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兼论话题与语序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序论文,话题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凉山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话题(topic)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的定义也趋于全面、细致和多样化。有人将话题分为句子话题(sentential topic)和篇章话题(discourse topic),有人又把话题的结构分成广义(包括无标记话题结构和有标记话题结构)与狭义(主要针对句法结构上的有标记话题)两种:有人则将话题分为五大类:话语话题(discourse topic),说话者话题(speaker's topic)、实体话题(entity topic)、命题话题(prepositional topic)和篇章话题(text topic)(许余龙,1996)。也有的认为“现在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不能表现出一致的语法功能”,“跟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可从语用角度将句法话题分为三种,即事例话题(instance topic)、框架话题(frame topic)和范围话题(range topic),每一种都由涉及话题结构的特殊主题结构表现出来(陈平,1996)。
彝语是话题突显的语言,其话题结构可以用话题助词来标记,也可以用位置(包括移位和源生两种位置)而不用话题助词来表示。本文的话题是广义的,既包括有标记话题结构也包括无标记话题结构;语言结构限于句子范围,包括单句和复句的话题结构。但因话题是一个语用概念,而且句子话题和篇章话题关系很密切,所以在分析中有时也会涉及上下文语境。
一 话题结构的句法成分及词类特点
彝语话题结构的表现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置于句首的方式来表现,包括源生于句首和移位于句首两种。源生于句首是指正常位置就是位于句首,话题化后依然在句首;移位生成是指正常语序中话题结构并非位于句首,而话题化后将该成分移位于句首。二是通过话题标记来标明话题结构。
彝语的虚词用在话题结构后,表示对话题结构的定位和强调,是两个最常用的话题标记。话题本来就是常用于突出重点、相互对比,或是疑问、转折、否定等语义,故话题助词也常含有这些语义。
能充当话题结构的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表语和定语成分不能充当话题结构。名词性结构(包括代词和名量结构)、动词性结构、形容词性结构可以充当话题结构,副词、虚词不能充当话题,量词单独使用不能充当话题。
1.话题为主语成分,可以是名词(包括代词和名量结构)。如:
不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不能充当话题,动词/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作话题,这与一般的名词性结构作话题一样。
5.话题为同位语复指成份,表示强调和感叹,常用在文学语言中。
二 复句的话题结构
话题可以是假设、条件、排比或对比复句中的小分句。如:
三 特殊句型的话题结构
1.疑问代词作话题
疑问代词主语作话题时,除了排比或对比句中其后可以用话题标记外,其他一般不用话题标记。如:
因为疑问代词的固有词义里含有一个焦点(或是话题)特征,而一般词的焦点特征是根据所使用的语言环境决定的。疑问代词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句法行为。(注: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页。)在各语言中疑问代词所表现出的话题特征不一样,有的语言中是其后必须加话题标记,在中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后有加焦点标记“是”的倾向,二者可以共现,而现代闽南方言中则须强制加焦点标记“是”。(注: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页。)在彝语中其特殊表现则是不用再加话题标记,因为一方面疑问代词作主语时其句首位置已经符合了话题的特征:另一方面疑问代词本身就含有话题焦点语义。
2.判断句的话题结构
判断句句末的判断动词可以省略。判断句中的主语都具有焦点话题义,故一般用话题标记,同时还有对主语进行对比、区别于语境中他者的含义。如:
3.拷贝式话题结构
彝语里谓词多为单音节,做话题的动词为双音节词时,话题助词放在两个音节之间。如:谓词为双音节时,拷贝第一个音节,话题助词放在拷贝的第一个音节之后,话题助词后是谓词原形:
父母说他们的孩子不应该做出这种事。
4.被动句的话题结构
彝语被动句是受事者在主语位置的句子,受事者是话题结构。根据施受事者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不同,被动句语序有的是常格,有的是特殊格,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常格的特殊语序是什么,它的特殊语序是不是传递了话题焦点的信息?
彝语的施受事句因施受者和动词语义的不同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谓语动词和施事者语义关系中,受事者没有施事能力的。其语序为“施事者(主)+受事者(宾)+谓”。如下例(1),其受事宾语是“饭”,在同样的句子环境中它没有施事能力,不能说是“饭吃孩子”。第二类是句中受事者也有施事能力的,并且与动词语义能构成施事关系的,其语序有两种:一种是“受事者+施事者+动词(+补语)”,如下例(2)。另一种是“施事者+受事者+回指代词+动词(+补语)”,如下例(3)。
第一类施受句语序与一般句子的语序是一样的,施事者对应主语,受事者对应宾语,是典型的SOV型。故“施事者(主)+受事者(宾)+谓”的语序是通常的格式,其话题结构的位置符合本文所阐述的基本原则,即宾语(受事)移位至前时,可以肯定受事宾语是话题。如上例(1)′,“饭”便是话题。再如下例(1)“施事者(主)+受事者(宾)+谓”的语序是常格,因此没有特别的话题。而例(1)′是“受事(宾)+施事(主)+动补结构”是特殊语序,故“口袋”是话题:
第二类句型则属特殊句型,其语序的常格为被动句,语序为“受事者+施事者+动词(+补语)”,而“施事者+受事者+回指代词+动词(+补语)”则为特殊语序,因为这种特殊语序最终还是要通过回指代词来回指施事者,还原成第一类语序,即受事者在前,施事者在后,成为被动句。其施事者的位置是移位而成,在原位留下的痕迹就是回指代词。因此可以肯定这种特殊的施受句不同于一般的句子顺序,当其语序为“施事者+受事者+回指代词+动词(+补语)”时,其后无论有无话题助词,施事者都是话题结构。如下例(1)的“木呷”、例(2)的“刀”是话题:
在这类施事者和受事者都有能力施事的句子中,被动句是常格,受事者位于句首,通常就是谈话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这种特殊句的常格语序中受事者就是话题,如上例(1)′、(2)′中的“老师”和“我的手”。
综上两类施受事句所述,被动句的受事者都是话题;施事者和受事者都有能力施事,且施事者位于句首时,施事者也是话题。
这一类句子中有一种例外,当谓语动词之后不是补语,而是表示意愿、警告、将行或正在进行等助词时,施事者位于句首,但它并不表示话题,如下例1、2的“我”、“狗”是施事,且位于句首,但不是话题。而(1)′,和(2)′则为被动句,“我”和“狗”是受事,也是话题:
标签:topic论文;