXN—90膜分离PAEs较长时间运行下的膜通量稳定在10L/m~2.h左右;PAEs的截留率稳定在98%以上。
丁湛[5]2009年在《垃圾渗滤液组分特性分析及微波高级氧化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垃圾渗滤液已成为难处理有机废水的重要来源,对水源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因而,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对垃圾渗滤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生物法、物化法等技术的处理方面,对成分复杂且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渗滤液处理效果较差。总体而言,我国有关垃圾渗滤液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渗滤液的组分特征、物相特性、处理机理等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尚没有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在很多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以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析渗滤液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颗粒物的组成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凝预处理及微波条件下类fenton高级氧化处理方法研究,最后通过微观分析探讨处理机理。垃圾渗滤液的常规指标及组成特性不仅可以反映其污染特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首先测定了垃圾渗滤液的常规水质因子及污染物含量,并采用GC及GC-MS技术对垃圾渗滤液有机相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由GC谱图解析推断渗滤液的溶液相中含有丁酸或辛酸、苯酚、吲哚及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由GC-MS解析可知其有机物主要为有机酸,约占53%,其次醇及酚类约占18%,烷烃约占7%。通过ξ电位及界面张力的测定,分析了垃圾渗滤液的胶体结构特征,为混凝预处理及高级氧化处理提供了依据。垃圾渗滤液中的大量污染物以颗粒物状态存在,对渗滤液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酸化前后的DSC和FTIR红外谱图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中大于30μm的颗粒物大多以絮状存在,10μm左右的颗粒物多以粒状体存在,且颗粒物粒度不均较分散;渗滤液颗粒物的DSC测定谱图共出现五个特征峰,各峰值特征明显,总热焓较大,而酸化后仅出现三个特征峰,各峰值不明显且峰位置均向高温区移动,总热焓减小。由FTIR红外谱图可以推断原渗滤液颗粒物中有机物大体为以芳环为骨架及醛或酮缩聚的结构,含有不饱和的碳氧键,基团主要有酚羟基,羧基,甲基和氨基等。在对垃圾渗滤液中颗粒物及胶体微粒讨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混凝对渗滤液中不同状态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分析了混凝剂AlCl_3及PAM的投加量、pH值条件、水力条件、沉降时间等因素对渗滤液中COD、NH_3-N及浊度去除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混凝条件,此时浊度可降低98.22%、COD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1.55%和22.79%。在对垃圾渗滤液中各类污染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波条件辅助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类Fenton法高级氧化技术,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及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试验影响因素,优化了反应条件,得到了垃圾渗滤液最佳处理条件为溶液初始pH=3、GAC加量10g/L、Fe离子量为333.2mg/L、微波处理功率为720w、微波处理时间为30min、30%的H_2O_2加量为10ml/L。根据微波及催化氧化的作用机理分析了COD及NH_3-N去除率随处理条件变化的不同特征及原因,并分析了微波及H_2O_2的催化氧化作用。对处理后水样的GC及GC-MS分析可知氧化处理后的渗滤液中各类有机物及多环芳烃都已被降解为CO_2和H_2O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而且含量大大减少。在微波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OH对垃圾渗滤液中几种典型的有机污染物烷烃类、芳烃类、氮杂环类、芳环类等的降解途径及转化历程,并讨论了GAC在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微波条件下类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提出适合微波催化高级氧化处理条件的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dC/dt=kC~(2.08)(C′)~(0.72)。
朱孟驹[6]2016年在《亚硫酸盐/真空紫外体系还原降解硝酸盐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中的硝酸盐(NO3-)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环境持久性和危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NO3-去除技术难以取得理想的脱氮效果,如何实现高效、无害化脱氮,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挑战。亚硫酸盐/真空紫外体系(S032-/VUV)基于185nm真空紫外光裂解水及SO32-在254 nm紫外光激发作用下光电离产生的强还原性物种水合电子(eaq-),能够高效还原去除绝大多数的难降解污染物质,并且无二次污染生成。本课题利用SO32-/VUV体系的强还原效能,对NO3-进行降解及脱氮,分析了NO3-的降解动力学并计算了活化能;系统考察了几种典型水质参数对NO3-降解效率的影响;探索了 eaq-、氢原子(H·)等活性物种的作用及NO3-还原降解的机理。对比真空紫外直接光解,SO32-/VUV体系降解N03-明显加快。通过对NO3-在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分析,发现其降解初始速率随着S032-浓度的增加(0~3 mM)呈线性加快。温度主要影响光化学反应生成eaq-的量子产率,但影响较小,表观活化能约为15.1 kJ·mol-1。溶液pH值对N03-降解有较大影响,pH在6~8范围内,升高pH能迅速加快NO3-降解速率;当pH值大于8时,促进作用明显减弱。溶解氧和天然有机物对NO3-的降解有抑制作用;氯离子、重碳酸盐和亚铁离子均对NO3-的降解无明显影响。SO32-/VUV体系对实际地表水本底中的NO3-仍有明显的降解效果,但是水中的有机碳等电子猝灭剂会竞争消耗eaq-,同时水质本底中的吸光物质会削弱紫外穿透能力,进而造成NO3-的降解效率有所降低。通过竞争动力学分析,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NO3-在SO32-/VUV体系中的降解主要是依靠强还原性eaq-的作用,还原性稍弱的H·贡献基本可以忽略。NO3-降解过程中,很快还原生成亚硝酸盐(NO2-),NO2-继续与eaq-发生快速反应,进一步还原降解,整个反应过程几乎无氨氮生成。