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思考_农业论文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同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反之,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也会对科学技术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始于1985年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努力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以提高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中国在农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上仍然属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还很低,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支撑不够,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3万多项,得到推广应用的仅有1/3,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同的因素

(一)从农业科研层面上来看

1.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尽管我国已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但迄今为止,我国宏观层次上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受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主要仍由财政拨付,科研活动由各级政府统一计划组织实施,这制约着农业科研院所出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导致课题背离市场目标、科研成果先天不足以及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科研活动与农业企业(户)生产活动脱节,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另外,农业科研水平的重复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科研的地域性强,同类农业科研在相异地区开展,地区内部重复研究很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同类研究甚至同一研究分散而不集中,无法发挥科技资源的整体功能,与“非加和原理”相悖,分散诱发科技领域体制性安排费用升高。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走村入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但我国很多地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在管理上处于摇摆状态,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虚设。农民得到的那点技术,多数是从种子、农药、化肥经销商那里传来的,而这些全部与销售产品有关的知识里不免有坑农、误农之嫌。这就造成了我国每年6000多项研究成果,真正得到应用的只有1000多项,70%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3.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各种服务跟不上。一是缺少中介服务机构。无论是科研部门,还是生产单位(农户),普遍感到很少有中介机构牵线搭桥,促进科技与生产者的结合,进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尤其缺乏有导向性的市场信息和准确的情报信息。三是农业科技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力度不够。四是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督查、协调和服务不到位。如金融部门的支持不力、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具体指导不够、司法部门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不到位等。由于缺乏各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从农业经济发展层面上来看

1.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业产业自身的脆弱性、农业科技成果“商品”的特殊性以及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比较利益的差异,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是发达国家的1/10。经费不足导致科研开发能力不足,技术推广应用机构不健全。

2.农户经营规模小,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使用农业科技的成本高。使用农业科技同样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收集科技信息的搜索成本,培训、学习的培训成本,购入投入品的投入成本等。如果由单一农户来承担从搜索到使用的一系列成本,那么农业科技的相对价格要高于投入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大多数农民倾向于用劳动来替代科技,制约了农业科技的使用。

3.农户种植面积小,收益少,缺乏科技投入热情。农业科技具有不可分性,即规模效益,只有在种植面积足够大时,农业科技的增产潜力才能发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41亩,户均经营面积不足5亩,且分散在多块田地上,整体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如此狭小的经营规模很难凸现农业科技的增产潜力。并且,我国长期存在的“工农剪刀差”,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农业经营利润率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对科技需求的动力来源于利润的追求,过低的利润必然会导致农户对农业科技投入热情下降。由于缺乏利益机制的动力激励,造成了农户科技有效需求不足。

4.农业技术风险和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也影响农民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如暴风雨、冰雹、干旱、霜冻、病虫害等不确定性事件造成风险,还常常遭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决策风险、市场风险和使用风险。

二、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做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要研以致用。科学研究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攻经济难关相结合。

1.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体制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理顺农业科研体系中职责权利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的条块关系,改变多头领导和平行管理的局面,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农业科研宏观调控机制;②在组织结构上形成农业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的层次和布局,促进农业科研活动中分工协作格局的形成,使农业科研体系成为开放有序的系统,也就是要以“全国成体系、地方有特色”的原则为指导,构建国家和地方两级有明确分工的科研体系格局,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任务分流、协调高效的农业科研社会化网络结构;③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既要建立农业科研事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动力机制,协调计划推力和市场拉力,又要强化农业科研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对农业科研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其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2.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制与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难以直接成为技术商品,如耕作技术、植保技术、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养殖技术等。而这些技术却又是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且能够创造极大宏观效益的技术成果。因此,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性质,政府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在科研体制改革中也应考虑到农业科研部门的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广适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属于潜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成果必须经过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有一些学术性、理论性强的科学技术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进行开发性研究。即使已经应用于生产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需要经常更新,或对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配套综合,形成综合优势,以提高其应用的效益。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潜力还可以挖掘,一是现有一部分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应用,二是已经应用于生产的科技成果还可以扩大推广范围。推广适用技术就要针对生产的要求,选择若干成熟的技术项目,大面积推广到生产单位和千家万户,让他们掌握这些技术以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推广,使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4.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保障在农业科技和生产中提供技术、金融、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二是推进科、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户+基地+公司”的经营模式,组建更多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同享、风险同担”的利益共同体,在推进科技与生产结合中,在种养、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二)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要建立科技同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只靠科技体制改革不行,还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1.建立企业为主的农业技术开发体系

除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领域中具备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保留全民所有制形式外,相当一部分科研机构应逐步“企业化”,或进入相关企业,进入“企业主导型”的农业技术开发体系。对现有的全民所有制农业科研机构,应像国有企业改制那样,抓大放小,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将技术开发型研究机构全面引向市场。

2.开拓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是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提高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以县级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为龙头、建设中心技术市场。对上与区域性技术市场实行联网经营,对下与农村乡镇建立稳固的技贸关系。乡镇依托“五站”的人才,技术及设施,将技术市场的功能辐射到农户,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有针对性地推荐新项目、新技术、广招技术人才外,还充分利用技术市场上通下达,信息灵通、合作伙伴多的条件,积极帮助农户搞好农副产品的营销,使农民尝到实惠,从而推动农村技术市场发展。

3.促进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弥补、规范市场机制的不足,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尚不健全,政策也还不配套。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和调整中,加强政府的宏观领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必须遵循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关系、把农业科技单位推向市场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稳住一头”与“放开一片”的关系等。全面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无疑将促进和加快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必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作用。

(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1.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了生产对技术的需要,只有当生产者本身的商品意识和技术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对技术表现出强烈的欲望。但这种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奏效的,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同时结合抓好现有生产者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实现。一方面,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很快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开设职业高中,培养新一代农民,加强成人教育。

2.扩大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逐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变农民择业、就业观念为增加稳定收入为目的,改变“宁肯少赚钱,也要死守土地”的想法做法,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离土进城;二是改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确保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明晰,使之具体化,加强农村土地用途管制,规定转让条件和补偿的办法,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内容进一步稳定和丰富,创造一个有利于上地流转的外部环境;三是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按照平等互利的交易原则,加速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四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独立收益和处分权能,让农民可以从转让承包经营权中取得自己的投资回报。

3.防范并化解农业科技应用风险

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化解和防范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将会增强农民运用科技的信心,促进农民科技需求的产生。①建立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基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通过政府保险和兴办农村合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或生产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当出现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时,从经济上给农民一些补偿。②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调控农业技术应用的风险。签订农业技术经济承包合同,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可以引导经营部门与农民订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合同,使农民在使用农业技术前大致预测出农产品价格的涨跌趋势,避免从生产到销售这一时间差中发生不利的价格变化而造成损失,进而增强他们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4.推进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整合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要跳出经济和科技之间的不良循环,实现两者间的良性循环,必须实现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整合。从产业政策角度看,我国应当制定有利的产业结构、税收、贷款、折旧、补贴等政策以促进企业开发技术的积极性;从技术政策看,我国应当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克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脱节问题,重点选择那些科学原理上已经解决的、可以在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上围绕需求目标加强系统集成和应用创新的问题,联合攻关,以取得较好的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协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从经济体制与科技体两个层面着手,系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最终达到协同发展的格局。

标签:;  ;  ;  ;  ;  ;  ;  ;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