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以5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为2016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2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25例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提升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P<0.05)。结论: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121-02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带由此带来的意外事故也在不断增加,重症颅脑损伤一般多为外伤所致,如高空坠落或者车祸影响,患者一般陷入昏迷状态,意识模糊,呕吐不止,无法进食,使得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不利于疾病的预后[1]。而患者营养不良情况持续下去,会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感染的危险,甚至造成身体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对患者实施营养干预,能促使患者身体机体逐渐康复,从而达到满意的预后效果及社会转归效果。临床上早期营养干预分为肠内及肠外两种方式,肠内营养干预主要是疾病发生48h内经过胃肠道,提供患者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2],何种营养支持效果更佳,临床目前还无统一标准。为进一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下面以5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5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为对象,患者经脑CT诊断,符合重症颅脑损伤疾病标准。纳入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②身体无其他脏器损伤情况;③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脑死亡患者;②生存期不足1个月患者;③重要器质性疾病;④合并慢性疾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2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25例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7;最小年龄者22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7.52±3.17)岁;观察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6例,最小年龄者23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48.52±3.23)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脱水、低氧吸氧及一系列急救措施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对照组(n=25)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入院之后,48h以内,对患者的热量需求量进行科学的计算,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补给氨基酸、脂肪乳剂及葡萄糖等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干预。起始剂量根据热量需求计算结果,减少至计算结果的一般,然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增加。1周后逐渐过渡到鼻饲喂养,剂量由500ml/d增加至1500ml/d,分三餐鼻饲。及时清洁患者的口腔及鼻腔,对其进行皮肤护理,关注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组(n=25)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院之后,48h内,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饲的方式,开始先食用温开水及大米汤,控制好速度,一般为40ml/h,温度控制在40℃左右。第1d鼻饲次数为6次,鼻饲总量不超过500ml。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如发现患者无明显异常,可逐渐过度到牛奶、鱼汤、蛋花及菜汤等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逐渐增加剂量至2000ml,控制食物浓度,从低到高。观察患者有无胃部不适情况,如出现不适,及时调整剂量及浓度。对患者实施胃管抽吸,每次4h。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加强巡视次数,观察患者有无误吸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情况,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及血总蛋白。
②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胃潴留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提升更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胃潴留1例及电解质紊乱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P<0.05)。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能量的需求大,其肠道是高代谢的主要场所,患者出现颅脑损伤情况时,脑组织缺血缺氧现象严重,在高代谢反应的影响下,机体对蛋白质及能量的需求增大,且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增强,使得患者出现代谢紊乱情况,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3]。同时颅脑损伤对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得胃黏膜血管发生痉挛现象,导致胃黏膜上皮组织出现损伤,使得疾病进一步恶化[4]。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无法自主进食,且患者多陷入昏迷状态,意识不清,其对营养的需求只能通过外界干预获得,以便支撑身体每日所需的基本能量,防止机体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影响预后的社会转归效果。因此,此类患者实施早期营养干预十分重要。
肠外营养干预容易出现肠黏膜萎缩情况,使得肠道消化功能得以减弱,肠道菌群失衡,使得肠黏膜屏障再次受到伤害。通过鼻饲喂养,经胃肠道为患者提供每日所需营养物质,此种操作简单方便,对患者的影响小,且经济负担小,患者家属更易接受。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对肠道黏膜起保护作用,减少细菌的入侵,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淑萍,曹丽芬,吴海峰,等.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7):1586-1588.
[2]翟红燕,张启田,梁青.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59(2):145-146.
[3]许玲玲.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5):78-79.
[4]朱辉,周树生.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MMP-9水平及与脑部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69(13):72-73.
论文作者:陈向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重症论文; 情况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