SO32-/VUV还原体系是一种效率较高、基本无二次污染的NO3-降解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杨宪立[7]2011年在《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及其相关化学物质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已经被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确认为危害海洋的四大污染源之一,船舶压载水异地排放是引起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防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和保护近岸海域生态安全的国际重大需求,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处理技术开发”(No.2006BAC11B06)和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羟基自由基杀灭船舶压载水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No.2005DFA20800),应用大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方法,通过天然物质H20和O2为原料制备·OH等氧活性粒子溶液,对船舶压载水的·OH治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介绍了实现强电场放电的原理和方法,阐明了02、H20在强电场放电形式下生成·OH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机理;通过积分法研究了·OH处理后压载水中TRO浓度衰减的反应动力学规律,得到了TRO衰减速率常数,确定海水中TRO衰减近似为一级反应,推导出预测处理后压载水中TRO浓度变化的速率公式;以邻羟基苯甲酸(SA)为·OH捕捉剂,通过HPLC测定SA羟基化产物含量确定生成-OH浓度,建立了海水中·OH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带有电导检测器的离子色谱仪,建立了处理后压载水中一种相关化学物质Br03-的检测方法。依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压载水管理系统认指南(G8)》认可的实验标准,完成了基于《使用活性物质的压载水管理系统批准的程序G9》的船舶压载水·OH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致死时间为6 s时,压载水中活藻浓度<10 cell/mL、细菌未检出,处理结果达到IMO《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D-2排放标准,且24、120 h内无再生现象;处理后压载水的污染程度降低,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减轻了压载水排放过程中对排放水域的环境压力,保证了对排放地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处理后压载水中0h、24h、120h的卤代烷烃、卤代乙酸、卤代乙腈和BrO3-等18种相关化学物质含量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标准》。船舶压载水·OH处理技术实现了在船上在压载水输送过程中杀灭外来有害生物。在航运业推广该项技术,可以为打破国际航运壁垒、开拓全球航运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田宝义[8]2004年在《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混凝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表水受到的有机微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藻类和浮游植物孳生。水源水质的普遍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水资源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我国城市供水行业面临水源水质污染、供水水质标准提高的双重压力。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在自来水厂氯化消毒过程中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而目前对有机物的去除并没有在传统的处理工艺中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强化混凝是饮用水处理中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工艺,除了去除常规的浊度指标以外,还能去除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同时与化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活性炭吸附法、膜处理法等工艺相比,对于我国大范围的传统水厂改造,在经济上更为可行。论文对五种常用铝盐、铁盐混凝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不同试剂投加量条件下有机物去除效果进行了烧杯搅拌混凝实验,确定了各种混凝剂强化混凝所需的最佳操作条件。论文对低温低浊水处理作了探讨,分析了低温低浊水难处理的原因。通过正交因素试验确定了混凝沉淀的工艺参数,并分析了原水对混凝沉淀的影响。现阶段常规工艺在水处理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规工艺的强化对去除水中污染物,提高水质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谭若兰, 吕中建, 唐镜, 王译伟, 郭建敏[9]2019年在《水环境中硝基咪唑残留的降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硝基咪唑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将不可避免的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介绍了硝基咪唑的理化性质,残留的危害,以及近年来处理硝基咪唑残留的方法等,侧重介绍了吸附法,生物法,高级氧化技术在降解水体环境中硝基咪唑的应用。概述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对这些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发现单利用一种技术难以彻底降解残留物,需进行技术结合。
参考文献:
[1]. 光催化降解饮用水中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的研究[D]. 潘海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0
[2]. 真空紫外处理水中难降解微量有机污染物[D]. 岳思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3]. 银钒酸铋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机理研究[D]. 田吉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4].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西安地区地表水中的存赋规律及纳滤膜处理效果研究[D]. 林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 垃圾渗滤液组分特性分析及微波高级氧化处理研究[D]. 丁湛. 长安大学. 2009
[6]. 亚硫酸盐/真空紫外体系还原降解硝酸盐效能研究[D]. 朱孟驹. 浙江工商大学. 2016
[7]. 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及其相关化学物质监测研究[D]. 杨宪立.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8]. 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混凝技术研究[D]. 田宝义. 天津大学. 2004
[9]. 水环境中硝基咪唑残留的降解方法研究[J]. 谭若兰, 吕中建, 唐镜, 王译伟, 郭建敏. 广州化工. 2019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渗滤液论文; 光催化氧化技术论文; 真空环境论文; 苯甲酸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化学反应论文; 有机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