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旅游业产业功能的转变和再定位(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试论论文,功能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旅游业已经走过了30年风雨征程,从最初的创汇增收和民间外交到后来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业功能不断彰显,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澎湃,国际格局的不断调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并以旅游业为示范窗口率先兑现对世界的承诺之后,中国的旅游产业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和重要的挑战。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因此,站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回眸中国旅游发展历程,展望产业变革创新之路,成为关注旅游发展的所有人士的共同话题。
在今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邵琪伟局长指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国旅游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为全行业凝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着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所有旅游界的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然而,在这一课题中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或许是探索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方式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地区或者某一行业,而需要以一种历史性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视角,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重新盘点中国旅游的三十年,为产业重新把脉定位。本文试图把中国旅游业放在国际环境和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时间路径上从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中国旅游产业功能的转变和再定位的历史必然性,以求教于方家,共同谋划中国旅游的大发展。
一、从国际格局演变看中国旅游产业转型
旅游作为人类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反工业化社会现象,就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记录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主要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产量出现了成十倍、成百倍的增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迅速地传到欧洲大陆、北美和其他国家,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英国由此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英国的坚船利炮几乎踏遍了世界每一寸土地,殖民地的不断扩大最终成就了英国女王“日不落帝国”的梦想,这时的英国作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与之相伴出现的便是世界旅游业在英国的兴起。1845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在英国成立引领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
大西洋见证了世界历史从欧洲时代向美国时代的历史性转变。如果说1861年的美国国内战争协调了内部矛盾,引爆了经济的大发展,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便使得发达的美国如虎添翼,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的超级大国。此后,世界各地开始出现美国人的身影,他们不仅在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传授着美利坚技术,播撒着美利坚文化,更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融入世界的潮流,那就是旅游。多年来,美国的旅游收入稳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13000亿美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达93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达4940万人次,而出国旅游消费也有890亿美元,出境国际旅游人数多达2700万人次。强大的经济实力、多元的文化融合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仅奠定了美国作为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也为世界旅游强国形象的树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美国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一样高歌猛进之时,太平洋的西岸也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6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到70年代日本的辉煌,从80年代东盟的飞速发展到90年代印度的神奇崛起,每一个历史镜头都记载了亚洲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光辉史篇。历史也再一次生动地证明世界经济中心必然会成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进而变成世界旅游的中心。亚太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亚太大舞台的主角中国也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大国作用。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国际环境来分析,中国旅游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内旅游产业的功能必将经历一次与时俱进的革新与转变。
二、从中国国内发展历程看中国旅游产业功能转变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旅游业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过去五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 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
中国的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较之1978年之前,国内生产总值翻了6番还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8倍,中国已经基本进入小康社会。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那种大一统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由于政策和区位等因素,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各地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差异,造成了现在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中,东部省份占据了8席,其中最高的广东省为30673.71亿,是最低的省份地区产值的89.6倍;人均GDP排名中前十名均为东部省份,其中最高的上海市为64592元,是最低省份人均GDP的9.5倍。
在城乡差异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之间人均可以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630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平均每年增幅为40.4%;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平均每年增幅达到58.5%,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由1990年的两倍多拉大到2007年的三倍多,城乡差距持续拉大。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中,我国社会经济要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从全局来说,“东西”问题和“城乡”问题的平衡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个既不影响东部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又能带动西部和乡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产业,从比较利益来说,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创汇的主要窗口,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从2.63亿美元增加到340亿美元,增长了128倍。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对有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不断提高,国内旅游者有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主要因为:一方面,“探新求异”成为一个主导趋势,旅游者逐渐厌倦了东部已经开发得很成熟的旅游地,喜欢去新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东部很多旅游目的地已经人满为患,旅游质量逐渐下降,开始进入“停滞阶段”。于是一些旅游者开始逐步分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晚、受人类干扰少,正好迎合了国内旅游者的需求,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也将成为新的热点。同时,随着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和2007年“中国城乡和谐游”主题的推出,乡村旅游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喜欢,而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的休假制度更是为短线旅游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时间上的可能。
因此,通过东部人的“西进”和城市人的“下乡”,旅游在发挥缩小东西部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联动带动当地的就业、城市建设等,对当地的整体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